8月23日,阳山县七拱镇和平村全貌。清远日报记者 邱炜民 摄
41岁的时候,阳山县七拱镇和平村的贫困户冯绍庆,看见自己的日子有了前所未有的盼头:精准扶贫中,政府对他进行了技术培训,田螺养殖已经尝到了甜头,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销路不愁,扶贫干部还说明年要在村里举办田螺节,帮他们打响品牌。
从一家五口挤在两间瓦房,吃饭睡觉都能闻到隔壁的猪屎臭,到成为领着其他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的“网红”,曾经被生活压得感叹“卖力卖命都没用”的人,终于看到脱贫成为触手可及的事实。
冯绍庆的脱贫之路,有着阳山成千上万贫困人口改写命运的缩影。
阳山,地处石灰岩山区,韩愈就曾经以“天下之穷处也”来形容;1994年国家公布592个国家级贫困县,阳山就位列其中;省内最穷的“四大金刚”之首东山,也在阳山境内。1980年,时任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在阳山调研时,看到村民的生活,就曾经感叹不已,在召集的县委全会上提出,阳山要摘掉“穷帽子”,戴上“富帽子”。
为了改变阳山的贫困面貌,党和政府与当地人一起,经过了几代人的持续努力,久久为功拔“穷”根,从开始的“救济式扶贫”到现在的“精准扶贫”,走上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注重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增强发展能力之路,阳山也终于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10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考察调研时,他强调,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党的一切工作就是要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谋幸福。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不能落下。要一代接着一代干,既要加快脱贫致富,又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走向现代化。
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的指示下,阳山在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精准识别出全县贫困人口19310人,截至2017年已实现64.8%预脱贫,向着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迈进。
精准扶贫
从“卖力卖命都没用”
到领着其他贫困户脱贫奔康
8月22日,阳山县七拱镇和平村,冯绍庆顶着太阳在自己的“责任田”里打转,将福寿螺挑出来。“现在这个是我自己的,我晚上都干!”他乐呵呵地说起。
去年初,冯绍庆开始试水养田螺,赚到第一笔收入,他给家里添了一台冰箱。此前,家里唯一值钱的电器是一台电视,还是妻妹借钱给他们买的。
找对一条路子,冯绍庆熬了26年。
1977年,冯绍庆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家里三兄弟,常常吃不饱肚子,住的只有两间泥砖瓦房,卧室里面还要隔一个小间用来做猪栏,吃饭的时候也闻到猪屎臭。在他十岁的时候,爸爸借钱养鸭,晚上就在河边和鸭子一起睡,最后卖了鸭给家里起了一层楼。后来,养鸭净亏本,就“歇业”了。
因为没钱,小学毕业冯绍庆就辍学了,1992年,不到16岁的他就开始出去打工。没读多少书,他只能在工地上做苦力,做一天10块钱,一个月有20多天有活干,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后来,冯绍庆讨了老婆,生下了4个孩子,孩子又当了留守儿童。
2006年,大女儿在村口的水塘溺亡后,悲痛的冯绍庆回到了家,一边种田一边打散工,收入依旧是刚刚够糊口。
“卖力卖命都没用。”曾经一度,他甚至以为自己可能一辈子也打不了翻身仗。好多次,看到电视里别的农民发家致富的新闻,他都会想,“如果有一门技术就好了”。
转机发生在精准扶贫攻坚战打响后。
2016年3月,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研究部署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工作。不久,作为和平村的对口帮扶单位,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校向和平村派了驻村工作队,党办校办副主任张武龙任队长兼第一书记。
当年5月,在贫困户精准识别的过程中,张武龙和冯绍庆相遇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冯绍庆的预脱贫,就是这一决策的典型诠释。
“坐在门口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张武龙认为这不是长久之计,因此,除了拿扶贫资金入股小水电、光伏发电项目外,他还想在村里搞点实业,按照阳山县委的脱贫思路,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增强发展能力。
2016年下半年,最初试验的是稻田鸭。冯绍庆积极地报名了,但最后发现,“鸭子养大了越养越亏本”,养鸭吃了他几亩田收获的稻谷,最后算下来,卖鸭的钱差不多等于卖那些稻谷的钱。但他的勤恳务实,给驻村工作队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次和朋友聚餐,张武龙在当地的农庄吃到了一道田螺煲鸭,味道鲜美,得知田螺在当地能卖到十块钱一斤后,他萌生出个念头:养鸭子不行,那养田螺呢?
