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去年日均289人被咬!广东犬只伤人频发,但违规养犬最高只能罚两百...

广东检察
+ 订阅

狗咬人事件频发,社会呼吁文明养犬。

在多地纷纷推出“史上最严”限制养犬办法的背景下,城市中人与狗的和平相处该走向何处?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一方面,广东省内多地犬伤人数呈逐渐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多起犬只恶性伤人事件背后,暴露出犬类管理机构不明确,犬只管理办法缺失等问题。

以东莞为例,至今尚无专门的规范养犬管理办法。如何实现文明养犬?有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完善立法,严格执法,而不是运动式管理。

现象:省内频发狗咬人事件,广州2017年日均289人被咬

11月13日,广州市卫计委发布《广州市狂犬病现状及防控措施》介绍了广州的狂犬病情况。

数据统计,2000年以后,随着养犬数量的增加,狂犬病疫情呈上升趋势,2007年达到最高峰14例。近十年来维持在低水平,自2014年起无被本地犬只所伤而致发病的报告。

然而,犬伤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仅2017年,广州市统计暴露例数166324人,比2016年增加了25.79%。其中被犬咬伤105555人,日均约289人被狗咬伤。

在广州市花都区法院近期一审判决的一宗案件中,养犬的主人声称“我家的狗从不咬人”,把狗绳松开后,导致邻居老人被吓倒摔成十级伤残。因为遛狗没拴狗绳,造成他人受伤,狗主人被判赔偿7.9万余元。

花都法院今年5月对另一起狗伤人事件同样作出判决。因遛狗时没有牵狗绳,正在玩手机的狗主人没有留意到自家宠物咬伤散步市民,被判赔偿6248元。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狗伤人事件并不是个案。近年来,广东省内犬只伤人事件频发。

南都此前报道,河源市紫金县柏埔镇8月5日上午发生一起恶狗伤人事件。86岁的钟姓老人在清晨散步时,被一条邻家的狗扑倒咬伤,最终送医治疗,左手已截肢。

8月,东莞的蒋先生被藏獒咬伤。

8月8日,东莞市樟木头镇御景花园小区内,一条重达100斤的杂交藏獒失控,接连将4名市民咬伤,后被民警果断击毙。

来自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7年被狗、猫等温血动物咬伤、抓伤的东莞市民多达10.3万人次,其中被狗咬伤、抓伤的占了六成以上。2016年,这一数据为8.4万人次,2015年则为6.8万人次。

据相关部门统计,佛山现有犬类约有20万只,近三年来,佛山的犬伤门诊数量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犬只伤人包括抓伤咬伤等,共51700多人次,占了动物伤人总数的63%。

治理:犬类管理规定执行难,东莞未发一张准养证

执法机构不明确、执法措施缺失……在多起犬只伤人的恶性事件背后,是规范犬类管理的多处漏洞。

目前,可作为执法依据的《广东省犬类管理规定》于1998年1月1日实施,犬类管理工作由农牧、公安、卫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分工合作,共同开展。

“基本所有环节都没有按规定执行。”民进广东省委妇女工委主任陈丽霞,曾于2016年提交《关于修订〈广东省犬类管理规定〉的建议》的提案。她介绍说,现在广东省养犬行为存在诸多问题。犬类管理涉及工商、城市综合管理、卫生、动物防疫和公安等部门,相关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存在互相推诿的现象。

陈丽霞表示,单以公安部门对违章养犬行为的查处和捕杀为例,如果没有前期工商部门的严格依法登记及后期监督,公安部门的查处工作量就会大增;如果没有城市综合管理部门的执法配合,单靠公安部门的警力,捕杀违章犬只等执法任务的开展也会受阻;如果没有卫生、防疫部门的协助,公安部门在捕杀违章犬只的后续清理整治工作将难以顺利推进。

然而,违法养犬的处罚不痛不痒。根据《广东省犬类管理规定》,违反规定者,罚款最高限额为200元。违反该规定的成本过轻,得不到犬主的重视,导致在禁养区养犬的人数越来越多。

南都记者看到,在东莞市的问政平台上,有市民于今年1月咨询如何办理狗证。

对此,东莞市公安局回应“根据《广东省犬类管理规定》第三条:公安部门负责禁养区特殊需要养犬的审批、管理和《犬类准养证》的制发。因我市人民政府未划定禁养区域,尚无法对此进行审批、管理。”

东莞市政协委员吴平则调研发现,东莞没有专门的关于规范养犬的管理办法,至今没有发放过一张犬类准养证。

经验:济南推积分制养狗,上海引导居民自治

在长时间对养犬问题的治理中,一些城市也摸索出了较有成效的治理办法。

自2017年起,济南市公安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养犬积分制”试点,规定满分为12分,发现不同的养犬违规行为将进行扣分。

例如,对于犬只扰民、遛狗不拴绳、不携带犬证犬牌的行为,第一次查处将会进行警告,扣除3分;第二次查处将处以罚款200元至500元,扣除6分;第三次被查处就会扣满12分,扣满12分需要学习考试,合格之后领回犬证。其中对于查处的未年审犬只,将会一次性扣满12分。连续三次被处罚,没收犬只,犬主5年内不得养犬。

