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沙鱼涌渔民热闹的婚礼、30年前穿越农田的金业大道、已消失的下径心村……近日,在葵涌一名摄影爱好者的工作室里,看到了近百张来自葵涌人“家藏”的老照片,当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与一组崭新的航拍图放在一起“对比”,”拼“出了葵涌40年来沧海桑田的美丽变迁图。
▲沙鱼涌渔民婚礼,拍于1982年。陈丽萍提供
古村落的沧海桑田
作为葵涌人女婿,梁建生在葵涌住了十几年,爱好摄影的他用镜头记录着葵涌日新月异的变化。今年初,他萌发了收集葵涌人家庭老照片的想法,“家庭老照片虽非专业作品,却是最真实、最原生态的历史记录。”
“三四十年前相机是难得一见,这些老照片大多是葵涌人在香港的亲戚回乡时拍的。”梁建生表示,目前已征集了近百张老照片,并将其翻拍保存在电脑里,接下来打算做个展览。”当这些老照片与自己近年来在同个地点拍的航拍图放在一起,见证了40年来葵涌在道路、产业、民居、生态等方面的变化。”
▲沙鱼涌渔民婚礼,拍于1982年。陈丽萍提供
▲今日沙鱼涌红色旅游景区。
在一叠老照片中,见到拍于1982年的一场沙鱼涌渔民的婚礼,用被单、渔民帽装扮而成的“麒麟”让人印象深刻。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沙鱼涌古村位于葵涌河入海口东岸,曾经是深圳东部最穷的村落。这里曾是1946年东江纵队北撤的地方,抗日战争期间香港沦陷后,东江纵队曾秘密营救茅盾、邹韬奋等人是在沙鱼涌登岸的。作为深圳首个实施改造保护工程的古村落,如今沙鱼涌打造成一个具有客家文化、滨海风情的红色旅游景区。
▲消失在径心水库中的下径心村,摄于1984年。廖建文提供
▲径心水库
梁建生介绍说,40年沧海桑田,同样拍于1984年的葵涌下径心村照片已成“孤本”,原老村已“消失”在如今的径心水库中,1989年集体搬迁到葵涌延安路新建的径心村。
工业园的蜕变
在一张拍于上世纪90年代的金业大道的老照片中,可见两旁除了一些民居瓦房外,基本都是农田。据了解,作为深圳改革开放后发地区,葵涌经济发展主要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
▲上世纪90年代初的金业大道南段。潘世开提供
“金业大道附近片区的知已工业园、比克电池厂、比亚迪和奔康工业园等工业园区都是后来才建成的。”从小出生在葵涌澳头村的徐伟思说,那时他家的稻田就在如今的知已工业园区。
▲今日金业大道南段
“这片农田2003年建了奔康工业园。”梁建生指着另外一张老照片介绍说,随着产业更新更迭,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产业园区,随着大鹏新区成立之后新兴战略产业规划的改变,已完成了转型升级。
▲生命科学产业园
据了解,根据打造成为国际生物谷孵化基地的定位要求,2012年奔康工业园改为生命科学产业园。目前已经进驻56个生物项目,1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个孵化器,1个创客空间,1市重点实验室。而以电子产业出名的知已工业园已有一部分转为发展养生、养老产业了。
梁建生还特别强调了照片中远处光秃秃的山体,“这是90年代山上的采石场。自新区成立以后,以生态立区,马上进行山体生态修复,现在你看到的葵涌是青山环绕的。”
从农田到花园式住宅小区
▲1992年12月23日,仍是少年的黄建文站在葵涌老街自家楼顶,背后最高建筑就是当时坪葵路上葵涌汽车站。而这一“背景”如今已是高楼林立。
▲1984年,仅6岁的叶焕明和小伙伴们站在农田里合影,当年的田野已变成今天葵涌广场。叶焕明是葵丰社区工作人员,出生于1978年的他亲历了葵涌40年来在交通设施、居住条件和教育等方面的蜕变。叶焕明提供
葵涌是大鹏半岛的“门户”,2010年3月通车的盐坝高速,是大鹏半岛居民集体记忆之一。“以前大鹏半岛出行难,往罗湖、福田只能以走沿海岸线的深葵公路,盐坝高速通车让时间节约了一大半。”叶焕明说,近几年葵涌的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变化还是挺大的,2017年1月坪葵路扩建工程主线完工,由原来双向4车道拓宽为双向6车道,路两旁绿化也变美了。
▲坝光新村
叶焕明说,他看着深圳最大整体搬迁安置区——坝光新村从农田变成了现代化的花园式住宅。“正在打造国际生物谷的原坝光,应是葵涌变化最大的地方,现在是,未来更是!”
▲金葵小区昨日是农田。潘世开提供
▲今日幸福家园的金葵小区。
“这张照片中的农田,2001年建成了金葵小区,葵涌河那时是一条杂草丛生的水渠。”梁建生是金葵小区的居民, 葵涌河下游段从他家门前绕过。经过综合整治的葵涌河,拓宽的河道两边建起了护栏,秋日的阳光照着水面,有水鸟从河里飞起。金葵小区成为葵涌人安居乐业的幸福缩影。“这两三年,葵涌发展速度更快了,葵涌人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梁建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