正好,冯绍庆听说有个朋友在养田螺,收益不错,自己就用一分六厘田来试水。看到田螺生长情况还不错,他向驻村工作队表达了养田螺的想法。
一拍即合。2017年初,张武龙带着冯绍庆去梨埠镇某田螺养殖基地取经,专门住了几晚,学习场地建设、水深要求、养殖方法等。
8月23日,扶贫干部张武龙与贫困户冯绍庆在水田边察看田螺生长状况。清远日报记者 邱炜民 摄
返程的时候,他们带回了50斤田螺种苗,试验和平村是否适合养殖,结论是可以:当地水质较好,田螺繁殖较快,养出的田螺干净少泥沙,且口感好味道鲜。
随后,驻村工作队给予了一定补贴,冯绍庆将养殖规模从一分六厘田扩大到了二亩七分田。当年,冯绍庆靠售田螺就收入了六七千元。
8月23日,贫困户冯绍庆,他靠养殖田螺脱贫致富。清远日报记者 邱炜民 摄
驻村工作队决定将田螺养殖在村里铺开。2018年,在村委会的高度配合下,他们向农户租来了12亩连片的水田,统一养殖田螺,给13户参与的贫困户分“责任田”。在寻找销路时,驻村工作队了解到,外地公司采购要求必须是公对公,品牌申报也要以公司的名义,于是,又帮助贫困户成立了经济合作社,手把手带着他们办理相关手续及拟定合作社章程。
冯绍庆成了合作社的理事长,负责给村民技术指导。遇到不懂的问题,张武龙也会帮他们在网上搜索,提供参考办法,和冯绍庆一起摸索。
分“责任田”也是一种“扶志”。张武龙介绍,这也是汲取了其他地方“大锅饭伤了积极性”的教训,每个贫困户管理自己的“责任田”,养得不行的将直接清退,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明年,和平村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拟打造3个田螺养殖基地,并举办田螺节。
8月23日,七拱镇和平村养殖田螺的田地。清远日报记者 邱炜民 摄
“扶智”不只体现在帮助贫困户培训技能,还不断更新着他们的思想观念。
驻村工作队经常会和贫困户聊天,进行大局分析。在去取经的时候,冯绍庆还感受到养殖户不肯传授一些核心的养殖技巧,做了合作社的理事长,在给其他贫困户做技术指导时,他从来不藏私。
“越多人养越好,可以打造个大市场,产业做大,对大家都好,解决的是长久问题。”只有小学文凭的冯绍庆,开口就说出了这段话。
劳务输出
体制改革和劳务输出
扶贫开发最初的曙光
冯绍庆的“逆袭”,照见阳山几代人脱贫致富的历史轨迹。
时间拉回遥远的1978年。
彼时,东山村还是东山乡,阳山位处石灰岩山区,素有“七分石头三分地”之称,而东山,是“九分石头一分地”,整个乡方圆75平方公里,当时有10078人口,只有178亩水田。前几年才建好东山水库,结束村民每天走两三个小时去挑水吃的历史,但种地,还是要“望天”。广东省以穷闻名的“四大金刚”,东山是其中之一。
1978年,东山乡杜木村,陈东贵刚刚20岁,关于生活最大的感觉是饥饿。地里主要种玉米、番薯、芋头,这些也是他们的主食,每个月只能吃得上4餐米饭。春天,庄稼还没长出来,连番薯叶没得吃,就去山上割“猪婆菜”,掺点玉米面煮成糊糊来裹腹。杜木村还是当时东山乡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
这也是当时阳山很多村庄生活的真实写照。1980年,分田到户,大家终于从人民公社时期“出工不处力”的状态,被调动起生产积极性,此后,大多数家庭终于能填饱肚子,也渐渐吃上了白米饭。但是,生活依然很拮据,陈东贵记得,那时候家里也养鸡,但是要卖了买盐和灯油,一年上头只有卖猪以后能够吃上两顿肉,习惯了粗粮的肠胃无法消受突如其来的油水,村里很多老人和小孩会拉肚子。
因为缺水,当时的东山,到处是光秃秃的石头山,山多林少、缺水少地、水旱灾害频繁,自然环境恶劣。贫瘠的土地在解决温饱问题上已经是劳心费力,其他则不能。
“有力气都没地方使”,在漫长的数十年内,这是东山人关于家乡的集体记忆。
1978年开始的体制改革,以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取代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集体经营制度,让东山人民填饱了肚子。但是,通过农产品价格提升、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非农业领域就业的渠道,将利益传递到贫困人口,此时,这点在东山体现得并不明显。
东山乡只有一家小卖部,包围在群山之中,与外界隔绝,也带来了思想上的闭塞。那时候,村民极少走出东山,只是重复着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1986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拉开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农村扶贫开发的序幕。
