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砚都”复评∣郭海棠:“中国砚都”这个牌子,只有肇庆才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南方+ 记者

11月2日下午,肇庆通过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复评专家组评审,全票通过专家组复评,继续保持“中国砚都”称号。为期两天的调研里,13位专家走访了中国端砚文化村及各大端砚厂,与肇庆的端砚艺人深入交流;参观了七星岩景区及砚坑紫云谷,考察砚石的保护情况;走进了沙湖小学、肇庆学院等校园,探究端砚的传承教育。

行程满满,“干货”多多。“这是一次复评工作,更是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理事杜吉河说,“肇庆,让我们大开眼界!”在评审会上,专家组总结出肇庆成功发展端砚文化的经验,并进行讨论研究。

肇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端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肇庆风光秀美、历史悠久、物华天宝,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文房四宝砚为首,四大名砚端为首,端砚一直是肇庆引以为豪的城市名片。肇庆自2004年被评为“中国砚都”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十分珍惜这一荣誉,高度重视端砚石资源的保护和制砚艺术的传承,每年通过各类展览、活动来宣传端砚文化,丰富“中国砚都”品牌内涵,推广“中国砚都”城市名片。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 桑福金

肇庆的发展离不开端砚,端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市委市政府。 如今端砚的兴盛,靠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面扶持和认真对待。这次复评工作,市委市政府材料准备充分,行程安排科学,各个部门的精神面貌抖擞,这就是作为“中国砚都”的模范形象。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米军

肇庆端砚的秀美与繁华,源自大自然的造化,人民群众的智慧,更源于市委市政府的拼搏。

我们常说,领导的文化素养,往往决定这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的前景。这几天下来,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都非常羡慕肇庆市民,能有如此重视端砚文化的市委市政府,如此清晰地发展推广发展文化产业。

“中国砚都”形象深入城市肌理

“一府一砚三名人 山湖城江七星城”这句话概括了肇庆悠久历史文化和秀丽自然风光。“一砚”便是文房四宝砚之首的肇庆端砚。在肇庆,从事端砚相关企业2000多家,从业人员超1万人,端砚文化产业实现综合产值近30亿元,端砚已经成为肇庆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第六届执行会长 郭海棠

这是我第三次参加肇庆的复评工作,肇庆真的来一次变一次。肇庆的发展离不开一众文房四宝艺术大师的努力,从作坊到事业,凭着匠人精神将端砚文化发扬光大。“中国砚都”是肇庆市民非物质的资产,我认为“中国砚都”这个牌子,只有肇庆才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专家 王建华

这次来肇庆,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随处可见的浓浓的中国砚都氛围,所到之处都有中国砚都的标语,这体现了肇庆市委市政府重视中国砚都的品牌,上下一心共同打造品牌的态度。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高级顾问 章群   

我03年就参加了肇庆的评选活动,每一次来肇庆都发现这里的端砚氛围越来越浓。除了端砚产业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以外,肇庆同样注重文化的传承,就像之前参观的程良砚行,它将端砚的源流与变迁都在展馆里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无论是端砚爱好者还是普通市民前来都会获益匪浅。

立法保护端砚石资源

今年5月31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查并全票通过了《肇庆市端砚石资源保护条例》。肇庆将端砚视为稀缺资源并通过立法实行保护,将可进一步加强端砚石资源的有效保护、开发利用、监督管理,有效促进端砚业的可持续发展。

肇庆以砚村、砚坑、砚岛为主体的“中国砚都(肇庆)端砚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园”,先后被列入“广东省新十项工程”、广东省“十二五”规划和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的重点文化项目,逐步形成以“砚馆—砚坑—砚村—砚岛—砚园”为载体,集生产、展示、科普、鉴定、拍卖、销售、文化创意、文化体验、文艺创作、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多产业的文化产业集聚园。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米军

我认为肇庆利用景区保护砚坑,是最好的一种方法。将砚石放在景区内,哪怕是一块石头,别人都带不走。这是一种创新的保护形式,既可保护砚坑,也拉动了旅游。这放到全国,都是独一无二,值得借鉴的。

人才优势与创新意识

据统计,肇庆现有各类端砚人才697人,其中:国家级制砚艺术大师、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全国技术能手(理论专家)34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58人;市级制砚名师、非遗传承人、技术能手66人;高级工艺美术师96人,中级、助理级工艺美术师400余人。

肇庆市端州区沙湖小学以本土端砚文化结合艺术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弘扬端砚传统文化、拓印艺术,逐渐形成以“端砚文化”为艺术教育特色的学校品牌和具有本土特色的美育课程体系;肇庆学院自2013年起,开设端砚方向工艺美术专业本科、专科学历教育,迄今已有200名学生顺利毕业。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 刘祖林   

此次肇庆之行,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参观肇庆学院的端砚课堂。这些90后的学生,不再拘泥于雕龙刻凤,题材新颖,意识超前,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创新精神值得称赞。这批学生或许将来便是我们传承端砚文化的中坚力量了。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员 薛智明

中国砚文化应从娃娃抓起。作为甘肃省卓尼县洮砚的传承人,我觉得沙湖小学将端砚教育融入到小学课堂,寓教于乐,非常值得我们去借鉴。我见到有些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拓印技术已经很纯熟了。

【见习记者】施亮

【记者】马喜生

【摄影】刘春林 梁剑


编辑 施亮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