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组供图/图)
“他把原来向往的那种伟岸人格给推翻了,把萧峰、郭靖身上闪光的东西推倒了。他亲手塑造起陈近南这样的英雄,偏偏让一个最卑微、最猥琐的人物在他背后捅了一刀。”
文 |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夏辰
责任编辑 | 宋宇 邢人俨
影评人史航考入中戏的第一学期,写作课书单第一名是金庸的《鹿鼎记》。中学时,金庸是要被没收的课外书,他看到书单就有“拜对了山门”的感觉。
金庸曾说,严肃文学跟通俗文学,并不等同于好文学跟坏文学。本期《周末纸牌屋》的三位牌主——主持人史航、作家六神磊磊和影评人周黎明,排出最喜欢的金庸作品,《鹿鼎记》名次靠前。
六神磊磊视读金庸为“主业”,却有两本金庸小说看后就扔掉,即《天龙八部》和《鹿鼎记》。后来他推翻了自己,正因为读出金庸的“自己推翻自己”。
“他把自己原来向往的那种伟岸人格给推翻了,把萧峰、郭靖身上闪光的东西推倒了。他亲手塑造起陈近南这样的英雄,又用‘污物’涂在他身上,最后连死都不给他一个壮烈的死,一切的讽刺和无奈都给了陈近南。”在六神磊磊眼中,《鹿鼎记》开始时喧闹,“闹着闹着,突然到了三分之二处某一章,一切都滑向悲剧的一种大悲凉,一切都无可挽回,一切都在滑落,让人想放声大哭”。
周黎明试图以更国际化的角度谈论金庸:美国大学可以用一堂课,甚至一个学期讲一部走红的电视剧,金庸作品为什么不能进入大学?他认为《鹿鼎记》的文学性最高,韦小宝跟阿Q有承接关系,反映了中国人国民性中的一面,这个人物的塑造,加上整体立意,使小说“进入了‘纯文学’的领域”。
点击视频 ☟
《周末纸牌屋》第四期(上):
金庸的书,他们都爱《鹿鼎记》
1
韦小宝是一个真正让人欣慰的儿子
周黎明:《鹿鼎记》在我心里排第一,因为文学性最高。韦小宝这个人物非常了不起,跟鲁迅先生的阿Q有种承接关系,在相当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中国人的一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金庸先生这么擅长写武侠,写花式武功,到这基本放弃了。把公认的长处放弃,照样可以做得很好。
六神磊磊:我的第一名也是《鹿鼎记》。我看金庸小说,两次是看后就扔了的,一次是《天龙八部》的第一本,还有一次就是《鹿鼎记》。到什么地方看不下去呢?韦小宝把真的小桂子给杀了,自己变成小桂子,用绷带缠着脑袋去宫里混。他一天拆掉一点,大家慢慢地接受了这个假的小桂子。我当时觉得这是胡扯,至少大半年才过了这个坎。后来喜欢它的原因和周老师很像,金庸好像推倒了心中一点神圣的东西。他把原来向往的那种伟岸人格给推翻了,把萧峰、郭靖身上闪光的东西推倒了。他亲手塑造起陈近南这样的英雄,偏偏让一个最卑微、最猥琐的人物在他背后捅了一刀,最后连死都不给他一个壮烈的死,一切的讽刺和无奈都给了陈近南。
《鹿鼎记》还有一章,他们在唱“精魂显大招,声逐海天远”的那招。陈近南遇见了吴六奇,韦小宝像孩子一样在边上看,看他们的英雄悲歌,看陈近南头发白了,两鬓星星。陈近南说,大业艰难,做到如何便如何吧。那一瞬间我想到《红楼梦》,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一切都无可挽回的悲凉。
史航:接你的话茬,先说《天龙八部》。我觉得第一卷非常好看,屋梁上,一个少男、一个少女嗑着瓜子,看底下乓乓乓打仗,就像《爱丽斯漫游奇境》一样,把我带入这一切。少年人游离江湖,再遇到整个世界。我特别喜欢南海鳄神。有一次人家问我,金庸作品里愿意做哪个人,我说南海鳄神,把师娘抢走,送她到海外。
《鹿鼎记》是我的第二名,我很喜欢它。金庸笔下第一悲剧英雄陈近南之死,韦小宝那一通大哭,“你死了再也不会来问我练不练功,我成为一个没人要的野孩子了”。陈近南跟韦小宝没有点明的父子情,是红尘诸事这片衰弱的江湖里唯一的牵绊。
金庸口口声声说不爱韦小宝。但是说不好听的,韦小宝像他的“私生子”一样,说着不承认,实际上有专门的爱,让所有的女人都陪着你,最后还母子团聚,给他格外的一个恩惠。刘震云有一句话,很漂亮,说鲁迅笔下有个伟大的中国父亲。谁呢?阿Q,他永远想当大家的爸爸,这是一种父爱。那韦小宝是一个真正让人欣慰的儿子,不加害别人,最后还逃走。
2
严肃文学跟通俗文学,并不等同于好文学跟坏文学
六神磊磊:《天龙八部》第一本,我为什么说难读,首先期待不一样。我读《天龙八部》是想收获快乐,而不是像读经典和世界名著那样,深吸一口气,抱着考验自己的心态,好像韦小宝读陈近南给的秘籍。但我感觉到老爷子推动故事情节特别累,一直到阿朱阿碧出现,好像一股清新的风忽然吹进了书的缝隙。金庸的笔开始润滑了,有一种神灵植入了他的笔,拿着他的手书写。
周黎明:但是你对待金庸跟读世界名著的态度,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这实际是一种歧视,金庸自己也说过,严肃文学跟通俗文学,并不等同于好文学跟坏文学。但这是绕不过去的坎,他在通俗文学的成就其实无可厚非,放在全世界也是丰碑。为什么要用这么两种态度呢?
