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氢能源汽车领域初创企业,政府可以考虑将扶持政策前置,助力这些企业走得更快些。”围绕氢能产业发展的话题,广东泰罗斯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罗斯”)总经理张锐明日前接受了南方日报专访。
如何加快抢占氢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风口?张锐明认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缺乏资金支持、人才缺口大是目前最大的痛点,需要企业与政府共同发力破题,方可为产业发展换取更广阔的空间。
政府应扮演更重要角色加快完善氢能基础设施建设
要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是先研发氢能汽车,还是先造加氢站?张锐明用了个生动的比喻:加氢站和氢能汽车,两者就像鸡和蛋的关系。在他看来,加氢站建设不完善,氢能汽车就没有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氢能汽车使用率不高,投资者对投资建设加氢站的积极性也会大大减弱。
当前,将依托自有的技术,泰罗斯正联合长江汽车及南海相关企业,在南海丹灶产业核心区打造全氢能源产业链。张锐明说,企业最主要的工作是研发和制造氢能汽车,而政府在推进基础设施等方面可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比如,在推进加氢站建设、氢气产销运结构的构建等方面均可发挥主导作用。“这些方面如果交由企业来做是难以承受的。”
张锐明坦言,之所以选择落户佛山南海,南海地方政府对氢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是重要原因之一。“丹灶就有加氢站,这对于企业研发是十分有帮助的。”
此前,南海宣布启动22座加氢站建设工作。目前,已经初步完成了今年第一批8个加氢站建设的选址工作,并力争2022年投入运营22座以上满足高密度加氢需求的标准化商用加氢站。同时,南海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区内加氢站的建设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运行进行补助。根据相关政策,在今年年底前建成的加氢站扶持金额最高可达800万元。
佛山、南海相对完善的氢能产业链是张锐明决心前来的另一重要原因。经过多年的发展,南海区氢能产业涵盖了从富氢材料及制氢设备研制、制氢、加氢,到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动力总成和整车生产等环节。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对氢能汽车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正在加大。”张锐明深刻感受到氢能产业发展的风口已经来临。
资金和人才成发展瓶颈建议制定“前补”政策
以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总成为主业的泰罗斯,正在不断加大研发力度,促进燃料电池使用寿命和稳定性进行提升。“目前国产燃料电池与国外仍有差距,我们希望在3至5年内达到国际平均水平。”张锐明说,目前,国外燃料电池使用寿命约在1万至2万小时之间。国产燃料电池的平均寿命低于1万小时,且生产成本较高。
张锐明认为,未来,应用氢能源将是发展趋势,不仅能缓解城市污染压力,也能降低对国外进口能源的依赖程度。“氢能源是可再生能源,相比传统化石能源有着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张锐明说。
资金和人才是困扰泰罗斯的两大瓶颈。由于氢能源产业面临着漫长的盈利周期,达到1万台(套)级的生产能力才能谈得上量产。但这至少需要3至5年,从研发投入到真正量产需要充足的资金满足科研和建设生产线的需求。
企业在实现商业化前很难找到投资机构进行融资,而政府扶持政策更偏向于“后补”。张锐明建议,未来,政府可针对优秀初创企业制定相关“前补”政策,为自主研发的初创企业提供扶持资金,减轻企业在研发阶段的压力。
张锐明还希望,政府层面可加大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力度,为氢能源汽车提供更多的配额和更高的比例,推动更多氢能源汽车示范运行项目的落地,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国内燃料电池领域人才紧缺,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极少,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基本为零。”张锐明说,从外国招聘人才成本过高,希望未来能通过融资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也通过提升待遇、营造更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度。
【来源】南方日报
【撰文】王芃琹 肖霞 黄逸豪 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