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企石上洞草龙舞现身佛山!原来是为了这件事......

印象企石
+ 订阅

上个周末

佛山市出现了东莞企石上洞草龙舞的身影

究竟怎么回事

我们马上来看看!

10月31日至11月4日,2018粤港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广东)非遗周暨佛山秋色巡游活动在佛山市禅城区祖庙历史文化街区举行。企石镇上洞村的草龙舞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东莞参加了非遗周巡游活动。

本次活动由广东省文化厅、佛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佛山市文广新局、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

我们马上来看看

当时的现场!

11月2日晚,随着欢快的音乐奏起,头牌灯“佛山韵律”正式亮起,一年一度的巡游活动在祖庙盛大开锣。6辆彩车、近50个非遗项目、上千人组成的巡游队伍从祖庙牌坊广场出发北行,车色、马色、飘色、地色、水色、灯色、景色,传统秋色“七色”轮番上演。据介绍,今年的巡游全程3.5公里,汇聚了各具特色的表演项目。

当晚,一条身长20米、遍插线香的草龙在空中飞舞吸引了众多观众的注意。19个舞蹈队员精神抖擞地舞动着草龙,草龙在队员的舞动下,做着盘、滚、游、翻、跳、起、伏、抢等动作,龙身上下翻腾,犹如一条鲜活的“金龙”在空中穿行,并创造出蛟龙漫步、蟠龙吐珠、金龙串柱、游龙戏浪等造型,现场观众看得目不转睛,仿佛回到了舞动草龙、庆祝丰收的农耕时代,现场气氛热闹非凡。

企石上洞草龙舞还参加了11月3日的巡游活动,并在11月4日作为巡游的优秀项目前往顺德表演,与众多优秀的节目共同展示非遗的文化精髓。

据介绍,上洞草龙舞代表东莞市参与本次巡游,不仅为佛山市民送上一场舞龙盛宴,还提高了草龙舞和企石文化的知名度,进一步促使企石文化走出去和融入大湾区文化事业中,有利于往后更好地开展非遗工作,繁荣企石文化。

知多D

上洞村草龙舞由来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舞龙是上洞村中秋节一个传统的庆祝活动,也是民间的一种历史文化艺术的映衬。

草龙舞在上洞村已经有380多年的历史,村民以“五谷之王”的稻草扎龙起舞,目的是了庆祝丰收,祈祷明年风调雨顺。2009年,上洞村的“草龙舞”正式获批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使这个传统的民俗文化得以更好地弘扬,从而能更好地将其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文化品牌,为龙的传人留下一笔不可替代的文化财富。

草龙主要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主要包括上颚、下颚、龙舌、龙角、龙须和龙眼,整条草龙的编织尤以龙头考究。龙头的编织是由编织草辫开始的,编好的八条草辫并排在一起,然后由两条竹片串起固定,接着将草辫的一端交叉弯曲,屈成勺状后以铁丝固定,这就是龙头的上颚。龙头的下颚的编织方法与上颚相同,只不过下颚是由七条草辫编织而成,这样才有利于龙嘴的美观。在上颚和下颚组装时,中间还会固定一弯成弓形的竹片,以作支撑上颚和龙眼之用,届时龙的下颚内还会固定一交叉相叠的草辫,以作龙舌。龙角也是由草编织成鹿角状,为保持龙角的坚挺,龙角内侧各自捆绑一根稍短的小木棍,然后固定在龙头的两端。两根手电筒固定在龙头的两侧当龙眼,红彩灯置于龙口内侧边缘当龙牙,一束束拆开的白色麻线固定在下颚的边缘作龙须。龙身以一根粗尼龙绳作骨,用稻草捆扎在龙骨上成圆柱状,圆柱侧面的直径为30厘米,全长25米。为了龙头能够灵活舞动,龙头与龙身由一段粗尼龙绳连接,龙头会固定在一把牛头叉上,而龙身则会每隔2米左右固定一个木叉,至于龙尾则会系上一段粗尼龙绳,以便摆动。

在距离中秋前几天的晚上,村里的年轻人会择一个良辰吉日舞着龙到老榕树下“采青”。到了中秋当晚,龙头和龙身插满点着的香,舞动时,龙身上下摆动,龙头上下左右各个方向舞动,龙上香火划出一道道的弧线,恍如龙鳞乍现,整条龙活了起来。接着,草龙会舞动到各家各户去拜门,给各家各户带来喜悦。紧接着,草龙会到天官里和上洞祠堂拜祭先人。然后便进入了舞草龙的高潮环节——“游龙”, “游龙”时,舞龙者不停舞动草龙,祈求健康、活力、幸福。其中尤为好看的莫过于“绕龙饼”,“绕龙饼”时,舞龙头者以顺时针的方向高速奔跑,在其他舞龙者的配合中带动着龙身的旋转,最终形成一个貌似饼状的图形,届时锣鼓声动天,很多人围着观看,十分热闹。舞龙最后环节就是到河边将龙火化,俗称“化龙”,寓意着龙升天,把人们中秋的愿望和喜悦带到天上。化完龙后,舞龙的人每人分一把香回家,以保佑家庭幸福。

上洞草龙舞

代表东莞市参与本次巡游

为当地市民送上一场舞龙盛宴

提高了企石文化的知名度

掌声送给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

来源:“印象企石”公众号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