我在网上看过一个论点,说金庸写作动机不对,是为了赚钱。莎士比亚写戏剧就是为了卖戏票,但意识远远不如金庸。金庸1972年封笔后不断修改,知道这些作品会传世。他希望一两百年以后,有人还看他的书。莎士比亚压根不知道自己写的东西是伟大的,任市面上流传很差的版本,《哈姆雷特》给阉割得一塌糊涂。
史航:说到流行和流传,莎士比亚的戏上演,金庸小说连载的时候,都是人世间的雪花,但慢慢凝结、滚成雪球。有的是冰雕冰灯,有的是冰川冰山。拿莎士比亚跟金庸对比,年头不一样。
周黎明:年头近一点,可比性更强的是狄更斯。狄更斯小说全是在报纸上连载的,进入文学史时有像金庸那样的争议,有人觉得他就是通俗作家,销售量很高,好像到不了严肃文学层面,但现在被接受了。文学艺术每个领域都有这种情况,所以我们现在讨论金庸,他是不是到了那一级,为什么,是值得探讨的话题。从1990年代内地就有一些争议,有些人觉得大学不应该教金庸。为什么不能?美国的大学里面,哲学课一学期就讲走红的电视剧。金庸是几千万可能上亿华人阅读的作家,完全有资格进入大学讲堂,由学者分析。我们可以横向地在全球范围内,与跟他相似的作家对比。
史航:前天跟高晓松聊,他对金庸的定义是:明清以来所有中文写作的前二十名。他跟鲁迅、张爱玲排在一块,金庸迷也挺高兴。文学地位探讨是一回事,但我们不要陷在地位中间,没有谁非要独步武林。我还是感兴趣于性格、阅历和视野各方面有区别的人,在金庸的书中看到了什么。我在微博里说,人生可以有万仇谷、蝴蝶谷、百花谷各种,但最主要有一条绿竹巷,能遇到任盈盈,听人抚琴的地方。在金庸作品中,会由于自己的痛苦与欢乐,欣慰与惆怅,曾被哪一段落治疗,又因哪一段落幻灭,都是我跟金庸之间的联系,不是纯粹文学鉴赏。
3
他离最伟大的文学就差那么一两步
周黎明:在我心目中,他离最伟大的文学就还差那么一两步。有点惋惜,凭他深厚的文字功底、历史修养、人生阅历,完全有可能走最后那一两步的,但是他1972年就不往下走了。
六神磊磊:是非常遗憾。我看当年采访,问金庸先生为什么不再写,他回答是:我觉得已经写不出新东西来了,不想重复我的作品,不想写了。《鹿鼎记》确实已经反武侠了,还能怎么反?我觉得有几点原因,其中一点是他太成功了,创作的热情和冲动有一点点消散,不复他壮盛之年那种澎湃的热情。他可能努力了99%想再写什么,但没到百分之百。所以他才说想写历史小说,当然最后历史小说也没写出来。还有,我觉得武侠小说天生的一些东西,伤害了《鹿鼎记》的文学性。《鹿鼎记》作为文学的最高标尺,不需要那么多武功。
周黎明:我觉得最损害《鹿鼎记》文学性的,是它的人设。因为它是人物驱动的小说,不是剧情驱动,本身很高级。人设一旦定了,大部分情况下没有随着环境变化。伟大的小说里面,人物的模糊性应该比通俗文学更极致。我觉得在这方面,它离最经典的“纯文学”小说一步之遥。
史航:咱们都说《鹿鼎记》之后他为什么不写,因为再写也不会更成功、更伟大。金庸是个时代之子,为什么他的作品能够成长很快,因为他每天都遇到朋友,打车的司机、报馆同事跟他讨论,每天都跟民意在一起,有机会修正作品。最后他看见一个深渊,没法再写武侠小说那种人定胜天的东西了,而是写人跟历史狭路相逢,被历史碾压的故事。《鹿鼎记》就是老舍的《茶馆》,他对人生再有感悟,对人世已经没有倾诉和书写的兴趣了。
我认为金庸骨子里是很实际的人,但又有理想主义成分。当理想主义成分迅速消灭,他能做的就是为破碎的理想主义守身守节,再不书写,而不是强颜欢笑、粉饰世界。就像雨果当年叫浪漫主义代表人物,但后来写《悲惨世界》,他也不知道什么叫现实主义、自然主义。他在自己的创作领域,已经是个流亡者。
周黎明:我想到作曲家罗西尼,不到40岁就写了非常多歌剧,突然就不写了,彻底入世,非常享受生活。人家总指望他到晚年突然顿悟,但是没有。金庸也是这样。为什么我不去想象别的作家60岁、70岁写什么,会想象他呢?因为他给我看到可能性。
4