这一轮扶贫开发,给了东山人“走出去”的机会。
现任阳山杜步镇经济发展办主任周明新当时还在东山乡政府办工作,他回忆,那时候,清远尚未建市,东山乡隶属于韶关,在政府的统筹协调下,韶关棉纺厂、韶钢、佛山陶瓷厂等多家企业,到东山乡来定点招工,东山人终于有了非农业领域的就业渠道,村里一些小学、初中毕业的人,加入打工潮。清远建市后招聘会依然持续。那时候,当地读到高中的很少,整个东山,高中只设了一个班。
但是,对于大多数的东山人而言,生活似乎并没有曙光乍现,依然是全乡178亩水田,依然是石头山间点缀的零星的土地,依然是“望天”吃饭。
同一时间段,阳山县青莲镇柳塘管理区寮村,人们正经受着和东山相似的考验。没公路、缺水、没电,整条村都没有水田,吃米饭要靠山地里种出的玉米和番薯换大米。1980年,刘丰云家里的房子塌了,从此开始了在青莲镇租房子住的历史,40平的房间内挤着一家五口,打工维持着他们的生计。
因为贫穷,孩子都没有读多少书,后来,打工也是靠卖苦力。工资一直很低,30多年过去,他们都没能实现攒够钱建新房的夙愿。
同村的梁炳一家,没有遭遇过塌房之苦,甚至,生活一度给了他们曙光:女儿梁优娣学习成绩很好,人又要强、上进,他们曾经幻想过,读大学、分配工作,以后一家人过上怎样的日子。
然而,198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打破了这个可能性:梁炳重病,手术花去了3000元“巨款”,家里债台高筑,因为交不起30多元的学费,初一都没读完的梁优娣被迫辍学,开始打工。30年后,提起这些,梁优娣依然耿耿于怀,哽咽出声。
异地搬迁扶贫
“两不具备”地区
改写贫困命运
多年后,陈东贵、周明新、刘丰云、梁炳、梁优娣……他们会知道,他们世代生活的村庄,会有一个统称:“两不具备”地区,即,不具备生产条件、不具备生活条件。
1993年,省委、省政府部署全省石灰岩贫困地区实施异地搬迁扶贫政策,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搬迁扶贫解决“两不具备”高山地区贫困的行动,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移民迁徙,正式开启,这些地方的村民或市、县内迁移,或异地外迁,或投亲靠友,将经历数次迁移潮,而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在迁移后,改写了贫困的命运。
上世纪80年代开启的劳务输出,改变的不仅是一代人的生存境况,还有下一代的命运。现在,留在东山的老人还会指着一排废弃的旧房子,自豪地跟外来客说起,“那里,出了个清华生”。东山徐屋徐灶娣,就是当时县委、县政府为当地贫困山区组织对外劳务输出的受惠者:临近90年代,通过招聘会,他们到佛山务工,一干就是十几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一家人遂在佛山安家置业,孩子也因此享受到了较为优越的教学资源。2011年,女儿高分考上了清华大学。
“石灰岩贫困山区人口大迁移”决策,则将改写命运的机会从少数幸运儿扩散到“两不具备”地区的庞大群体。
1995年开始,省委、省政府部署,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大禹杯”竞赛轰轰烈烈展开,阳山县也积极投入,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2003-2011年期间,该项目,阳山县连续多年获得省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在此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改善,发展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阳山坚持发展以富民为导向的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全面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开创绿色崛起新局面,县域经济的发展,也为搬迁移民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为其脱贫致富提供了便利。
1996年,在迁移潮中,东山村水浸村小组15户村民到阳山七拱镇芙蓉村邓塝村小组开始新的生活。尽管田地不多,但相较于东山老家,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都大为改善,青壮劳力都可以方便外出务工,短短几年时间,村民就实现了脱贫,二十年后,几乎每家每户都买了小汽车。
