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快评|造一个“月亮”挂天上,真的可以很任性么?

叮咚快评
+ 订阅

文|巴扎黑 

日前,随着“第一颗‘人造月亮’将于2020年发射”的消息见诸报端,争议再度激起。 

“人造月亮”的构想并非近年才出现,原理也并不难懂,就是用人造卫星将大型空间反射镜携带升空,用反射的太阳光给夜间地球照明。按照我国这颗“人造月亮”设计企业的设想,如果2020年顺利完成从发射、入轨、展开、照明到调控的整体验证,将于2022年发射3颗“人造月亮”,“届时,这3面巨大的反射镜将等分360度的轨道平面,3颗‘月亮’交替运行可实现对同一地区24小时不间断照射,反射的太阳光可覆盖地表3600至6400平方公里的范围”,听起来十分美好。 

虽然看似简单,但对于“人造月亮”的争议并不没有。技术上,有专家参照目前轨道高度为780km的铱星亮度测算后指出,要达到宣称的反光亮度,“人造月亮”需要配置展开后达到百平方米级的反射镜,“这在技术上是充满挑战的”;500km高度轨道的卫星,不到两个小时就会绕地球公转一圈,如何精准控制反射的区域、角度同样是技术难题。 

更让人担心的是,即便“人造月亮”如设想的那样可以成功运转,还需要面对有可能带来的光污染问题。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星空工作委员会主任任小东指出:“地球上所有生命都依赖于日夜交替的规律变化,这一特性存在于所有动植物的基因序列中。日益严重的光污染本身就干扰了夜间环境和生态系统。”此外,还有对天文观测的影响,种种担忧无不显示了问题的复杂性。 

尽管该企业负责人就上述质疑作出了回应,比如“在‘人造月亮’运转期间,人们仰望夜空,只会看见一颗格外明亮的星星,而不是大家想象中的一轮圆月。”然而,这不但让其应用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透过技术性层面看这些争议,其实际触及的是科技发明与创新的价值评判问题。 

以过去一百年来技术的飞速进步来衡量,“人造月亮”现在面临巨大的技术挑战,也很可能在将来某一天得到完美解决。问题在于,一项发明创造的意义,同样也不能单纯的用技术能否解决来衡量,做单要素或者单向度的价值评判。抛开日夜交替作为自然规律千百年来对地球生命的重要作用而言,当一轮“人造月亮”悬挂在九天之上,而每个人却有不同的光亮需求时,如果管理这颗“人造月亮”而又不侵犯个体意愿,本身就成了社会问题乃至科学伦理问题。 

正因为如此,科技发明创造的价值评判必须着眼于综合效用。站在经济的角度,比“人造月亮”更庞大更长远的研究,哪怕是对一个企业来说,在投入上也并非总是不能负担。 

面对当下林林总总、悬而未决的社会问题,以及由技术发明创造可能触发的关乎人类健康的潜在问题,如何将眼下有限的力量投入到更需要的地方,则需要人们在憧憬技术的美好的同时,作出系统的考量、审慎的评判,才符合科学的精神和负责的态度。 

【校对】符如瑜


编辑 陈明诗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