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晚,南区沙涌教忠街47号,一座饱经历史的2层小楼里灯火通明,这里曾是恩重纪念堂、沙涌华侨医院,后来成为南区沙涌龙狮武术艺术馆,现在是沙涌马家枪武术馆。
马钰泉和他的十几名学员换上了全新的武术服,黑色太极服、灯笼裤上身,系上黄绸缎的腰带,手拿红缨枪,整齐的队伍瞬间有了精神。
马钰泉是沙涌马家枪的第25代传人,数十年间,他和父亲接力推广这项家族武术文化,坚持向乡民提供免费义教。近日,中山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南区沙涌马家枪与民众扒禾桶、五桂山土沉香生产与制作技艺、广东传统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一同入选。入选非遗,为马家枪的传承带来了新的契机。
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马家枪传人马钰泉,了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厚重历史,挖掘背后传承的故事,追问传承故事如何续写。
穿越千年历史的“马家枪”
马钰泉白天忙着自己的工作,因此带着学员们开展训练的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晚上。马家枪武术馆所在的这栋小楼,有着近百年历史,为马应彪的堂弟马永灿回乡修建,2012年被中山市政府定为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如今,让这座小楼焕发生气的是马家枪和龙狮的训练队。
两层小楼门头上挂着“马家枪”的醒目牌匾,一楼堂屋的墙壁上张贴的文字,介绍了马家枪的悠久历史。
马家枪名称首见于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是中华武术传统枪法体系中的重要流派之一。据传,马家枪由东汉光武帝时期的伏波将军马援所创,古人作战时加头(器)于棍为兵(枪),马援取其所长,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后马援所创的马家枪法由其后裔代代相传。
马钰泉介绍,宋代之前,马氏族人主要在北方活动,马家枪法也主要在北方流传。到了北宋末年,马援的后人马端随宋高宗赵构南渡,后定居新会,将马家枪法带到岭南地区,成为岭南马氏的先祖。后来,马端后人中的一个支脉来到了香山沙涌(现中山市南区沙涌村)定居,“当时的沙涌马氏族人几乎人人都练马家枪法,马家枪在这里就慢慢兴盛起来了。”
到了南宋末年,元军南下,宋端宗流亡至岭南一带,来到香山境内,当时沙涌村的马氏族人马南宝“献粮千石以饷军”,受到皇帝的表彰,拜为工部侍郎。后元兵追至,马南宝召集马氏乡民数百人护送皇帝,他与族人施展马家枪法,与元兵大战,取得过短暂的胜利,马家枪法一战扬威,名声更盛。在坚持抵抗了两年之后,南宋流亡政权最终被逼退至崖山,马南宝再次率领族人前往崖山抗元,因寡不敌众最终被元军击败,马南宝誓不降元,继续组织义军抵抗,马家枪法也在多次大大小小的战役中屡立战功。后因叛徒告密,马南宝被俘殉节。
“先祖马南宝被害之后,马氏族人也遭了秧,当时的元军‘逢马必杀’,沙涌马氏一族几乎灭门,存活下来的也都逃难到了外地,还有的马氏族人为避祸,不得不改姓冯、骆等姓,也不敢继续公开练马家枪法,练习马家枪的人越来越少了。”马钰泉说。
据史料记载,明清两朝均追表马南宝的忠良,后世在沙涌村建牌坊以表彰他的事迹。牌坊原由全麻青石雕塑镶嵌而成,可惜在1966年被毁。1987年,由政府拨款,旅外侨胞、港澳同胞及乡人集资,共同重建琉璃瓦顶牌坊,正面称宋帝遗迹,背面称侍郎故里。
在跌宕起伏的两千年历史中,马家枪也经历了起起落落。经过宋末后的近百年低潮期,直到元朝灭亡之后,马家枪才再次复苏。
父子免费授艺数十年推广“家传”
进入清朝,时势稳定,过去漂流在外的马氏族人又陆续回到沙涌,改回马姓,重拾缨枪。马钰泉表示,彼时,马家枪还主要是以家族内部传接和拜师学艺为主要方式进行传承,习练沙涌马家枪的多为沙涌村的马氏族人,秉承保家卫国的习武宗旨。枪法一代代传承下来,到了自己这一辈已是第25代。
“马家枪属长兵器类,枪技兼带棍法,以棍法为皮肉,枪法为神骨。枪法特点是枪身长而重,枪腰刚劲有力,枪头轻巧,动作紧密迅速,重点在于手法的运动。枪法风格强调用枪不能够单纯依靠于摆姿势,提倡灵活多变。其用在手,身如轻风随云,手如青蛇渡水。”马钰泉介绍,沙涌马家枪虽起源于北方,但长期在香山地区流传,因此也结合了南派武术的特点,风格灵活多变,取南北武术之所长,枪法名目繁多,枪法技术体系完善,以三十枪势为主:一枪定江山,二枪拦敌恶,三枪拿锁械……二十八枪胯下杀,二十九枪抛云转,三十枪归故里。