他们中还出现了亿万富翁。成照刚到七拱,就开始从事养殖业,成为养猪大户,每年能有几万元收入;自己的其他手艺,也能带来10余万元收入。3个儿子也在外闯出了名堂,收入相当可观,一家人坐拥上亿资产。
同样从东山村搬出去的陈照,现在隔三差五会回东山送信,和老邻居们聊聊天。他同样是在“两不具备”搬迁扶贫中,从东山迁移到杜步镇,政府为他们寻找就业渠道,陈照做了邮递员。2014年,一家人在杜步镇买了房子。
“我们东山乡人,吃一担水都要跑两三个小时挑,哪里还怕吃苦?不怕卖死力,只怕没地方出力!”陈东贵说起。迁移出去后,东乡人以勤快和踏实著称,进了一家厂,便卖死力干活,做什么都不怕吃苦受累,很快就能扎住脚跟。
迁移出去的人口,大多买了商品房或自建小洋楼,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出了不少“大款”。
当年开展人口迁移工作驻队原东山乡的原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现阳山县老促会会长唐国英2016年做过统计:据走访调查发现和经与知情干部座谈粗略估算,从当年东山乡搬迁出去的东山村民,目前亿万富翁的有1户,千万富翁的起码有5户、百万富翁60户以上。
现在,逢着过年,迁出去的人回东山,基本都是自己开小车,有一年,回乡祭祖的几百台小轿车排出6公里长龙,最后出动了警力来疏导交通。
“两不具备”扶贫搬迁的成功,也离不开阳山县委、县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和支持。
据了解,阳山县“两不具备”搬迁任务是4569户,占全市任务的三分之一,任务繁重。面对严峻的形势,阳山充分利用国有存量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积极申请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等办法,解决了228亩移民搬迁安置土地问题。同时多次召开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开通建设“绿道”,解决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根据本县实际,坚持政府主导,盘活资源,创新机制,探索出一个“政府出地,市县补贴用于‘三通一平’,成本价安置移民”的搬迁模式,通过限对象、限价格、限工期等调控政策,从而有效控制建房成本,探索出了一条“政府补贴得起,群众接受得了”的新路子。
想方设法破解难题,省、市领导均肯定了阳山县“两不具备”搬迁的做法“可行、可信、可学”。
扶贫双到
扶贫“双到”全省试点
首创“扶贫经纪人”等模式
2001年-2010年,国家制定了新世纪第一个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扶贫政策在保留和适当调整重点县的同时,把目标瞄准到村级,重点实施“整村推进”,全国确定了14.8万个贫困村。此阶段逐步在农村全面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没有劳动能力或丧失劳动能力的部分农村贫困人口,给予最低生活保障,初步形成了低保维持生存,扶贫促进发展的工作格局。
在大形势下,2004年,阳山开启“百村万户”农村安居工程和革命老区边远分散村庄搬迁安置,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居住难问题。
在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的同时,在脱贫致富之路上,阳山也进行了有力探索。
2007年底,时任省委书记汪洋新到任,就到阳山县开展调研,提出了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简称:扶贫“双到”)的扶贫新思路。扶贫“双到”在曾有“寒极”之称的粤北山区诞生。
2008年,阳山县率先拉开扶贫“双到”战略的序幕,按照省、市的部署先行先试,并探索总结出种养帮扶、就业帮扶、救助帮扶、搬迁帮扶、基础帮扶等“五种模式”。重庆市、贵州毕节地区等同行纷纷到阳山县参观学习。2009年12月,全省首次扶贫“双到”现场会在阳山召开。2012年,国家公布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592个县,这次,没有阳山。
作为扶贫“双到”的试点,在扶贫实践中,阳山首创了利用“扶贫经纪人”帮带的扶贫新路子。
