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太多带来了焦虑?广州企业的这项技术帮你“捞干货”

南方+ 记者

在政府、企业等各类机构中,日常办公、工作会议往往充斥着大量的文件材料,随着电子化办公的发展和应用,纸质文件已逐步被电子文件所取代。然而,信息化环境下,大量新需求不断出现,比如与会人员可否对电子材料进行同步的在线编辑、批注?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能否快速筛选定位与会议主题最为相关的内容?

面对现实情境,京华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华信息”)成功重构了电子文件系统,开发出了前台“会议电子文件阅读系统”和后台“会议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这些产品的诞生,离不开时下最火热的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

从最初的电子化到今天的智慧化,正是京华信息发展历程的缩影。京华信息1998年就以自主研发的“工作流引擎”打响了国内企业进军办公软件领域的第一炮。20年后,历经流程化、协同化、知识化三代核心技术沉淀与迭代创新,该企业跃然成为智慧知识服务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

京华信息高唐基地

从“海量信息”到“核心干货”:

利用智慧知识引擎精准抓取所需知识

2017年,美国华尔街一则震惊金融界和IT界的新闻引起了京华信息董事长谢小能的注意。摩根大通开发了一款金融合同审核软件COIN。它只需几秒就能完成律师和贷款人员每年需要36万小时才能完成的审核工作,不仅工作神速、不用休假,还节省了十几亿美金的成本。

彼时,京华信息研发的知识引擎与摩根大通的COIN软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与摩根大通互不知道对方在做这个软件。”谢小能回忆说,“我们将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做成‘知识引擎’,因而在技术层面上更加先进,在应用层面上更加广泛。摩根大通的COIN是针对金融合同知识的,而京华信息的知识引擎则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

京华信息知识引擎的背后隐藏着结构复杂的“知识本体库”——谢小能引用哲学中的“本体”概念,来命名这一新兴科技成果。他以自己举例,说明了“信息”和“知识”的区别:“谢小能有很多头衔,这些碎片的信息经过梳理、解读,从而得出结论——谢小能是一个‘IT老炮’。这就是信息知识化的过程。”

在麦肯锡报告提到的“关于引领全球经济变革12项颠覆性技术”中,“知识型工作自动化”位居前列,到2025年将产生6万亿美元新经济价值。在人工智能新时代,已有越来越多的政府与企业提出“将信息知识化”的需求。

早在人工智能新浪潮来临之前,谢小能就意识到了“知识工程”的重要意义。2015年以来,京华信息组织了经济、社会、管理、信息等多个学科的人才,形成知识工程师团队进军该领域。目前,他们已分级分类构建了覆盖842个领域的知识本体库和综合知识库,包含12万概念、40万关系和260万条核心信息资源。

例如在党政领域,为服务党建工作,京华信息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将党建大数据、各类大政方针的条文、知识点与各个地方、各个职能部门的业务建立了连接,最终形成一棵知识树。公司副总裁李思伟坦言:“这不仅有助于党员加强理论学习、提升党性修养,还可以让大家结合各自工作的具体情况进行实践。”

又如在企业领域,隶属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的各地中烟工业公司,原有办公方式信息分散、流程脱节、各烟厂建设程度不一,极大阻碍了公司战略执行与管理落地。京华信息通过整体规划建设,按岗位聚合信息与知识,使企业的经验与知识得以积累沉淀,并形成了岗位办公“信息找上门、服务无距离、办事无遗漏、决策有依据”的全新局面。

“以日常的合同合规审查为例,某项合同涉及到国家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政策时,我们的系统就会自动把与当前审查具体合同条款相关的具体法条政令精准推送给合同审查岗位。”李思伟介绍,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支持审查合同,不但基本规避了合规风险,还对提升合同条款合理性起到重要作用。

应用于PC端口的京华信息办公服务软件

“联合发展”取代“各自为战”:

