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影响下的新职场形态,最担心被替代的岗位竟然是它

南方+ 记者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新技术的冲击,很多企业面临人才的流动性大、人才的流失等威胁。在就业市场的另一端,员工对工作体验也存在诸多不满。

2017年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AI开始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职场生活,传统企业管理生态被撼动。今年,新雇主经济呈现出“智场”的形态,通过对企业文化体系、组织体系、激励体系、成长体系的全面升级,呈现出更加纵深、切实的智能化场景。

那么“智场”形态下的职场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智联招聘等第三方研究机构调研日前发布了《2018新型雇佣关系趋势调研报告》,里面将有哪些新的变化和趋势?南方君跟你一起来看看。

近八成员工表示AI提升了工作效率

调研数据显示,79%的员工表示人工智能提升了工作效率,其中最常使用的智能化工具是“办公协同系统”,使用过的员工高达72%。

在人工智能渗透到各个领域的时代,办公方式也开始依靠平台化运转,组织的高效协作首先体现在智能化协同系统上,因此这类应用最为普遍。其次是“人脸识别”功能,占比39.1,%,在实际应用中,主要存在于考勤打卡方面。“智能翻译”的应用也有一定占比,为27.5%,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职场中与其他语言国家打交道的机会也变多了,智能翻译让信息和交流不再受语言的限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沟通效率。

70后、60后最自信不会被AI取代

调研数据显示,55%的员工认为自己不会被AI取代,面对人工智能的威胁心态淡定。在不同的年龄层中,60后和70后最自信,认为自己不会被取代的占比高达73.7%和65.6%。70后和60后因为有了足够的工作经验,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财富,他们会更有底气相信自己不会被AI取代,但是年轻员工不论在阅历、人脉还是技术上都缺乏优势,所以会对自己的未来更加担忧。

最担心被替代的岗位是“财务”

调研数据显示,“研发”岗位的员工认为自己被AI替代的可能性最低,占比70.9%,而财务人员则最担心被替代。研发岗位可以称之为人工智能的“驯机师”,他们创造着智能技术,对它的了解也更深刻。而财务岗位的工作属于典型的程式化、重复性内容,需要发挥创意和决策能力的机会不多,因此他们的担忧也不无道理。

职场人认为“沟通能力”最不能被AI取代

调研数据显示,77.1%的员工认为“沟通能力”最不容易被AI替代,“创意能力”紧随其后,占比68.8%。人工智能具备深度学习能力,当那些已经被归纳出算法的工作内容被编写成指令时,便意味着这个岗位可以被智能技术取代,但主动思考和共情能力却是他们难以实现的人类独有特质,“沟通能力”和“创意能力”因为是人脑中的思维和知识,无法被一套固定的指令所描写和捕捉,所以是被职场人珍视的未来竞争力。

【记者】朱伟良 

【通讯员】杨洁竺

【校对】符如瑜

编辑 谢嘉玮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