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堂中学喜迎六十周年校庆,历届校友都“回家”了!

南方+ 记者

彩旗飘扬,人声鼎沸,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11月3日,中堂中学迎来六十周年校庆,众多校友专程回来为母校庆祝生日。浓厚的感情充溢在校园,正如中堂中学校长郭日顺在致辞时所言:60年来,有太多的名字值得我们深深铭记,有太多的故事需要我们细细品读,这些都锤炼成卓越的堂中精神。这种精神内化于代代堂中人的心灵里,流淌于代代堂中人的血脉中,弘扬于代代堂中人的行动上,历经六秩风雨而生生不息。

砥砺耕耘 铸就峥嵘

截至目前,中堂中学占地总面积50671.6平方米,建筑面积37764.5平方米,教学区内设施齐全、设备先进。目前,该校共有3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700多名,学校在职教师126名。  

据介绍,中堂中学办学60年来,共有近3万人从该校毕业。1998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2000年被评为市首批“绿色学校”;2006年被评为市一级学校,2007年4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集体”称号,2008年被评为市科普特色学校。2015年被教育部关工委命名为“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入选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28年前,中堂谋篇布局,各村倾力相助,中堂中学搬迁到现址。这一举措既扩大了中堂镇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规模,又促进了中堂镇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中堂中学教育事业迎来了又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郭日顺说:“60年前,勇于担当的前辈们,白手起家,筑基建业,在这片福地开创了堂中厚泽绵长的教育基业,结束了中堂没有中学的历史,培育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毕业生服务中堂、服务社会。”

16年前,在全市教育布局调整的大背景下,中堂镇委、镇政府远瞩高瞻,决定将中堂中学高中部并入原群英学校。高中分离,中堂中学不舍,不过在新形势下,中堂中学师生激流勇进,办学水平一年一个台阶,连续多年荣获“东莞市初中教育综合考核优秀单位”。

7年前,“中堂镇家长教育实验学校”在中堂中学成立,通过聘任讲师团、开发校本课程,该校创新了家长教育新方式,率先实现了“家长持证上岗”的构想。2015年,中堂中学被教育部关工委命名为“全国优秀家长学校”。

3年前,中堂中学成功入选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市中学生足球联赛中,该校男女队取得了辉煌战绩。该校多年足球特色运动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训练体制。

郭日顺说:“回顾中堂中学60年的发展史,我们看到了堂中人无私奉献、守望相助的教育情怀。为推动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老师积极响应全市的教育扶贫工作,赖日才2009年赴韶关南雄支教,黎乐锋2013年赴梅州五华支教,熊世章今年赴云南鲁甸支教。”

为积极响应东莞市“推进初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号召,根据教育局文件精神,中堂中学作为支援学校,与洪梅中学结成对子,开展帮扶活动。为提升帮扶效果,3年来,学校各个部门精细规划,与洪梅中学建立了帮扶的长效机制。教务处组织各个科组送课到校、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等,促进了洪梅中学不断优化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进一步擦亮“学在中堂”品牌

在中堂中学六十周年校庆典礼上,中堂镇委书记叶沃昌说:“六十年春华秋实,中堂中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校园环境幽雅、教育设施先进、师资队伍精锐、办学质量一流的优质学校。特别是跨入新世纪以来,中堂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办好中堂家门口的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多项工作跨入全市的先进行列。”

叶沃昌表示,从中堂中学走出的莘莘学子遍布全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的富强、家乡的振兴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的校友更走出国门,在异域他乡为国争光。校友们在各条战线上不平凡的业绩,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堂人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中堂镇委、镇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第一位置,将继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积极协调整合各方资源,努力为中堂教育事业创造更优良的环境。目前,中堂镇委、镇政府正在编制中堂未来五年的教育提质扩容规划,其中包括教育发展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站在教育现代化的高度,争取在硬件和软件上有新的突破,进一步擦亮“学在中堂”品牌。

■校友声音

全国政协原常委、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原副主任、中堂中学老校友黎桂康:

以母校为荣,为母校争光

“我今天如此地高兴,因为这里是我学习成长的地方,我从这里毕业已经整整55年了,我非常怀念我的母校,看到中堂中学六十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也看到了当年在一起读书的同学,感觉非常亲切。看到了我们现在有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有在座的满怀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倍感亲切,倍受鼓舞。”黎桂康说。

黎桂康回忆起当年读书的场景。黎桂康说:“我是1960年9月考到了中堂中学,当时学校非常简陋,建立在一个杂草丛生乱石荒田的地方,后来也碰上了三年经济困难,1963年初中毕业,这个级从280人减到150人,能够考上高中的只有10个人,我是其中的一个。如今基本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人人几乎都能够读上高中,而且大部分都能考上大学,这个是国家重视教育,教育先行的结果,同时市镇两级也花大气力大办教育培养人才的结果。”

黎桂康说,中堂中学已经走过了六十个春秋,这是艰苦创业的六十年,奋发进取的六十年,也是人才辈出的六十年。母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在国家的各行各业中发挥了杰出的作用。六十年的历史是热情和汗水汇成的画卷,六十年的历程是信念和智慧书写的诗篇。母校遵循了正确的教育方向,育人为本,德智体全面发展,秉承“厚德睿智,尚美健体”的校训,我们以母校为荣,为母校争光。

【记者】何建文

编辑 冯文美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