“扶贫经纪人”帮扶模式,也叫“大户捆绑贫困户”扶贫模式。岭背镇的贫困户欧炳心和蔡泽良就是这一政策的受惠者,他们当时的“经纪人”,是温氏合作养猪户夏炎坤。
夏炎坤搭好猪舍后,阳山县扶贫办以“封闭式”运作供给他养殖押金2.5万元,要求他捆绑帮扶两户贫困户。其中,欧炳心以“保底薪+分红”合作养猪,蔡泽良则以投劳的形式合作种植27亩沙糖桔。猪场在欧炳心夫妇的精心管理下,第一批480头猪顺利出栏,平均每头猪毛利161元,顺利还清扶贫办2.5万元借款。
尝到甜头后,夏炎坤加大了投入,与欧炳心合股新建每批1000头猪的养殖猪场,猪场由夏炎坤负责出资,欧炳心负责猪场管理,后者占新猪场25%的股份。扶贫办借款给他们交纳养殖押金,并要求二人捆绑帮扶四户贫困户发展。同时夏炎坤还以猪场为抵押,向县扶贫办借款购买5000棵沙糖桔果苗,承包了猪场周围的荒山,聘请2户贫困户以“保底薪+分红”合作形式种果,实施复合种养,贫困户底薪800元,种果收成后可得到30%的分红。
通过“扶贫经纪人”模式,欧炳心不但顺利脱贫,而且还成为新猪场的老板之一,由贫困户完成了向“扶贫经纪人”的转变。
在扶贫“双到”的试点工作中,阳山县还首先推进互助资金,建立贫困村“微型银行”。分别依托“大户带贫困户、专业合作社、集约式基地、全民股份制、龙头企业”等载体运作互助资金,使互助资金成为村里的“微型银行”。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省市多次在阳山县召开互助资金现场会,介绍阳山经验,时任省委书记汪洋在全国扶贫工作会议上专门表扬了阳山县的做法。
此外,阳山试点还率先开展扶贫小额贷款,探索金融扶贫新路。2008年,阳山县就积极与金融机构沟通,充分利用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从佛山南海对口帮扶资金中安排50万元贴息,并争取龙头企业担保,从县农行争取投放2000万元信贷额度,率先探索金融扶贫新路。在此基础上,2011年3月,阳山县成为我省首批扶贫小额贷款试点县。2012年,阳山成立扶贫开发协会,具体负责扶贫小额贷款业务,同时在乡镇综合服务平台上建立乡镇金融站,试点村里成立扶贫互助社,从而形成“县有协会——镇有金融站——村有互助社”三级金融扶贫服务网络。
阳山县的扶贫“双到”试点工作达到了亮点纷呈的效果。2009年6月,扶贫“双到”工作在全省全面铺开。
阳山县是全省1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经省认定,阳山县2010-2012年共有省级贫困村38个。
按省安排,阳山县38个村由15个省直(驻穗)单位对口帮扶15个村,33个南海区单位对口帮扶10个村,本地区单位对口帮扶村13个。各级帮扶单位共派驻工作组39个,其中南海驻县工作组1个,贫困村驻村工作组38个,累计派出驻村干部152人,落实帮扶责任人2295人。
三年下来,阳山贫困村的落后面貌大为改观。38个村累计投入到村资金1.8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到15.17万元,贫困村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据统计,贫困村1030户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任务100%完成;贫困村农户100%用上安全饮用水;累计建设硬底化道路近400公里;新增农田水利设施项目100多个;新建或改造贫困村办公楼、学校、福利院、卫生室、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卫生设施、添置设备等近2000个(件)。
贫困村庄“两不具备”移民搬迁扎实推进,38个省级贫困村所在的11个乡镇均建成了1个以上的高寒山区下山移民集中安置点,5个贫困村完成了整村推进幸福示范村建设,帮助了一大批贫困群众实现了异地脱贫,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改观。
移民新村
新时期精准扶贫
移民新村里看见新盼头
但是,在成效显著的同时,扶贫“双到”在实施几轮后,也遭遇了瓶颈——脱贫攻坚战的硬骨头,不好啃。
行百里者半九十,几轮扶贫之后,脱贫攻坚剩下四块“硬骨头”:深度贫困地区;扶贫移民搬迁;因病因残致贫人口;内生动力不足之人。在新形势下,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一场空前绝后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在全国范围内打响。