康熙跟韦小宝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
史航:咱总得谈点具体的,一个人聊一个金庸的角色。
周黎明:韦小宝是反英雄,远远超出我的想象。黄蓉太可爱了,郭靖也有大量粉丝,这是金庸先生成功的地方,擅长写人物驱动的小说。这些人物有点像模子里出来的,虽然模子也有高下。恰恰韦小宝不是模子里出来的,深度可能不如阿Q,但宽度超过阿Q,阿Q比他伟大的地方就是放到革命里了。但在《鹿鼎记》里,金庸先生把人物展开得那么细,做成长篇电视剧的篇幅,非常了不起。
六神磊磊:我说康熙。康熙是韦小宝的镜面,金庸把他写成一个几乎无缺点的明君。雨果对拿破仑有着类似的爱,写到拿破仑就抑制不住赞美。但我不太理解金庸对康熙何来这种情愫,康熙太英明、太慈悲,时刻想着老百姓,说如果老百姓不同意我们,我们就回满洲去。对不起,我不相信。他想的是,谁不同意我们我干掉谁。我想问问老爷子,从哪里来对康熙这样的爱。
周黎明:我觉得康熙跟韦小宝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把所有美德给了康熙,一般人认为不好的东西给了韦小宝。如果把他看成一个人物的话就明白了,这是一个艺术的处理方法。
点击视频 ☟
《周末纸牌屋》第四期(下):
电视剧《射雕英雄传》(1983)是最佳?
5
黄药师有一种演员型人格,老觉得全世界注视着他
史航:我感兴趣的人物是黄药师。他在《射雕英雄传》里桀骜不驯的忠义,我中学时写诗赞美他就说“汉朝肝胆晋衣冠”,汉朝人的肝胆,只是披上个魏晋风度外衣。有几件事特别有意思,一是他当初因为自己两个徒弟恋爱私奔,偷走《九阴真经》,迁怒于四个徒弟,把他们腿打折了,后来发明内功心法治疗残疾。用实际行动道歉,但一直嘴硬不承认。
第二点是到了《神雕侠侣》,一切人衰老了,黄蓉变成挺讨厌的人,黄药师也没从前那么有个性。黄蓉反对杨过跟小龙女的爱情,你们是师徒之恋,是社会禁忌嘛。黄药师从酒楼往下走,哈哈大笑说,她开始管别人了,三从四德好了不起。作为父亲,还是这么吐槽心爱的女儿。
黄药师应该是一个铁打的个人主义者。最有意思就是两部曲中间,最后但凡还像个人样的,会一点点功夫的人,都集中在一起。这一刻个人主义者变成了符号化的人物,大家一起建设这个符号,就是我经常看网文感到的那种“燃”,“今日谁与我一同浴血,他就是我的兄弟” ,尤其是拿黄药师调派这一切。所以神雕的二十八宿大阵,是金庸作为作者最幸福的时光,跟这个世界的蜜月。《倚天屠龙记》就充满失望和幻灭。
六神磊磊:这是他最后一段爽文。之前还有一个,出现了周伯通、南帝和东邪围攻金轮法王,金庸一定写得也很快乐。他相信英雄战胜邪恶,这一幕谈不上文学价值,就是爽。
我觉得黄药师状若我行我素、自由潇洒,却是“五绝”里最不豁达的一个。西毒想获得《九阴真经》,就不择手段,向全世界宣告这就是我的欲望;黄药师也想得到《九阴真经》,书丢了,把徒弟打折腿。黄药师有一种演员型人格,老觉得全世界注视着他,笑有时不是真笑,哭有时不是真哭。妻子过世,把她放在玉棺里边,摆上各种珠宝,搞了个真爱博物馆让人参观。最后他想了一种死法,造一艘大船,把妻子的遗体运在这艘船上,驾船出海,在船头上吹起玉箫,了此一生,才不负他武学大宗师的身份。黄药师在这儿真是好累。
史航:黄药师让我很亲切。作为双鱼座的表演型人格体质,我这种凡夫俗子都是这样。露出马脚的高人,壳一点点剥落,我就觉得很亲切。同样看一件事,你可能嫌弃他,我会因此更爱他。
《周末纸牌屋》本期榜单
金庸小说榜单:
第一名:《鹿鼎记》
第二名:《笑傲江湖》
第三名:《天龙八部》
第四名:《射雕英雄传》
金庸影视作品榜单:
第一名:电影《东邪西毒》(1994)
第二名:电视剧《射雕英雄传》(1983)
第三名:电视剧《神雕侠侣》(1995)
(榜单结果根据三位牌主评分综合计算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