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珠影星光城……首都媒体人来广州采风打卡

南方艺见
+ 订阅

11月3日,由南方日报社主办的京粤媒体文化交流会及北京媒体赴粤考察采访活动在广州拉开序幕。

3日当天,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网,北京日报,文艺报,新京报等媒体代表走访了粤剧艺术博物馆、永庆坊、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电影集团,对广东传统文化特色和文艺成果进行深入调查采访。

▶▶体验广东传统文化的乡愁与记忆

最近,粤剧艺术博物馆和永庆坊成为广州市民和游客的“打卡”热门地。周六一大早,永庆坊内游人如织,不光是年轻人到处摆POSE,很多退休的大叔大妈也纷纷拿起了自拍杆。

没有围墙是粤剧艺术博物馆的一大特色,岭南园林风格的仿古建筑群与戏台、展厅完美融合。园林中心的大戏台上正在表演粤剧《游龙戏凤》,吸引了媒体代表们驻足观赏。

▲体验粤剧艺术博物馆

在戏台旁,北京日报副刊部编辑马益群发现有众多市民早早来到现场等待演出,他感慨:“观看粤剧表演似乎已经成为当地人生活的一种常态,这种欣赏方式很新鲜,演员和观众有更多的互动,传统文化和城市本身产生了紧密的联系。”能亲身感受粤剧演出,马益群表示这是从阅读文字资料中难以获得的体验。

参观粤剧艺术博物馆

展厅内的各式粤剧戏服及影视资料则让人民网编辑部副主任文松辉眼前一亮。文松辉此前听过粤剧,但是听不懂,也很少有机会接触,因此馆内设置的场景还原和作品介绍给他“帮了大忙”。“我发现无论是腔调或是扮相,粤剧其实和京剧、黄梅戏等戏种都有相通之处,也多是喜庆和除恶扬善的题材,但是在表演形式和角色塑造方面具有非常浓厚的广东特色。”

游览李小龙祖居

走出粤剧艺术博物馆就是西关味浓厚的永庆坊街区,李小龙祖居、24-28号民居、广东粤剧銮舆堂等建筑,凝聚了老广的回忆,周边“骑楼”环绕,永庆坊内的传统建筑与现代城市生活相融合,生机勃勃。文松辉给这些传统建筑拍了很多照片,在他看来,这些精美的建筑风格独特,能完好地保留下来,体现的就是广东人的乡愁。

▶▶从本土作品看广东电影电视成就

老式电影胶片、传统放映机、旧式聚光灯……珠影文化长廊里的特色陈列讲述了珠江电影厂60年来的历史变迁。而长廊另一侧就是饮食产业集聚的珠影星光城,来寻觅美食的“吃货”们穿梭其中,热闹非凡。珠江电影集团的园区内,北京媒体代表团走访了多个摄影棚、珠江交响乐团排练厅、VR体验空间和后期制作基地。

参观《72家房客》拍摄基地

其中,经典粤剧情景喜剧《72家房客》的实体街景影棚勾起了媒体代表们的兴趣,剧中出现的民国时期西关街道、警察署、“包租婆”居住的阁楼都完整呈现在眼前。据珠江电影集团副总经理黄昌宁介绍,《72家房客》目前已播出10年,制作超1700集,已成为许多观众难以忘怀的集体记忆。

对于珠江电影集团打造的这一产业园区,人民日报文艺部大地文学副刊编辑马涌感到新奇。“自从北京798艺术园区建起来后,国内很多老工业园区都在仿效这种跟艺术结合的方式,有一些并不成功。但是珠影很务实,紧贴影视特色,把老电影厂的资源再利用,没有偏离主题。”

参观珠影星光侠VR互娱地带

“珠影是老制片厂进行产业调整、寻求转型的好例子。”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沈清也表示在珠影身上看到老制片厂早期的辉煌、市场化之后的困难和寻求新生的探索,制作粤剧电影、做VR互娱地带、建设创意产业园、把自身变成IP推出去等等都是“挺有意思的尝试”。

3日下午,北京媒体代表团还来到广东广播电视台,了解广东近年来主旋律影视的创作成就,并参观了以纪录片为主打的马志丹电视工作室。由广东卫视参与制作的音乐竞演节目《国乐大典》吸引了光明日报副刊部副主任李宏伟的关注,他表示之前很少接触广东影视作品,但是《国乐大典》以一种新颖的形式,把民乐这种传统文化代表介绍给观众,并且收获较好的反响,值得被更多观众关注。

走访马志丹工作室

广东广电集团旗下南方领航影视公司曾推出《我的1997》《热血军旗》《秋收起义》等斩获多个重大奖项的电视剧,给不少媒体代表留下深刻印象,李宏伟感叹:“之前就看过《我的1997》,但是今天走访完我才知道原来是广东卫视出品的电视剧!”

对于南方领航影视公司年底将于央视一套首播的大型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面向大海》,马涌直言非常期待。“通过这次走访,我发现广东很多电视剧的完成度和艺术成就都不错,我看好《面向大海》成为一档爆款电视剧。”

【采写】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黄堃媛 徐佩雯

【编辑】宋金绪

【图片】实习生 沈凡佳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