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虫、姜埋奶、猪杂粥…这些街头巷尾的味道,数十年后仍让番禺人魂牵梦绕…

广州番禺发布
+ 订阅

广州番禺,千年鱼米之仓,它开启了岭南的文明,浸润了广府的饮食文化,名满天下。在历史的长河里,番禺这片土地孕育出了无数美食。

“广州美食多,番禺滋味长。”在今年的广州国际美食节上,香港著名美食家蔡澜如是说道。

伴随着广州国际美食节永久落地番禺,番禺美食也逐渐走出广州、走出中国,但对于番禺本地人而言,真正的美食,莫过于街头巷尾的那些味道。

今天,小番就带着你

一起走进番禺人心中的

那些“老味道”

1

石楼——禾虫

提起石楼美食,不得不说到禾虫。这种生长在禾苗上的虫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味道清香鲜美,嫩滑可口,还具有滋阴、健脾、暖身、去湿之功效,是番禺特色美食之一。

位于茭塘东村内的其记大排档,是一家做了20年禾虫的老店。由于禾虫产量渐少,很多餐馆便搭配蛋液一起蒸,而其记则一直坚持原始做法。

其记的禾虫来自南沙万顷沙,每年禾虫一收获就有专人送来,因此十分新鲜。刚上桌的禾虫冒着油泡,滋啦滋啦地响,香气扑鼻而来,挑逗着食客蠢蠢欲动的舌尖。

其记大排档虽然深居村野,其貌不扬,但它差一点就全国闻名。原来,早先《舌尖上的中国》剧组曾通过村委找到其哥,想拍摄禾虫这一美食。然而,其哥却推辞了。他觉得踏踏实实做菜,把美味传达给食客才是最重要的。

2

腰记饭店

藏身乡镇、远离闹区,上过《舌尖上的中国》、《味在番禺》等多部纪录片,食客到场必打卡的柚皮焖鱼肠、钵仔焗禾虫、面豉紫姜蒸花肉……

这家位于番禺区化龙镇的腰记饭店,把南番顺(南海、番禺、顺德)的传统家常菜一做近40年,做成了街坊口中的“家乡的那一盘老味道”,也成为了化龙人关于美食的集体记忆。

腰记饭店至今坚持采用手工制造诸多菜式,比如莲藕粉就需砂盆手工磨蓉,每30斤莲藕要熟手师傅磨上一个多小时才有口感;柚皮需要多次煮熟清洗,浸泡一晚上方可入菜;面豉需要手工晒5个月,才原汁原味……

腰记不做山珍野味,一捆普通的蔬菜,几块新鲜的猪肉,经过欢姨的手,就成了化龙美食的传奇,这离不开背后匠人的用心。在欢姨看来,食材没有贵贱之分。让美食带给人们最大的欢慰,就是她坚守厨房的初心。

3

长坦猪杂粥

20世纪90年代末,广州番禺兴起了吃新鲜猪杂之风,将猪杂用于生滚粥中,于是脍炙人口的猪杂粥便大行其道。

位于石碁镇长坦村新村路的“长坦猪杂粥”,刚好在番禺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石碁分公司生猪定点屠宰场对面,已经营了21年。

每晚一到零点,这里就会陆续坐满各路食客,有独爱那“一口鲜”的老熟客,也有慕名专门驱车来的尝鲜者。

每晚11点半,对面的屠宰场就会准时“劏猪”。为了保证客人都能吃上最新鲜的猪杂,进货时,老板每次只拿20斤左右,回到店猪杂是温热的、血管还在跳动,绝对新鲜。

“新鲜的猪杂是不腥的,只需简单的做法,就能烹饪出其鲜味。”厨师陈师傅介绍,无论是哪一种做法,食材新鲜是重要前提,其次是讲究烹饪时间、火候和配料,他们煮的猪杂粥最大魅力就在于新鲜。

4

沙湾姜埋奶

谈起姜埋奶,番禺人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沙湾沁芳园。

1991年,曾惠荘在沙湾开了沁芳园,自开业起便受到各地的食客追捧。在那个年代,沙湾人都会戏称,“想看豪车?去沁芳园门口就行了。”来形容沁芳园的火爆程度。

好的牛奶产品,来源于好奶。曾惠荘选用的是水牛奶,因为水牛奶蛋白质高,营养丰富,也更容易被姜汁凝固。曾姐有着自己的奶牛场,有近80头牛,每头牛每天最多可挤10斤奶。她每天会运来2次新鲜的牛奶供店内使用。

姜的选用制作也很有考究。小黄姜比起普通生姜而言,纹路更密,所含淀粉质更多,可以把牛奶凝固。用特质的竹刨子来刨姜末后,把姜末包进纱布里,用力挤出,就可以出现黄潺潺的姜汁。

把牛奶煮沸后,再用一个小锅,像拉奶茶一样,双手相互交替把牛奶“拉”冷。大概牛奶降温到70度的时候,一气呵成倒满一碗。大约放置15~30秒,牛奶便会逐渐凝固。

一碗浓香暖胃的姜埋奶就完成了!

美食一代代相传,故事仍在延续。番禺人正用勤劳换来富足,用智慧成就未来,也用乡土美食注解着人生的奥妙。

你心中的“老味道”是什么?快留言告诉小番吧!

打开APP阅读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