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设计赋能非遗,探索香云纱经典的无限可能

南方+

在第27届金鸡百花奖典礼上的聚光灯下,佛山香云纱的惊鸿一瞥,深深吸引国人的目光;大热的真人秀节目《我们来了》第二季佛山拍摄,关之琳小姐身穿香云纱礼服的亮相,让人过目难忘……正是缘起香云纱,岭南桑蚕整染、织造的传统非遗技艺跨越百年历程,与佛山这座城市的当代话语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这个角度说,香云纱更像是文化传播的使者,让传统与现代时尚碰撞出炫目的火花,搭建起中式时尚美学与国际范儿对话的桥梁,更承载着当代人对非遗技艺活化应用样本意义的期待。

瞄准香云纱这一传统工艺,探索经典的更多可能性,是南海区文化产业协会正在做的事。该协会结合本年度项目“城市公共文化IP——创新价值下的城市光芒”,将着力打造香云纱产业合作平台,激发香云纱创意设计产业链条,演绎新中式美学新内涵,提升行业影响力,最终推动香云纱走进当代人们的生活。

先来通过一组漫画《飞鸿猫图说香云纱》了解一下香云纱的历史。这个胖滚滚的飞鸿猫大家一定不陌生,由南海区文化产业协会联合佛山知名设计团队“周掌柜”诚意出品。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丝绸之国,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在汉唐时期,广东就有女子“采桑饲蚕”、“桑蚕织绩”的活动和丝织物“广东锦”的记载。

上世纪20年代是香云纱织造的鼎盛时期,南海、中山、顺德等地都有生产,而较为集中的生产地是在南海县的西樵和顺德县的伦教等。

茛纱绸远销欧美、印度、南洋等地,凡有华商居民比较集中的居住地区及航运业、捕鱼人士都是香云纱集中销售的地区和对象。

鼎盛时期,南海、顺德等地的丝绸作坊多达千家,丝织机3万多台,产丝绸200万疋 -250 万疋(折合4000万米左右),有晒茛用地500余场,丝类及纱绸产品出口占广东出口总量的六成以上。

根据《顺德县志》、《南海县志》、《广东省志·丝绸志》、《广东省志·纺织工业志》等史料的记载,“茛纱绸”是广东丝绸的传统特产,其诞生地在西樵民乐儒林村。

香云纱其学名为“茛纱绸”,又名“莨花纱”“莨纱”。香云纱与莨绸两者有所区别。现时南海西樵独有的织造技艺是香云纱生产的重要工序,现在市面上都把莨绸称为香云纱是不够准确的。旧社会因穿着习惯的不同,曾有男人穿纱女人穿绸的说法。

香云纱正反异色,色泽如陶,手感滑润,整个香云纱染整工序需要数十道,才能从普通的白色丝绸升华成真正的香云纱,在这个过程中,胚料蚕丝纤维非常娇嫩,惧怕干燥的北风,而过于猛烈的阳光也会使它变脆而失去张力。

清道光年间,茛绸用平纹手拉机制成,没有提花,不透气不通风,比较闷热。后来,西樵民乐儒林村的程家四兄弟,对织机进行了改革,运用起综的小提花和人力扯花方法,发明了马鞍丝织提花绞综,首创香云纱。从初创到成熟的百年间,香云纱织造技艺发生4次重大技术革新。

怎么样?欣赏了漫画,你对香云纱的整体印象如何?事实上,南国土地上的薯莨、蚕丝、塘泥、水流、阳光、南风,自然而然不期而遇,薯莨是香云纱植物染的主要原料,南风天光照充足、温暖湿润,祖先的智慧和最原始的美就藏在香云纱手工植物染之中,整染过程中的仪式感,最终效果富于变化、斑斓多姿的不确定性,都让香云纱技艺本身充满了仪式感和浪漫主义色彩。

