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再出发|粤海集团:从改革开放第一家境外“窗口公司”,到大湾区的国企尖兵

国企动向
+ 订阅

▲视频

从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境外“窗口公司”,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国企尖兵,近40年来,粤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粤海集团”)始终围绕国家发展战略,走过辉煌而曲折的道路,迎来大湾区时代下“二次创业”新阶段。

“粤海集团的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后,我们确立了以水务及水环境治理产业、城市综合体产业、产业园及制造业为核心,产业金融为支撑的‘3+1’新主业板块格局,朝着国际化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方向奋勇争先,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骨干龙头企业。”粤海集团总经理蔡勇表示。

“窗口公司”搭建世界与广东桥梁

1980年6月成立的粤海集团,是广东省落实中央关于广东、福建可在对外开放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精神而在境外创办的第一家“窗口公司”。

粤海企业首任董事长严尚民在开业接待会上讲话。

开拓供港鲜活市场,首创中国内地居民“香港游”“海外游”,复制香港模式开创国内第一个购物中心天河城……通过这扇“窗口”,粤海集团让广东走向世界,也把世界带进了广东,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多项“第一”。

“粤海集团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中前期,帮助省内各地引进大量投资,支持广东省和内地发展,推动香港和内地更紧密合作,起到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同时,粤海集团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创新管理机制,形成人才交流机制,为广东省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走在全国前列发挥了先行引领作用。”蔡勇介绍。

粤海集团从成立至1997年,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形成了以贸易为主导,以实业为基础,业务多元化发展的经营格局,成为广东省最大规模的境外企业,其账面总资产、营业额、税前利润等均跻身于驻港中资企业五强之列。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发展规划和管理体系,内部管理混乱,在企业高速发展的同时,高负债的经营模式种下了发生支付危机的隐患。1998年,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发生支付危机的粤海集团轰然倒下。

2000年,广东省政府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把东深供水项目注入粤海进行重组。粤海成功的重组被誉为国际市场对中国国企重拾信心的标志,堪称世界企业重组史上的成功典范。

由粤海运营的东深供水工程见证着香港的腾飞繁荣。粤海集团供图

粤海集团重组的成功回答了一个重要问题——国企经营业绩不佳是否归咎于其特殊的体制形式?蔡勇认为:“粤海集团的经验证明,一个企业能否成功,主要看企业是否有一个清晰的发展战略、令人振奋的目标远景,以及为实现这一愿景而建立的组织架构、治理体系、管理流程等运作体系。”

建立全面风控体系行稳致远

涅槃重生的粤海集团,把老粤海的惨痛教训作为高悬头顶的一面镜子,不断提醒自己保持清醒的反思。

“旧粤海的教训是因为管理不善。下来我们的管理是什么?我们认为,粤海一定要以风控管理作为最根本的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蔡勇介绍,2011年以后,粤海集团建立了一整套的风控管理体系。到2016年,粤海集团各个业务单元的内控体系就全面建立起来了。2016—2018年,在此基础上,粤海集团又将内控体系升级为全面风控管理体系。

同时,粤海集团聚焦发展战略,有进有退,持续推进资产业务重组,打造出以水务及水环境治理产业、城市综合体产业、产业园及制造业为核心,产业金融为支撑的“3+1”新主业板块格局。

经过努力,粤海各项事业蓬勃发展。2017年末,集团总资产达868.61亿元(人民币,下同),比2000年末的424.44亿元增加444.17亿元,增幅为104.6%;净资产达548.25亿元,较2000年的291.39亿元增加328.79亿元,增幅为149.8%。

“这些制度和措施是我们改革成功、行稳走远的基石,是我们不断取得进步的保障,也是粤海被赋予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任务的重要参考。”蔡勇表示。

