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缝+夏盛杰:用一把剪刀裁出服装“编年史”

工人在线
+ 订阅

服装是一种语言,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对时尚的不同理解和审美追求;服装也是一种记忆,每个款式都有着浓浓的时代烙印。

随着大规模机器设备和现代化企业的出现,曾经红极一时的裁缝们被服装企业推向没落。但进入新世纪,经济发展以及大众消费意识的觉醒让我们印象里渐行渐远的裁缝行当,正在个性化需求凸显的当下,重新焕发出生机。日前,记者采访了一位老裁缝,他为我们讲述了一段职业变迁个人史。

34年老裁缝做西装手艺高超

“旗袍穿着舒服吗?”“您做的很好啊,我还想找您再做一件。”11月1日,记者在惠州市博罗县园洲镇见到了夏盛杰,他正在裁缝店里和顾客聊天。这个热情好客的温州人今年54岁,是有34年裁缝经验的老师傅。

在他的裁缝店里,摆着好几台缝纫机。有老旧的凤凰牌脚踩式缝纫机,有电机驱动的平车,还有工厂常见的电脑平车,他使用的机器一直在变化。他说,虽然制衣用在手工上的活在减少,但决定一件衣服缝纫水平的还在手工,“比如花格子西装,不能让格子的线条岔开混结,需要对准线条缝线。”

夏盛杰说,如今找他订做西装的人比较多,“尤其是做西装裤的人特别多,一般一个顾客过来会定做四、五条西装裤。”他说,西装裤已经流行了五六十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爱穿。

夏盛杰说,1997年他从深圳来到园洲镇开了一家裁缝店,当时园洲裁缝店很少,初来乍到的他让当地的服装市场发生了大变数。“当时有一家叫雅宜的服饰店,专门做衣服的,很受欢迎,但我来到园洲后,它就不行了。”夏盛杰的手艺让他的裁缝店生意压过了竞争对手,将客流量都抢了过来。迫于无奈,雅宜服饰只得改行,做起了窗帘生意。

夏盛杰的手艺是个招牌。他当年在园洲被查暂住证、查税,好几次被罚款,他都通过自己制作的西装抵扣了。“那时候论做西装,没人比得上我。”他是镇上首屈一指的西装裁缝大师,生意兴隆,男男女女都排队来他的店里做衣服。

逢年过节挑担上门为人裁衣

夏盛杰的手艺是走南闯北磨炼出来的。1984年,他20岁,那时正是裁缝店的黄金时代,他跟着家乡的老裁缝师傅当学徒。

当时,每家每户过年过节都要做全家一年的衣服。他们事先买好布匹放在家中,然后约裁缝师傅上门制作。“通常我们挑着箩筐,里面装着100多斤重的烫斗、家用编织机等上门给人做衣服。我跟着师傅,做一件西装或中山装,收2.5元,做一件旗袍的价格则要翻倍。”夏盛杰说,主人家通常会请裁缝师傅喝酒吃饭。当时,裁缝是个衣食无忧、受人尊敬的职业。

他做了一年学徒后,开始在老家温州给人制作衣服。那个年代农村人穿衣不外乎黑蓝灰青四色。“男的穿中山装、军便装或西装配西裤,女的衣服和男的差别不大,裤子以萝卜裤居多,款式单一。而城里人穿的衣服色彩和款式就比较多了,男的穿夹克配牛仔裤,女的穿花衣花裙。”那时候流行的布料是纱卡、的确良和棉布。

在夏盛杰的记忆里,1986年以前,有钱人家的女子喜欢穿大摆裙,长及脚踝。1986年之后,他制作的裙子越来越短,先上提到膝盖,再后来到大腿,身体露出的部位越来越多。可以说,他见证了女士服装伴随社会风气开放而不断变化的整个历程。

与此同时,男士服装也发生改变,西装的款式和颜色变得更加活泼,花衬衫配上喇叭裤开始流行起来。“年轻人穿花衬衫、喇叭裤是赶潮流,年纪稍大的穿成这样,会被认为是游手好闲。”

老裁缝们的“私人定制”焕发新生机

裁缝的黄金时代并没有持续多久,纺织工业时代的量产化制衣企业开始冲击裁缝这个手工业时代的职业。夏盛杰1980年代末走出了温州,跟着同乡去了北京。“当时去的是批发服装厂,在小房间里埋头缝制衣服,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累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一天做6套西装。吃的饭菜没有肉,全是青菜。”回忆起那段岁月,夏盛杰至今耿耿于怀,他觉得那是一段上当受骗的经历。“当时就想着,与其每天这样干活,还不如回乡下种田。”他把用了很多年、象征裁缝这个职业的剪刀给扔掉了。

后来,夏盛杰又辗转去了上海、深圳、佛山、东莞等地。1990年代,他进过制衣工厂,在流水线上干过,也曾租过门店给人订做衣服。在工厂的那几年,他眼见无数流水线上的机器不停运作,眼见无数打工男女日夜赶工编织。衣服批量生产并销售到各地批发市场,品牌服装越来越多,贴牌生产也越来越普遍。这个老裁缝觉得还是回到自己的裁缝店,才能体现手艺的价值。1994年,他在深圳宝安开裁缝店,1997年到惠州市博罗开店,一路摸爬滚打过来。

2000年后,随着电子商务时代迅猛发展,在网上购买衣服成为更多人的消费习惯。不过,依然有人喜爱裁缝们的私人定制,他们对于量产衣服尺码和体型难以匹配感到烦恼,裁缝们量体裁衣的手艺受到这群人的青睐。对个性化的追求,也让裁缝店迎来了一批回潮的消费群体。与此同时,裁缝们也开始采用新技术如电脑绣花、锁扣眼机、拷边机等现代化机器,节省了很大一部分人工成本。

“不时有新老顾客来店里订制衣服,我做一件旗袍或者一套西装,依据布料不同,价格大约在800元至1000元不等。”夏盛杰的生意还在继续。

年鉴

■1983年全国取消布票,意味着国内基本生活用布供给不足问题得到解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受港台风和影视剧的影响,一些年轻人戴上了太阳镜、穿上了喇叭裤,成为追赶时尚的标志性衣着。

1985年前后,我国纺织服装业提出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纺织业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指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发展迅速。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批发市场已成为服装流通主要渠道,部分市场向着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迈进。

2003年5月10日,淘宝网成立,电子商务时代来临,网络购物逐渐流行。

文图 | 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  兰兵

编辑 | 徐红秋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