据说,江浙人和日本人都曾带佛山的塘泥回去,模拟佛山的温湿度条件,但是在当地试验后发现,都不成功。香云纱,成为佛山的阳光、水、空气和本土植物共同造就的一方天地的恩赐。南海区文化产业协会秘书长陈健珊表示,让更多现代人认识到“软黄金”香云纱的美与价值,活化这一非遗技艺,以现代创意设计推动这一传统面料再放异彩,赋予其新的时代语言,最终推动香云纱以更年轻时尚的姿态,走进当代人的生活,关乎一种情怀、一种责任。

来看看南海人玩转香云纱的案例。

走进南海39度空间的一家香云纱主题的生活馆里,中国红与香云纱面料的碰撞,会让人眼前一亮。香云纱笃实的高雅黑色,与中国红的炫目相得益彰,系列旗袍款式集中呈现出中国女性特有的线条美,而裙摆处理成长长的拖尾、抑或是中国红的披肩款式,带有浓郁的西式符号,再辅以中式手工盘扣等细节,整体设计优雅含蓄,别具魅力。

以中国红搭配乌黑油亮的香云纱,正成为这家生活馆品牌的独特视觉标识。2017年,这家生活馆的香云纱在广东省博物馆首次惊艳亮相,今年参加广博秀更成为全场亮点,这一中国红与香云纱系列,还在省长杯设计大赛上一举斩获复赛桂冠。

不仅如此,由中国红搭配香云纱的系列手袋,不仅让香云纱的色彩体系明艳而丰富,更推动香云纱实现与金属、皮具等混合材质的碰撞,而香云纱作品则将以更多、更丰富的形态进入到当代人的生活。

“这只是南海人探索香云纱时尚化的路径之一。将香云纱这一传统、高贵的材质,赋予创意设计之魂,挖掘香云纱在现代时尚礼服中的可塑性,探索出更多符合当代人审美、有震撼力的作品,并推动行业的整体提升,这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陈健珊表示。

回到香云纱面料本身,“荔熟蝉鸣云纱响 蔗浪蕉风莨绸爽”,在动人的岭南田园风光之中,香云纱一如荔枝核的黑亮光滑,又如蝉翼般精美薄透。逆光中,暗纹若隐若现,透出点点闪光,有人说它是世界上最凉爽的天然面料,于抱朴守拙之中,香云纱与岭南人低调不张扬的性格,非常契合。

这家生活馆还尝试与南海西樵织造最宝贵的传统技艺相结合,把绫罗绸缎中的“罗”等胚料,制作成“香云罗”,传统面料得到加持与升华之后,有了更多符合时代、符合当代人审美的表达与应用空间。

香云罗。

南海区文化产业协会负责人表示,从研究角度来看,香云纱的出现是西樵纺织工具革新和丝织技术进步的成果,它运用绞综提花织造技术,融入岭南木雕镂空技法,将广东丝织技艺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其技术含量在广东丝织品中最为复杂,代表了岭南丝织业的最高水平,香云纱织造技艺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历史文化价值。

在强化研究与发掘的基础上,南海区文化产业协会还将从创意设计角度,瞄准香云纱产业链的提升与活化,打造基于香云纱产业的合作平台,推动香云纱文创产品的设计研发,拓宽香云纱产品色彩空间,拓宽产品渠道、保护版权和专利等事项的开展,全面推动香云纱制品走进现代生活。

与此同时,香云纱还将成为带动全域旅游,赋能区域文旅产业,协会拟以香云纱织造工艺为切入带动“非遗+旅游”的发展,丰富香云纱产业消费维度,人们来佛山南海近距离接触香云纱,将成为一场感受百年匠心与智慧的文化之旅。

“上九,白贲,无咎”,正如易经中的这句话所代表的香云纱的美,极致绚烂而又复归于平淡,在日复一日埋头于传统工艺技艺的研究、中式时尚之美的创意设计之中,南海要推动香云纱等项目的非遗活化,而这,也必将为中国丰富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趟出一条路子来。

【撰文】阎锋

策划:佛山市南海区文化产业协会 

漫画:周掌柜设计创研社

内容支持:匠曼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西樵山香云纱丝绸博物馆

编辑 朱苏娇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