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的李林(化名)是名严重的肺气肿病人,有多年抽烟史的他,需要无创呼吸机才能生存,每天只能窝在家里,毫无生活质量可言。换肺成了唯一的出路。身高1米8的李林,最终找到了合适的供体肺,完成了手术。令医生印象深刻的是,李林在手术室即可拔去气管插管,不到三周出院,如今处于康复期的他已经可以出门四处走走看看了。
给李林换肺的,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肺移植团队。这家医院早在2003年11月22日即完成了华南第一例成功的肺移植手术,到今天刚好是15周年。
广医一院肺移植团队负责人徐鑫主任告诉记者,截止2018年11月,广医一院共完成肺及心肺移植232例,其中心肺联合移植10例。今年截止目前共完成肺移植手术59例,这一数字在华南位列第一,在全国排第二。
2018年,广医一院成为全国首家能够采用自有技术实施体外供体肺灌注术(EVLP)并成功用于临床的医疗机构。而应用肺移植快速康复技术,包括早期手术室拔除气管插管等,使得超过7成患者1月左右康复出院。
肺移植最难是抗感染
“需要换肺的肺气肿病人,通常肺部膨胀得像气球,而回缩起来却像慢动作,弹性很差,肺部通气状况已经无法供应给身体所需的氧气。”徐鑫主任介绍,走两步就喘,爬楼梯更是不可能,这样的病人通常“生不如死”。换肺成为换取新生的唯一路径。
与其他器官移植相比,肺移植手术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是感染。一方面,术后的抗排斥药会让人体免疫力下降,另一方面,肺脏直接和外部大气环境相衔接,感染风险很高。因此,肺移植比其他脏器移植的要求更高。在如何抗感染上,广医一院的肺移植团队有坚强的“靠山”——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在今年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中,广医一院呼吸专科位列全国第一,胸外科排在第五,ICU排在第十。
数据显示,目前广医一院肺移植手术成功率超过95%,1年生存率约90%,3年生存率达到70%,5年生存率也有50%,达到国际水平。
徐鑫主任介绍,因肺气肿而接受肺移植的第一个患者是一名60多岁的老人,因为严重的肺衰竭而不得不换肺。在肺移植后,这个老人还继续工作并出国旅游。这位患者存活了13年多,最终因前列腺癌在年近80岁时去世。这样的移植后存活时间,在国际上也居于前列。
此外,随着肺移植手术的改进,从前需要前胸到后背开大切口差不多一尺长,如今手术切口可以缩小到一个手掌长左右,也有利于病人身体功能的恢复。
换肺病人一半因慢阻肺
“一半的肺移植手术病人,都是慢阻肺。”徐鑫主任告诉记者。
今年11月21日是第17个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主题是“早防早治,始终不晚,重视气道疾病的管理”。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也是老百姓常说的“老慢支、肺气肿”。现代社会中,由于吸烟,雾霾、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的吸入,慢阻肺的发病率极高。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显示,我国40岁以上的慢阻肺患病率达13.7%,总患病人数约有1亿人,已成为与高血压、糖尿病等量齐观的常见慢性疾病。
不过,并非所有慢阻肺病人都需要换肺,长期有效的管理,可以延缓病情加剧,改善生活质量。徐鑫主任给慢阻肺病人四个建议:一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决不吸烟;二是找一个呼吸内科医生做好慢病管理,尽量与医生成为朋友;第三是控制好病情,不要让内科病发展到需要外科医生来处理的地步;第四,如果真到了要换肺的程度,也不要害怕外科医生。“一个好消息是,在肺移植病人中,慢阻肺病人的手术和康复都比较顺利。”
徐鑫主任介绍,广东省的器官捐献工作开展得很好,排在全国第一,供体肺目前相对充足。需要纠正的一个误区是,肺移植并非只能做一次,事实上病人有多次移植的机会。“2007年,有位57岁的病人换了右肺,2012年,这位病人又换了左肺,目前病人已经68岁,状况还不错,以后会不会需要第三次移植?我想只要有需要,就仍然有机会。”
【医生简介】徐鑫,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胸外科病区主任,器官移植科负责人,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肺移植学组副组长,国家卫健委肺移植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心肺移植专业委员会副主委。199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2011年博士毕业于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2015年于加拿大多伦多总医院进修。从事微创胸外科及肺移植专业十余年,对该两个领域的前沿技术有深入了解及丰富经验验。编写微创胸外科专著2部,作为专利设计人获得胸外科相关器械专利10余项。
【记者】严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