养犬积分制,不仅有罚,也有奖。济南市公安局曾表示,犬主自愿参加公安机关的执法行动,劝阻不文明养犬行为奖3分,在社区内宣传依法养犬、文明养犬的相关规定奖1分。不过,按照规定,一个计分周期内,最多可获9分的奖励。

数据显示,2017年,实行养犬积分制后,济南市民对“犬只不拴绳”的投诉较2016年下降了43%,对犬只伤人、犬吠扰民的投诉数较2016年下降了65%。

济南实施“养狗积分制”。

及时办理犬证一直是多地犬只治理的核心。世界动物保护协会近期发布的《犬只人道管理手册》建议,全面推广电子芯片植入加强犬只登记管理。

事实上,广州、南宁等城市已实施犬类电子芯片植入。自2011年起,广州警方在全市范围推出犬只电子芯片植入服务。

南都记者了解到,犬只电子芯片是指经过特殊封装工艺制成,可以安全植入犬只体内的特殊电子身份标志。通过芯片内唯一识别号码可以准确识别唯一犬只个体。芯片与后台数据库的协调管理,能够对犬只个体的身份、种类、免疫、绝育、登记管理等各个环节实现完全可溯源的数据管理。电子芯片对犬只没有任何副作用,不影响犬只日常活动,其使用寿命长达50年,超过了一般犬只的寿命范围。

除了加强监管,治理不文明养犬也离不开养狗人士和社区其他居民的支持。

上海市徐汇区龙华街道某居委会从2015年开始,向居民发出文明养犬倡议书,组织社区志愿者对不牵狗绳等不文明养犬行为进行监督。该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吴菊玲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社区志愿者会主动规劝不牵狗绳的狗主人,发现遗留在绿化带内的狗粪便也会及时清理。街道还时常举办宠物竞赛,宣传文明养宠,小区内形成了文明养犬的氛围。

佛山市南海区某小区物业管理部门则于今年10月成立了一支“养犬巡逻小分队”,引导养狗的业主牵狗绳,以劝诫为主。对于随处遗留狗粪便的问题,北京市通州区北苑街道某小区配备了宠物粪便回收箱、狗便发酵箱等,养犬人遛狗时只需在机器上按指纹,机器就能提供一段卫生纸,以便将粪便投入回收箱,保洁人员将每周定期进行收纳。

专家:文明养犬需完善立法,严格执法

事实上,各地养犬管理办法从多年前便已颁布,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越来越严重的狗患面临哪些执法难点,应该如何治理?

北京市中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杨文战告诉南都记者,以往的养犬地方性法规大多处于沉睡状态,执行不到位是最重要的问题。当下,需要完善相关法规和建立合理的犬只管理制度,尤其是违规处罚制度。

“以往很多地方性法规违规处罚制度不完善,很多不文明养犬行为以警告为主,这没有震慑力。”杨文战说。

江苏法之泽律师事务所律师庄志明向南都记者表示,随着养犬的人越来越多,不牵狗绳等不文明养犬行为带来的危险性也越来越大,今后的相关条例要沿着更加严格的方向发展。

庄志明表示,目前关于养犬的法律不够健全,不文明养犬行为处罚力度较低。他建立,对于养犬安全措施不到位的情况,应采取行政拘留。

如何实现文明养犬?杨文战告诉南都记者,一是完善立法,应建立“养犬必登记、必注射疫苗”的基本规则,登记后应发放随身携带的标识牌,如果技术条件允许也可给犬内置芯片;遛狗不但要栓绳,而且应该加戴束嘴,确保不能伤人;加大对不文明养犬行为的处罚力度,制订合理的罚款制度和不文明养犬人黑名单制度;完善流浪犬的收容管理制度。二是严格执法,而不是运动式管理。

“只要相关部门能严格执法,而不是运动式管理,相信经过最初一个阶段的工作后,不文明养犬的行为就能得到根本性改变。”杨文战表示。

庄志明则建议,除了养狗要领证,养犬管理部门对狗主人也要进行相应审核,如考虑其品行、收入、是否有虐待动物的前科等。如果狗主人以前发生过伤害动物或伤害人的事件,应采取一票否决制,取消其养狗资格。

除了有主的犬只,无主的流浪犬也大多和不文明养犬行为相关。广州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五大队副大队长江巍告诉南都记者,有70%-80%的流浪犬都是由于养犬人不负责任的遗弃。

对于流浪犬的管理问题,杨文战告诉南都记者,应建立专门的收容制度,经费除财政拨款外,还应该来源于养犬人缴纳的登记费用和相关不文明养犬行为的罚款。对于无人看管的犬只应该有专门的发现、举报、捕捉的制度,收容后如果有身份标识可寻找失主,无身份标识的犬只可通过公开途径领养,超过一定时间无人领养的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来源:南方都市报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