深入开发细分领域的知识大数据

多年以后,面对当前产业生态一派繁荣景象,谢小能依然无法忘却软件工业发展初期,同行恶性竞争造成的苦涩后果。

世纪之交,中国市场对于软件的认知度还比较低。客户要开发软件时,预算资金根本无法覆盖工作量。京华信息的早期团队希望通过技术攻关,提高软件的复用率。他们将软件“产品化”,使得一套软件经过后台设置就可适用于多个企业的不同工作场景——这就是全国第一套可由用户自定义的自动化办公系统ExOA。

有一次,客户提出了项目需求。某小企业用20万的方案,与京华信息报价200万的方案竞标。结果小企业靠低价胜出,随即开始模仿京华的方案开发这套系统。低价竞争和低劣模仿,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该中标企业用了三年时间也未能完成任务,反而倒闭了。

这段历史让谢小能惋惜和警醒:“我们不能再让国内市场中的恶性竞争,阻碍了中国软件的发展。”他希望搭建一座“桥梁”、一个“平台”,摆脱原子个体之间各自为战的境况,转而实现市场各主体的联合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适时提供了这一历史机遇。由于智慧办公系统需要适用于不同领域,这就要求智能服务平台能够辨识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而人工智能就像一个嵌于其中的“电子大脑”,可以根据对象的需求,调整系统的参数设定。有了这种智能服务平台,将“人工智能”匹配各行各业、构建计算机认知能力的知识体系的工作,就可以交由各行业的专业企业共同建设。

京华信息研制“知识引擎”系统,就包含了完整领域知识工程方法与算法。它能够依据领域业务场景,解构出不同的知识架构,最终适用于不同领域。谢小能对此总结为“人工智能的自我学习”——在工作中不断积累信息、不断解构内容、不断重构脉络,最终形成不断更新的“知识”。

凭借该软件系统,当前,京华信息正在探索形成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产业生态圈。例如,在法院做软件开发的技术人员,可以运用知识引擎,做成法院系统特有的知识服务体系。一方面,这样可以盘活法院既有的历史知识储备,建立法律知识库;另一方面,京华信息通过不断的应用积累持续滚动发展。同样的原理也可以适用于检察院、税务、交通、应急等不同部门。

“好的模式是‘大家一起来’。利用这个引擎,我们的产业链会更长,合作生态圈更广,避免了恶性竞争。”李思伟说,“虽然政府已经积累了很多数据与知识,但真正要实现大数据应用的远大理想,还需要各个领域大量社会数据与知识的补充。在各个细分领域拥有数据来源、掌握专业知识的企业利用知识引擎就能为政府提供这个服务。”

在人工智能知识服务的实践过程中,领域越细,成效越显著。“现在的细分领域数不胜数,一家企业是做不过来的。我们欢迎同行合作,建立一个一个面向领域的专业知识公司去做,这就是我所谓的‘构建生态’。”谢小能补充道。

京华信息高唐基地

专家观点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委会委员,余志文

“知识工程”在办公服务领域大有可为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小分支,“知识工程”近年来逐渐走入研究者视野。“京华信息研制的‘知识引擎’系统,正是推动该技术在产业方面实现落地的典范。”余志文谈到,“据我了解,当前从事将知识工程融入办公软件的研发生产的企业,尚为数不多。”

据余志文介绍,“知识工程”研究如何用机器代替人,实现知识的表达、获取、推理、决策。日常人们接触到的数字图书馆、维基百科等等,就是大型知识工程的应用。

“在办公软件研发方面,运用知识工程技术,可以极大提升工作效率。”余志文说。未来,工作效率的细微差别,都能影响到企业之间的竞争形势。此外,在政府办公领域,尤其是政务服务方面,知识工程可以让工作明显简洁。例如,某项流程化的工作,在完成一个环节后,何时进入下个环节,以及该工作执行方案的写作,都可以借助知识工程系统解放人力。

知识工程不仅仅研究如何获取、表示、组织、存储知识,以及如何实现知识型工作(如教师)的自动化,该技术还要研究如何运用知识、乃至创造知识。余志文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将已有信息自主转换成知识图谱,结合推理演算,从而满足知识运用的现实需要。京华信息在该领域已卓有成就,其他企业也要共同跟进,以促进产业的共同繁荣。”

【见习记者】李鹏程

【记者】昌道励

【校对】符如瑜

编辑 谢嘉玮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