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南方号 品客家美食
梅州,美食遍地。梅州客家菜具有鲜明的地域、民俗、时令、养生的特点,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结合推进“客家菜师傅”工程,近期南方号梅州矩阵里各地美食百花齐放,色味俱佳的美食推荐让人垂涎欲滴。南方号“梅州旅游”、“梅县发布”一时间都当起了美食推荐员。
说实话!没有一只鸡不想离开梅州
南方号“梅州旅游”以《说实话!没有一只鸡不想离开梅州》为题,推荐起了盐焗鸡。里面这样写道:“梅州,一个得天独厚的地方,这里不仅有青山秀水,更有数不尽的各种美食。各种猪牛羊、鸡鸭鹅,都能变成美味佳肴。其中以著名特产美食——盐焗鸡为代表。”
盐焗鸡皮爽肉滑、滋味鲜美,不仅是一道特色传统客家菜,也是梅州客家招牌菜式之一。原材料是鸡和盐等,味道较咸。其外表色泽微黄,吃起来皮脆肉嫩、骨肉鲜香,风味诱人。现在已经成为宴会上常用的佳肴。此外,它还成了旅游必备特产,在梅州地区的大街小巷都可以见到很多盐焗食品的专卖店。
这道美食寓意团圆,喜宴上必不可少
除了鸡外,肉丸也是梅州人宴会上必不可少的美食。南方号“梅县发布”这样推荐开锅肉丸。
在梅县人的喜庆宴席或者日常的家宴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笼热气腾腾的开锅肉丸,它已有80多年的历史,被列为梅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要数丙村镇的开锅肉丸最为正宗,该镇的每家每户都能做得一手美味的开锅肉丸。
丙村开锅肉丸的第三代传承人李尧君,年近70岁,他做的开锅肉丸味道一流。问起开锅肉丸的由来,李尧君笑着说道:“哪有什么具体的由来,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据他师傅讲述,当年师公在无意间往猪肉中加入木薯粉,蒸出来发现猪肉口感弹牙嫩滑,便琢磨将此法运用于烹制肉丸,这门手艺就一直保留下来了。
开锅肉丸能一直流传下来,成为餐桌上深受欢迎的一道客家名菜,不仅因为它的美味,还因为它寓意着“团圆”。
在客家话中,“丸”的发音和“圆”谐音,加上肉丸的形似圆形,一直被群众视为“圆满”的象征,是客家人逢年过节和婚宴喜宴上不可或缺的一道佳肴。因此,有些客家人喜欢把“肉丸”写成“肉圆”。
梅州蕉岭人的元气早餐,就是它
在梅州,不仅有喜宴上的大菜,早餐也颇有特色。南方号“客居南方”就为蕉岭三及第打call。
“老板,一份三及第!”“就来!”在蕉岭的街头巷尾,这样的对话每天早上都能听到无数次。可以说,叫醒蕉岭人的不是鸡鸣也不是日出,而是那一碗鲜甜浓郁的及第汤,用勺子舀起一口送进嘴里,味蕾瞬间苏醒。当地有句俗语,“早上一碗三及第,上山打虎有力气”,随之而来的是一整天的元气满满。
三及第是蕉岭最具有特色的风味小吃,它可以是早餐也可以是宵夜,日常的三餐也常见它的身影。相传,三及第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成熟期。清朝道光年间,广东的林召裳中了状元,回乡拜祖时,每天都喜欢用猪肝、猪腰和猪肚与上好的大米放在一起煮粥吃。有一天,一位老御史吃过此粥后,向林状元请教制作方法,回到家里命厨人如法炮制,精心烹调后给儿子吃,后来儿子果真中了状元。老御史高兴得逢人就讲此粥的来历以及预兆大吉大利的好处。就这样,状元及第粥的名称很快便传开了。
“这个寓意高中状元的及第粥后来被传到了蕉岭。制作三及第早餐,这一举动吸引了许多童生。大家均以在考试前食一碗三及第汤为考试前好兆头。”蕉岭县文化馆馆长陈桂峰介绍,三及第寄托了蕉岭人尊儒重教、立身功名、报效社稷的思想。
一周热文
香港丝宝集团董事长梁亮胜:重回松口中学回忆,50载风雨人生
近日,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香港丝宝集团董事长、香港广东社团总会主席梁亮胜先生和古尔夫女士伉俪邀请了松口中学67届初中丙班30多位老同学参加离校50周年聚会,与广大师生欢聚一堂,并为学生们作了一场生动的报告会。南方号“梅县发布”记录了这一场景。
在活动现场,梁亮胜先生用朴实的语言,通过小故事的形式为在座师生分享了自己年少读书、“上山下乡”、一线工人、创业之初等各个阶段的心路历程。他勉励大家要努力学习、拼搏进取、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下一步的人生目标积累经验,在机会面前做个有准备的人,不断强大自己,成就自己,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兴宁老摄影师:千张照片记录40年时代变迁
40年改革开放,书写了伟大祖国发展的壮丽史诗; 40年风雨历程,见证了沧桑巨变和物是人非。南方号“兴宁广播电视”讲述了年近八旬的梅州兴宁罗浮老摄影师黎天福在40多年的摄影生涯中,怀着对家乡罗浮的热爱之情,一路跟随改革开放的步伐,用镜头记录时代变迁的故事。
昔日苍凉偏僻的小镇,如今变得高楼林立,商贸繁华,街道宽敞整洁,四通八达;昔日的贫穷山村,如今小楼遍布,村民生活丰富多彩;父辈们手工插秧的场景及农耕农具,早已成为人们的美好记忆……这些反映时代变迁和罗浮巨变的新老照片有千余张,以圩镇面貌居多,且对比强烈,令人难以忘怀。它们均出自黎天福之手。
生于罗浮、长于罗浮,一直生活在罗浮的黎天福,和绝大部分同龄人一样,从小就饱尝生活的艰辛,也经历时代的变革。成年后,有美术基础的他为了生计,走村串户帮人“画床”。1973年,他在一个同学家“画床”,完工后同学给了他一架木盒照相机作为工钱。他乐得像捡到了宝贝一样,从此便走上摄影之路,经常走村进户为村民照相。1984年,他在圩镇老街办起了“天然照相馆”,服务全镇人民及二十多间学校。他还免费为革命老兵、劳动模范、长寿老人等拍照,并宣传他们的事迹。久而久之,他成为罗浮的名人,人称“天福师”。
【来源】南方日报
【文字整理】蓝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