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过后,许多患者的生活质量都直线下降。52岁的盖先生,就是从“鬼门关”里拉回来的人。虽然命救回来了,盖先生仍因心力衰竭反复住院治疗。
心力衰竭曾使他长期卧床、无法一个人出门、不敢大步走路……如今,盖先生经过心脏康复训练,不但可以独自出门,甚至可以骑单车。“我几乎忘记了自己身上有个小家伙(心脏房颤器)。”他说。
惊险!突发心梗在“鬼门关”走一遭
“老盖、老盖,别睡觉!”2017年2月,心肌梗死的盖先生被送入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时,医生几乎用尽了一切方法让他保持清醒,就怕盖先生此时睡着,便再也醒不来。
心血管医学部主任李丽回忆,当时盖先生的心血管主干部位堵住了,整个左心室几乎完全没有供血,心脏基本不跳动了,导致心力衰竭、血压降低,病情十分凶险。“整个病房就像战场一样。一方面我们要抢时间赶紧把血管打开,另一方面他已经休克了,我们要在大腿植入反搏泵,两套动作、两套人马同时进行,与此同时,为了防止他睡着或者窒息,还要有人守着他使他保持清醒。”
李丽介绍,盖先生术后转入了重症医学科继续密切监护治疗,但转入后,患者仍出现心源性休克、心源性肺水肿,并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等情况,依然随时有生命危险。
在征得家属同意以后,重症医学科主任尹海燕决定行“ECMO-体外生命支持”为盖先生争取时间。这是一种改良的人工心肺机,将血液从体内引到体外,经膜肺氧合再用泵将血灌入体内,治疗期间,心脏和肺将得到充分休息、全身氧供和血流动力学处在相对稳定状态,为肺、心功能的恢复赢得宝贵时间。这也是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置入ECMO的第一个病例。
ECMO置入后,盖先生全身脏器灌注得到了保证,心功能逐步恢复,血管活性药物剂量逐渐下调,心脏又开始有力地跳动了起来,ECMO支持7天后便撤机了,盖先生一个月后顺利出院。
心梗恢复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心力衰竭,之后的18个月里,盖先生依然反复住院。“刚出院的我就像一个小孩,一天超过20个小时在床上躺着,完全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盖先生表示,稍微恢复了一些后,他仍是跑30米便无法呼吸,走200米就再也走不了,不敢一个人出门。
心脏康复治疗使心脏功能逐步改善
在医生的介绍下,老盖开始接受心脏康复治疗,即在药物和手术治疗之外,采用运动、营养、改变生活方式等方法来进行心脏病的后期康复。心脏康复整合多个学科,如运动医学、营养学、心理学以及药物手术等,对心脏病人进行全面的管理,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从而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医生首先对盖先生的心肺功能进行评估,并根据结果制定训练方案,训练期间全程监护。两个月过去了,盖先生进行了八次心脏康复训练,主要是有氧运动能力的训练,从一周两次到如今一周三次,每次大概30分钟。他称身体状况大有改观,如今都是自己一个人来医院,走路利索,心慌、头晕的情况明显减少。
“盖先生的康复训练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值。”李丽解释,盖先生的医从性很好,心态也非常阳光。李丽指出,许多病人认为心脏病患者需要静养,避免一切体力活动。但事实上,心脏康复在西方国家已经进行了近50年,有大量积极的临床证据,且心脏康复室有专业的医生、器材,和为他们量身打造的运动方案,患者在心理、营养、认知和生活习惯康复等方面也会得到有效的治疗。
李丽指出,在我国最早提出心脏康复治疗的胡大一教授曾倡导,要推行对心脏病患者的“4S店管理”,汽车的4S店除了销售,还讲究售后的维护、保养。心力衰竭反反复复,对生活造成很大影响,而心脏康复训练能逐步改善心脏功能,让患者不仅仅是活着,而是有更好的生活质量,甚至回归社会。
【记者】朱晓枫 实习生游晓丹
【通讯员】孙冰倩 胡颖仪
【校对】曹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