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莞城大西路,老人们记得旧时骑楼底的往事:童年与伙伴们弹棋嬉闹、拍公仔纸、跳橡筋,大人们叹茶乘凉,楼下市列珠玑,商铺满满一整个街区。
融八方之品
两百多年前,东莞市清溪镇铁场村附近,热气氤氲弥漫,大锅里的糯米粥翻滚。可这些却并非用以食用,而是用来砌墙。
这是一个客家围屋,韩氏人就地取材,把麻石、鹅卵石、黄泥与糯米混合来堆墙。据考证,这种建筑的方法早在1500多年前就已发明,如此炮制的材料不仅达到了水泥的强度,而且韧性也更佳,这也是明长城千年不倒的秘密所在。
除了把糯米这种日常的食材用于砌墙外,还加入了红糖以增强硬度,也有黄泥拌糖胶来夯墙的方法,有钱人家在外墙嵌青砖,称“金包银”。
2016年,在这个客家围屋不远处,广缘庵的古建筑复原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韩氏家族的韩济隆,监督着庵里的工作。几口铁锅安放在砖头砌成的炉灶上,火正旺。锅内掺入了大半锅水,一大袋糯米就倒了进去,很快,锅里就冒出腾腾热气,米粒开始翻滚。但是糯米灰浆干得较慢,需要10多天才能逐渐凝固,在尚未完全凝固的1年间,手放在墙上,可以感到糯米的弹性,稍微用力即可推动这面有韧性的墙。墙里默然,却依稀可以想象红糖糯米与石灰的牵扯纠葛。一年后,墙体完全凝固,墙面将变得坚不可摧。
除了红糖糯米,虎门一带靠海的莞人也会用蚝壳、蚌壳、海蛎壳等贝壳烧制的蚝灰代替石灰,可以防止海风带来的酸性腐蚀。在一些筑土墙,可见海蛎壳被直接夯入墙体,不禁惹人浮想联翩:如果附耳倾听,不知能不能听到大海的潮声?
其实在明代以前这里并未形成太强烈的建筑风格,人们搭个茅棚就可以生活,受贬谪的官员带来一些北派建筑的影响,对于外来闽商、西洋人等带来的东西只有接受和模仿,直到岭南人把这些外来元素兼收并蓄,融入自己的特色。 骑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近代,骑楼是我国沿海侨乡特有的南洋风情建筑,由返乡的南洋华侨带回的建筑形式。从结构上看,它的底层架空,二楼以上比底层凸出,并由支柱支撑,在底层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由于二楼犹如“骑”在一楼之上,故称为“骑楼”。而当连续若干栋骑楼建筑并排,它们架空的底层就贯通成公共通道,也就形成了所谓的“街”,通常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既可以实现商住两用,又可让行人在其间行走时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合岭南炎热、多雨的亚热带气候。
在莞城大西路,老人们记得旧时骑楼底的往事:童年与伙伴们弹棋嬉闹、拍公仔纸、跳橡筋,大人们叹茶乘凉,楼下市列珠玑,商铺满满一整个街区。远远望去,楼顶有的是尖顶塔形,有的在正面墙挑出拱形雨篷;近看,墙面装饰亦丰富多彩,有浮雕图案、窗洞形式、线脚、阳台铸铁栏杆等,有融合了西方巴洛克或洛可可建筑装饰风格,也有岭南特色的佳果与吉祥纹饰以及中国古典卷草图案,还有极具特色的满洲窗。
日光下澈,满洲窗上的彩色玻璃缤纷而剔透。在岭南同一片天空下,可园的双清室亦折射出同样的色彩。这里的窗户也是岭南庭院吸收西洋风格而惯用的套色玻璃,窗的纹饰似繁体“亚”字,有吉祥之意。红、蓝、白相间的二字形窗心,绚烂至极,折射下室内外景物光影徘徊,晶莹可人。这种独特的玻璃窗,源于西方国家,借鉴了中国传统窗扇,又兼容西方的窗户开启法,可推拉或旋转启闭,通风良好。以木做成窗框与格心,以彩色玻璃镶嵌其中而成。
可园沉寂而古朴,阳光打在彩色玻璃窗上,更增一丝灵动。也许这便是广府文化的包容与创新所在,融四海八方之品,渐成岭南建筑风格。
园林里秀丽典雅
那些风声鹤唳的日子,入夜时张敬修总会感到有一股难言的忧闷。清末岭南贼寇纵横,他请缨移师会剿而不被采纳,遂以弟丧母病为由,回到东莞造了可园。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心头之患攒动肆虐,他离开座垫,脚踏阶砖、青砖紧密铺就的地面,缓缓走到擘红小榭,靠着亭台的栏杆独自静思。月光下,兰花的香气仿佛银色的薄雾,弥漫了整个可园。
