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什么叫‘深圳速度’吗?”
“送分题!三天一层楼!”
那你知道歌曲《东方之珠》“小河弯弯向南流”中的小河是哪条?你知道它的源头就在深圳吗?你知道“深圳速度”得益于哪项技术的突破吗?你知道大陆第一家麦当劳开业时吃过的人是什么感受吗?
深圳人,也许你并不真的了解深圳。
2018年10月31日,由深圳市罗湖区文明办、国旅新景界和巴游语音共同打造,南方+深圳频道全程直播的中国改革地标巡游活动,为辖区市民提供了一个真正了解深圳历史的机会。
事实上,自2018年7月始,深圳市罗湖区委就已经采用“1+N”专题讲座和实地参观体验相结合的形式,在为市民提供这样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和渠道。
国贸国商:深圳最初的骄傲
时代更迭,深圳的地标越来越高,深圳中心逐步西迁。但“国贸大厦”这个代表深圳最初荣耀的地标成为了深圳历史中不可替换的风景。
国贸大厦曾创下过数个第一:它是中国建筑史上第一栋超高层建筑,创造了建筑史上新纪录;它是中国最早实行招标的建筑工程,在国内率先大面积运用滑模施工,创下了举世闻名的“深圳速度”——“三天一层楼”。
深圳曾因国贸闻名全国,它象征着深圳正在迎来一个大都市时代,因此吸引了众多政要、贵宾和慕名者的参观。
坐落在国贸大厦斜对面的国商大厦要比国贸更早。邓小平同志曾来深圳视察两次,分别来到了这两座高楼。
1984年正值特区“拓荒牛”需要决策层力挺的时候,邓小平来到深圳。听过汇报后,邓小平并未发表意见,他手一挥道:“到外面看看去。”这个“外面”就是国商大厦顶层。
在深圳11度的冬季,他看到了罗湖新城的一片繁忙。近一周后,邓小平自广州送来了一句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渔民村:全国最早的“万元户村”
都说深圳最早只是一个小渔村,这个“小渔村”指的就是渔民村。渔民村是全国最早的“万元户村”。改革开放后,到渔民村参观指导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就达到21人。
渔民村人最早是漂泊在东莞一带的水上人家。一家一船,船既是家也是渔民的生产工具。上世纪50年代,他们来到深圳河边附近附城公社定居,依靠捕鱼捞虾艰难度日,渔民村也由此得名。
“改革开放”后,渔民村的发展史就是深圳特区30多年辉煌成就的缩影。因为渔民村与香港隔河相望,首先在土地收入上,村民便得益不少。头脑灵活的渔民村人利用特区政策,先是组建运输车队和运输船队,发展养殖业,后又办起了来料加工厂。
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全村33户村民,家家都成了万元户,33栋统一规划的米色别墅式小洋房拔地而起。
后来,经历过农村城市化发展和改造升级,如今的渔民村,环境优美、秩序良好、社会稳定,成为花园式、现代化的和谐社区,是深圳“城中村”自拆自建的典范。村里与外商合资兴办了时装企业,年产值达到1.6亿元。
深圳河:深圳香港两座城市联结的历史脐带
你知道“深圳”这个名字的由来吗?“圳”在客家话里指的是“田边水沟”,所以深圳也就是“深深的水沟”的意思。但这条水沟一点也不温柔。
据清代康熙年间所编纂的《新安县志》记载,深圳河在几百年前深且急,每逢大雨,常有人“不知深浅,动遭淹溺”。深圳建市后多年治理,深圳河这个“深水沟”已被驯服。
同时,深圳河也是深圳香港两座城市联结的历史脐带。“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全球华人传唱的《东方之珠》所唱的小河指的就是深圳河。
深圳河的源头就在深圳,它由两条河流交汇而成:河水较大源头干流是莲塘河,发源于梧桐山;小一点的是沙湾河,发源于牛尾岭。
就在深圳河旁,深圳市莲塘口岸正在建设。
“莲塘口岸是粤港澳大湾区近年来建设的三个大型基础设施中的一个,它可以有效地缓解深圳交通压力,对深圳交通骨架的形成很重要。”一位来自深圳电视台的朋友介绍说。
东门老街:中国内地第一家麦当劳
“不到东门,就不能算到过深圳。”在一些老深圳人看来,这里是深圳的根。东门又称“深圳旧墟”,这里的商业氛围形成于明代中期。
从服装百货到餐饮、电子游戏、电影院休闲娱乐到深圳规模最大的文化商品集散地、文化艺术收藏品专业市场,东门应有尽有。
1990年10月8日上午,内地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深圳市解放路光华楼西华宫正式开业。红黄相间的小丑端坐在光华楼顶上,笑容可掬地俯瞰着人山人海。这一场景深深铭刻在老深圳人的记忆里。
“那时我刚来深圳不久,第一天排队人太多,绕了好几圈。我第二天来排了半个小时。”利联太阳百货董事长,罗湖区人大代表李卫东对小南说,第一次吃麦当劳买的是一个巨无霸,那个味道很特别。现在已经吃惯了,还是很怀念当初那一口鲜。
此外,东门还有堪称早期深圳“清明上河图”的老东门墟市图,百年书院“思月书院”、叶挺将军曾住过的“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等历史古迹。
“换个姿势,打开你的城!耶~”在中国改革地标巡游活动的结尾,小南采访了一群深圳的年轻人,他们之中既有刚来深圳1年的新深圳人,也有土生土长的深圳人。
即使住在附近,也不一定会了解这个街区的历史。深圳特区已走过3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被层累进罗湖的街巷之间,随着脚步蔓延,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仿佛与当下身影重叠,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一员。
【策划】吕冰冰
【撰文】何雪峰
【摄影】张梓望
【视频】祁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