打造大湾区三大产业平台

位于深圳水库下的对港供水站是东江水供港的最后一站,这栋外观似亭子的不起眼的小楼,见证了约244亿立方米清水流入香江。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洗礼,东深供水工程连接了内地和香港两种制度、跨越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代,迎来了粤港澳大湾区时代下的新使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人口最多、经济总量居前的全球最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越发面临着水资源分布不均、开发利用不平衡、应急备用水源不足等一系列难题,引西江之水润泽湾区的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便应运而生。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全长113公里,总投资约339亿元,年设计调水总量17.87亿立方米。这不仅是广东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输水线路最长、受水区域最广的水利工程,还将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长距离有压管道调水工程。建成后将逐步实现西江东江水源互补、丰枯调剂,退还东江流域及沿线城市生态用水,且直接为深圳、东莞和南沙区提供新的原水,并为香港特区、广东番禺、顺德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

番禺丽江花园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水务及水环境治理综合运营服务平台,是我们积极投身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蔡勇介绍,粤海集团将全力推进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项目,同时根据市场情况,开展省内水务资源整合,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保障的决策部署。同时,在做强做大城市供排水业务的基础上,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要求,积极探索污泥、污水和水环境综合治理等新业务。

除了水务及水环境治理综治理平台外,粤海集团还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平台和产业服务平台,形成布局大湾区的“三大平台”。

2017年10月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试验段项目开工动员大会铲土奠基仪式。

据悉,目前三大平台落地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截至2017年末,除东深供水工程、珠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外,粤海控股水资源板块在粤港澳大湾区投资的水务公司10家,总投资额近35亿元,水处理规模(合同规模)近300万吨/日。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核心区域的广东粤海装备技术产业园规划总面积17.35平方公里,目前已落地产业项目面积占地737亩,2018年将建成18万平方米高标准工业厂房,总投资近48亿元的园区基础设施PPP项目也已开工建设。同时,粤海在东莞常平及塘厦经营近40万平方米的工业园区。城市综合体板块在粤港澳大湾区已建成或在运营的项目超过28个,在建项目8个,总投资额超过350亿元,在建项目计容建筑面积超过134万平方米。

从心出发,共塑美妙——这是粤海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粤海的冲锋号角。对于未来,蔡勇信心满满:“粤海为能直接服务大湾区这一国家战略感到光荣,也以塑造大湾区的美好生活作为使命,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骨干龙头企业。”

【穿越40年】

1.1980年,粤海在香港注册成立,是全国各省市最早在香港设立的“窗口”企业之一。

2.1982年,粤海所属广南行有限公司成立,开拓了广东省供港鲜活商品代理业务。

3. 1983年,粤海组织首批旅行团一行25人经过深圳罗湖口岸抵港。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也是我国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的第一个内地居民赴港旅游团。

4.1987年,粤海将一批优质资产包装上市(粤海投资),成为全国各省市驻港企业中第一个上市企业。

5.1987年,永顺泰建立中国第一家专业制麦企业,麦芽产销量至今位居全国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六。

1996年2月天河城广场暨天贸南方大厦百货公司试业典礼,成为国内第一家购物中心。

6.1987年,粤海开办广东—泰国旅游业务,开创了我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的先河。

7. 1996年,天河城购物中心试业,成为中国国内第一家购物中心。

8.1999年,中山中粤马口铁工业有限公司成功研制镀铬板产品,成为中国第一家生产镀铬板的企业。

9.1999年,粤海地产的标志项目番禺丽江花园,荣获科技部、建筑部授予的“国家小康住宅示范小区”等多项殊荣。

10.2001年,东深供水工程注入粤海进行重组,粤海重组被《IFR·亚洲》杂志评为2001年度“亚洲最佳重组交易”。

11.广西新长江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至2003年兴建的G80广昆高速公路广西兴业至六景段,是广西高速公路建设史上第一个采取BOT模式运作的项目。

12.2009年,东深供水改造工程获评新中国成立60周年100项“经典暨精品工程”。

13.2014年,粤海集团被列为广东省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首批试点单位。

14. 2017年,粤海集团承建的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试验段项目在深圳市破土动工。该工程是广东省历史上投资额最大、输水线路最长、受水区域最广的水利工程。

【记者】袁佩如

【视频】姚志豪

【校对】冯志坚

编辑 李珩丹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