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中,阳山全县有贫困户9554户19721人,分散贫困户分布在13个乡镇104个面上村。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旷日持久的“两不具备”地区移民搬迁,依旧是阳山县扶贫的硬茬,这一次,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帮扶力度。
梁炳一家就是在这一轮扶贫中,最终告别大山落足城市。
2015年,村干部通知他们有扶贫楼的时候,一家人赶紧卖了耕牛和大肥猪,加上手上的积蓄,凑够了5万元订金。2016年,他们找亲戚朋友借钱交齐了房款,搬进城东移民新村。6楼,105平方米,7个人住,有些挤,但终于还是在城市落脚了。74岁的梁炳,还能一口气扛着煤气罐爬楼梯上6楼,粗气也不喘。那是多年深山生活给他留下的馈赠。
在青莲镇柳塘管理区寮 村,位处石灰岩山区,现在还没有通公路,买日常生活用品、孩子读书和看病都要到镇上,走路快也要2个多小时。这样的生活,他们一直持续至2016年。梁优娣一直记得,有一次孩子半夜发烧,他们背着翻过重重山野,到镇上去看医生,当时心里的焦灼和绝望。直到现在回想起,她依旧要使劲把眼眶里的泪水逼回去。
现在,他们住在离县政府不到4公里的新家,她自己就在阳山县城一家药店工作,每天中午一家人能一起吃午饭,孩子上学可以坐公交车,她很喜欢自己的新学校,老父亲也终于告别了每天挑水的日子。生活多了项任务:盯着74岁的老父亲,不让他“逞能”——老人总觉得自己身体好,到新家后自己还偷偷扛过煤气罐。
“如果我当年能够多读点书,现在我肯定不会只是这个样,不过,我不会向命运认输的。”8月23日,和家人一起吃完午饭,回忆起“家族苦难史”,梁优娣做了一个握拳的动作,眼神自信而坚定。
当年,因为父亲手术,交不起学费辍学后,她出去打工,手里有点点余钱就去想学点什么,利用周末读完了中职,后来,还一步步考到了药师证、执业药师资格证。
“不是我们那里的人不努力,只是以前在山沟里,要强也没地方。”梁炳说起。现在,他觉得一家人的生活充满了盼头。他算了笔账,1930元/平方米的房价,政府还每户补助了3万元,这让他们也有机会“买得起城里的房子”,欠债,慢慢会还完的,在精准扶贫的关照下,命运终于对他们露出了仁慈的一面。
其实,走出生存条件恶劣的大山,是一家人的夙愿:1993年,“两不具备”地区迁移潮刚刚开始,梁炳就带家人搬到清新,但是,因为水土不服,妻子接连生病,一家人只好又搬回了老家。那时候,他想,自己可以一直要挑水吃到老了。
同一个村出来的刘丰云最终又和梁炳在同一个小区相遇。
阳山县扶贫办主任谭雄辉介绍,为落实移民扶贫政策,推进“东拓南展”发展战略,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阳山县政府打造了城东“两不具备”下山移民安置区,占地面积约148亩,分期规划建设约1436套移民安置费,一期项目建成楼高7层的安置房863套,二期正在建设中,能够保障“两不具备”地区移民的需求。
刘丰云家里经济更紧张,他们没有凑够房款,还好,银行批了他们8万元的贷款——为解决搬迁户购房资金不足的困难,阳山县政府多次协调,县扶贫办与农村信用合作社联社签订了安置房贷款合作协议,县政府筹集785万元风险保证金,取得8000万元的贷款额度,向有需求的搬迁户发放贷款,贷款最高限额每户15万元。
“终于又有家了。”看着阳光洒落在阳台晾晒的衣服上,刘丰云满足地叹了口气。9个人住着105平方米的房子,他已经很知足了。现在,他有事没事就喜欢在家里转转,21岁那年,家里的泥砖房坍塌,从此一直是租房子住,到重新住进新房子,他的背佝偻了,头发也花白了,皱纹爬满了整个脸庞。
而最让他看到希望的还是,命运的齿轮终于从恶性循环转向良性循环了。住在深山里,赚不到钱,孩子太早辍学,打工只能做苦力,没钱,继续住在深山里。这是他那一代的命运。而现在,家里3口人都在阳山县城打工,工资比以前在镇上高了,孩子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条件,也终于不用在早晨5点出门穿过3个多小时的山路去学校了。
也许有一个小插曲可以折射出移民搬迁对“两不具备”地区村民的意义:在交楼前,因为牵涉到手续办理,城东移民新村入驻的骏联物业项目经理丘春媛打了多个电话给刘丰云的儿子,总是无法接通。收楼当天,刘丰云的儿子十一点才到,丘春媛跟他“吐槽”联系不上时候的着急。
“我今天五点就出门了!”刘丰云的儿子描绘了自己崎岖的收楼之路:大清早出发,先是翻过几个山头,到别人家,取到自己寄存的摩托车,骑摩托车翻几个山头到镇上,再坐大巴车到阳山县城。
“你老婆对你是真爱!”听完后,丘春媛瞠目结舌,只冒出了这一句。她说,她曾经也去过一个“两不具备”地区的朋友家,体验过类似的条件,当时就想,如果是自己,可能是没有勇气嫁到这样的山窝窝里的。
“造血”式扶贫
精准扶贫与发展绿色产业结合
开创绿色崛起新局面