马家枪虽已复兴,但是进入现代社会,却又面临着新的传承问题。沙涌马家枪传承至今,虽然尚未再次中断,但是其存续状况却不容乐观,随着时代的变迁,其防身防御功能已经淡化,只有少数人愿意利用业余时间将其当做兴趣爱好来习练。
“我觉得马家枪除了强身健体的实用价值外,还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它一路传承下来的历史,本身就是一张重要的传统文化名片,我也想用自己的努力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马钰泉说,自己自幼跟随父亲马演南、祖父马富平、伯公马富祥、叔公马富文学习武术,四、五岁开始习练基本功,擅长马家左右五点梅花枪,曾多次在各类国内国际武术大赛上获取个人荣誉。精练武术的同时,他也从父辈那里感受到传承的紧迫性。
马钰泉的父亲马演南,是中山市武术协会武术队创始人之一,也是武术队的领队兼总教练,马演南深知武术的传承需要更多的推广,于是身体力行,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主动面向社会免费招徒授艺,传授马家枪法,将这项“家传”向外推广。1998年之后,马钰泉也加入了父亲的事业,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义教马家枪法,这一教就是20年。
“20年来,我教授或指导的学员差不多有1800人以上,分文不取,作为马家枪的传人,我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行动去传承这个传统文化,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到马家枪以及它的历史。这样的传承,就是最好的保护。”
入选市级非遗 助力传承枪术
19日晚9点钟不到,周边的孩子们陆续来到教忠街上的马家枪武术馆,等着马钰泉来给他们上课。
据介绍,2006年之后,中山市南区政府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对马家枪的推广进行扶持,为马钰泉提供了南区良都龙狮艺术馆这块场地供其授课,除了练习马家枪法,孩子们还能在这里学习到龙狮武术,全部免费。去年开始,马钰泉11岁的女儿马靖容也饶有兴趣跟着学起来。马钰泉告诉记者,一开始,女儿并不是很愿意舞枪弄棒,“但是后来经过长期的熏陶,她慢慢喜欢上了这个功夫。”
20年来,这种传授模式一度也让马钰泉感到过身心疲惫。他说,“2015年的时候,我一度想退居二线,因为那个时候我觉得,个人该有的荣誉也都有了,而且推广的效果也不如想象中的好,有点迷茫。感觉靠个人的力量去推广很难,看不到未来的方向。”
就在这个节点,南区提出推动马家枪申请市级非遗项目,这让马钰泉再次看到了希望。2017年9月,南区文体服务中心成立专责申遗工作小组,负责申报及相关工作。该中心组织开展实地调研走访工作,搜集、整理了沙涌马家枪的相关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现有资料,对沙涌马家枪的历史源流、技艺特色、传承传播等情况进行了更系统的梳理,同时将马家枪武术馆整饬一新,并拍摄专题申报片。2018年5月,南区文体服务中心正式推荐“沙涌马家枪”申报中山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申请非遗这两年,马家枪受到了不少关注,也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兴趣,报名很踊跃,多了差不多200多个学员。这次申请非遗成功之后,更是不少人来问。”马钰泉告诉记者,更让他欣慰的是,在南区政府的牵头下,马家枪开始走进校园,在校园兴趣班里,马家枪找到了新的施展空间。在南区文体服务中心的推动下,如今,马钰泉每周都会在南区多所学校轮流授课。
20日下午,马钰泉照常到南区竹秀园小学授课。最近几日,他不小心崴伤了脚踝,但是依然坚持为学生们示范每一个武术动作,他不希望这项课程受到任何影响。同学们被马钰泉手中的这杆红缨枪吸引住了,在观看过程中不禁鼓掌,练习的热情十分高涨。
学校希望学生通过学习马家枪法可以强身健体,对传统武术增加兴趣爱好;马钰泉则希望借此将沙涌马家枪传承更广,双方都十分看重这次联袂。
“传承并发扬马家枪法,是我的使命所在。未来如果可以,我会继续申请广东省非遗和国家非遗,希望更多人能够知晓并了解马家枪。”马钰泉表示。
【采写】南方+记者 何伟楠
【视频、图片】南方+记者 叶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