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故事| 万万没想到,民国时期的身分证竟有低配“指纹识别”

顺德发布
+ 订阅

“身份认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身份证、指纹认证、人脸识别,技术越来越“高大上”,然而你知道吗?早在民国期间,顺德人的“身份证”就有低配版的“指纹识别”了。

民国时期的“身份证”

1984年开始,我国才开始有居民身份证,之前要证明自己的身份,就只能靠户口簿或者单位开具的证明。那么,建国前又是怎样呢?

在顺德档案馆,笔者惊喜地发现,民国时期也有类似的身份证明证件,叫做“国民身分证”。“身分”和“身份”是同一个意思,就像“成分”和“成份”一样,以前多用“身分”,在1984年以后大陆地区就规范为“身份”了。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就加强国民身份管理,相继公布《户籍法(修正草案)》等法规,凡年满18岁以上的中华民国国民都可以领取国民身分证。

国民身分证记载的内容还挺多的,本籍、寄籍、保甲番号、住址、教育程度、职业、公职候选人资格、公民资格、家属等等,比我们现在的户口本还要详细得多。

其中保甲番号对我们比较陌生,那时乡镇以下对人口实行保甲制管理,基本上是10户为1甲,10甲为1保,是居民“自治”单位,实行“管、教、养、卫”并重原则,所以保长多兼任民兵组织的头头和小学校长。

1947年顺德设6个指导区,辖7镇及38乡,共1125保,10787甲。

下图的证件是众南乡居民的,该乡属第五指导区,有21保207甲,大致是现在的众涌和南水吧。

【案卷1-1-0332,1-1-0363,1-1-0011】

低配的指纹鉴别功能

最有特色的是在该身份证内页设有“指纹符号”栏,标明双手十指的指纹形状类型,如果指纹大致像箩斗那样圆圈形,没有开口,就叫做“斗”,以一圆圈表示;如果指纹状如簸箕,有开口的,就叫做“箕”,以三角符号标示。

检查身份时对照持证人照片未必看得准,若再与十个手指对照,虽然不能百分百确认持证人身份是否属实,但确实是简单而又有实效的鉴别方法,因为相貌相似而指纹类型相同的人毕竟不多。

不过,若果有人检查你的身份证时要你伸出十个手指头让他逐个欣赏,是不是觉得很特别?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