新时期精准扶贫,带来的不止是移民新村,这一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打破了以往“大锅饭”的做法,也让贫困户有了“获得感”,激发了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阳山县始终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把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增强发展能力作为根本举措。
经过几轮迁移潮后,“两不具备”的东山村只剩下400多名常住人口,迁移出去的人大多挣来了好生活,而留守东山的人们,也没有放弃脱贫致富的努力。
1999年,香港慈善人士谢士恒及其妻子发起石头山上植树试验,此后,越来越多人加入东山村植树造林运动,近年来,石头上已经“长出”绿洲。在政府部门大力投入下,当地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
东山村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盘活“空心村”闲置民居和丢荒的土地资源,保留了青石板路、石头屋等特色,打造了东山枫叶林、东山水库、东山靘雾山等景点,发展乡村游。同时,通过土地整合,引入社会资金,打造了“东山粤北行十里花果生态园”旅游风景区。2018年,东山作为三花节的主要旅游点,吸引游客近万人次,通过农旅结合,曾经“找不到地方出力”的山村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城东移民新村,人们的生活也正在步入正轨。从“两不具备”地区搬迁到县城,交通、教育、就医等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小区还规划配套幼儿园、小学、菜市场,进一步为村民解决后顾之忧。而让“两不具备”贫困村庄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的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政府部门通过举办培训班、招聘会,拓宽移民就业路子,让他们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而将精准扶贫与发展绿色产业紧密结合,也成为阳山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方向。
在扶贫攻坚战中,阳山积极探索贫困户贷款入股投资收益扶贫模式。阳山是广东省西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居全省首位,是生态功能区。阳山县委、县政府结合本县实际,积极谋划发展小水电和光伏发电两大绿色能源,统筹全县有劳动力贫困户每人0.7万元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资金,利用金融杠杆放大,贫困户人均贷款3.5万元,撬动5亿元投入绿色能源产业项目,既有力推动阳山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又保障全县有劳动力贫困户每人每年稳定3500元以上。
阳山是全国农村水电之乡,辖区内小水电站有100多座,效益稳定,但许多电站建设多年,急需技改增容提效。阳山县瞄准电站技改需要资金这一切入点,统筹全县有劳动力贫困户每人1000元的扶贫资金,存入农信社作为风险保证金,农信社放大10倍向贫困户贷款,资金再统一入股阳山县兴阳公司下属小水电站,支持小水电站技改项目。电站每年按入股资金的8%固定分红给贫困户,每人每年稳定增收800元。
光伏扶贫是国家倡导的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投资一次性,收益长期稳定。阳山县辖区多属丘陵地区,山地广阔,且地处亚热带,全年阳光充沛,具备良好的发展光伏发电条件。
2017年6月,阳山县小江镇小江村委会光伏扶贫电站正式并网发电,成为广东省首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也是阳山首个村级产业扶贫的项目,带来年均电费收入71万多元,解决了小江村75户182人的贫困问题。
此后,“光伏扶贫”在阳山大幅铺开。以“三个全域、两大攻坚”战略行动为统领,阳山县委、县政府将光伏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利用屋顶、村集体的荒山、荒坡、未利用地、闲置建设用地、水面、滩涂等资源建设光伏电站,大力推进光伏扶贫,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建立长久增收渠道,加快扶贫对象脱贫致富步伐。