这是张敬修十四年的心血。他身为武将而“不与武人竞”、精文艺而“不与文人竞”。他建造的可园低调幽雅。
大门两侧有楹联曰“未荒黄菊径,权作赤松乡”,乍看颇有陶潜归隐南山的隐逸之怀,但实含大志。下联中,以典暗喻自己犹如扶佐汉武帝刘邦功成名退的谋臣张良。这种无奈归隐的避世情怀与潜龙待发的雄心碰撞交织,却在张敬修一次次拍遍栏杆中,化作岭南清远的云。
是的,有武将之才又如何,有文人之雅又怎样,不如怅立凭栏,登可楼邀得群山;不如信步碧廊,与二三友人坐对赏幽兰。张敬修将毕生所愿倾注可园,在这个微缩景观中,无不彰显园主人的品味。
信步可园,如行八卦阵中。这便是融孙子兵法于其间的趣味所在。全园亭台楼阁,堂馆轩榭,桥廊堤栏,共计130余处门口,108条柱栋,这种兵法的诡谲布局,把岭南“连房广厦”式的庭院特色发挥到了极致。围城对外封闭而对内开放,扩大了观赏间距,有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回廊逶迤,轮廓多变,远近高低各不同,在中国古代宅园中堪称独树一帜。
在这满园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见时间。遥想旧时七月,广府夏日的热气炽烈而令人晕眩。光线刺得人心神恍惚,但可轩内凉风习习。这种设计可以说是酷暑天的神来之笔,被后来的建筑学家赞为“地冷空调系统”,其原理即通过仆人在隔壁房间用鼓风机鼓风,热风经过地下管道冷却为凉风,再徐徐送至桂花厅。居廉、居巢二人在此静心运笔,沉浸在漫漫花鸟长卷中。偶值风和日丽,便步至园内豆棚瓜田下,静观瓜果,绘鸟雀蜂蝶、螳螂昆虫的自然之态。
在花香墨染中,张敬修透过蚝壳窗,能依稀感受到阳光照耀。推窗而观,榕树浓阴下光影婆娑,偶有风动,荔枝软化的果浆散发出甜丝丝的气息。园主人不觉心动,邀二三好友至擘红小榭。“擘”通“掰”,“红”即指代荔枝。在此方园地,众人采摘园内岭南佳果荔枝品尝,经一旁冰凉的井水浸泡后,更加冰爽清甜,此所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除了玲珑的红荔枝外,隽永的红砂石也为灰色调的园林缀上轻盈的笔调。虽然可园的建造主材是俗称“东莞大青”的青砖筑墙体,但大门入口门套、墙体勒脚、廊柱、铺地全以红砂石筑就。这种就地取材的岭南特有石材,坚硬而经久不坏,在高温多雨的气候中更利于防潮防腐;蓄热系数较小,日晒中吸热不多而有利于纳凉;色调上则更符合中国的喜庆观念和传统审美。
不论是可食的佳果,还是因地制宜的建材,可园处处皆可寻园主人朴素实用、谦逊内敛的匠心。不同于苏州园林彩画的瑰丽,园内梁枋上的苏式彩画并未满铺,仅在箍头、枋心包袱位置加以装饰,凸显出柔和雅致的格调。徜徉其间,朴素大方,但细看可见檐下的木雕吊楣,细致繁复而各不相同,主题有松、竹、梅、荷花、葫芦等,比寻常的步步锦图案显得精美清雅;就连密室旁的芭蕉叶纹漏窗也别有深意,芭蕉的大叶蕴含“成大业”之意。
园主人虽内敛,却独爱耸立园间的邀山阁。此阁高17.5米,在中国园林中实为罕见,其方正的砖石结构颇有北方建筑的雄壮之风。邀山阁虽独立可园,却高而不威,挺而不孤。它体量虽大,但底层被掩映的龙眼、荔枝等林木遮挡,前又有双清室烘托,侧有曲廊和平台陪衬,增强了园林的节奏感与层次感。沿楼侧石阶登顶,四面明窗,飞檐展翅,凭窗而眺,莞城景色尽收眼底,也可见园内全貌,错落有致的景致蕴含着江南园林的秀丽,却也融岭南独到的特色,通透典雅而轻盈畅朗。园屋顶丰富,综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各个样式,东南部门厅为硬山顶、小姐楼和邀山阁为歇山顶,还有卷棚顶、平顶,鳞次栉比,抑扬顿挫如凝固的音乐。
凭栏久,鬓为吟斑。不知张敬修会不会有稼轩之叹?廉颇老矣,无计理渔竿。他看似淡泊的心境下,有热血暗涌。穿越历史的风烟,邀山阁又被老莞人称为“定风楼”,因其四面通窗,仅以10根木柱筑于石墩之上,无一钉一铁,却历百年台风、地震而无恙,园主人的筑园态度可见一斑。这不仅是一座闲情雅致的岭南私家园林,更是张敬修的深情和风骨。
如果你想来可园,岭南灰瓦青砖仍在,曲池荡,风月无声。
【图文来源】摘自《质朴东莞》,东莞市城市形象推广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