阳山县委、县政府对“光伏扶贫”项目建设高度重视。县委书记余国平、县长廖敬华开展“一把手亲自抓”模式,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积极争取国务院扶贫办支持,成功让阳山列入光伏扶贫试点县范围。同时,成立了以县长为总指挥的光伏扶贫项目建设指挥部,按照“试点先行、逐步铺开”的原则,统筹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合力推进光伏扶贫电站项目建设。县扶贫办、能源矿产局、供电局、项目所在乡镇一把手亲自抓项目。各单位团结协作,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
2017年6月30日,全县20个光伏扶贫电站顺利通过专家验收并全部并网发电,全县光伏扶贫电站总装机容量4.45万千瓦,预计年收益4000万元,全县有劳动力贫困户3726户11998人人均可配备光伏项目3.5千瓦,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基本实现了全县有劳动力贫困人口受益全覆盖,“村村有光伏,人人享分红”。
与此同时,阳山县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通过农村综合改革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将农村综合改革和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实施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阳山县以实施全域文明建设和全域旅游创建为契机,在55个重点贫困村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房产、山场等资产资源,通过入股、租赁等模式参与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项目开发,享受分红或获取固定收入。
2018年8月17日,阳山县委第十三届五次全会召开,余国平提出,精准脱贫已到了总攻阶段,必须进一步强化攻坚意识和实干精神,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完成脱贫任务。再一次强调了要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把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增强发展能力作为根本举措。要拿出真招实招硬招,聚焦重点难点问题精准施策。
阳山县委全会上,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被重点强调,并给出精准定位。
脱贫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阳山县委全会强调,要认真抓好产业项目落地落实,增强“造血”功能;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大户+基地+贫困户”等模式,深化“三变”改革,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提高贫困户参与率,让贫困户获得多重收益。
就业扶贫,对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与之相应的,是要求县人社局、各乡镇进一步做好精准调查,进一步实施精准转移,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拓就业岗位,深化与珠三角地区劳务协作,切实拓宽就业空间;要进一步强化精准培训,实现有劳动力贫困人口全覆盖,增强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
“如果在座的,如果有一定专长,都有一定的专门知识,那阳山县的穷帽子就会摘掉,把富帽子戴上。”1980年,习仲勋来阳山调研时,在召集的县委全会上曾提出如此期望,而经过近40年的努力,阳山正一步步将其变为现实。
来 源 | 清远日报记者 岳超群 通讯员 麦文举 毛卫玲 张瑞荣
编 辑 | 阿苗
校 对 | 喵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