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有料|金庸一去,多少老广涌起青春记忆

粤有料
+ 订阅

文|有料哥

10月30日,武侠小说泰斗金庸逝世,享年94岁。

网友纷纷追忆感叹:笑傲江湖成绝响,人间再无侠客行。有料哥的朋友圈也被告别老先生的消息刷屏。金庸二字,承载了一代人太多的青春与回忆。

有料哥的朋友圈中,金庸的存在贯穿了大家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时代。虽然情境和场景各有不同,但阅读的喜悦和对江湖侠气的向往都那么相似。妥妥的暴露年龄帖↓

作为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金庸对诸子百家、佛经道藏、诗词歌赋、医卜星象都了然于胸,笔下文章传统文化交织民族大义,将中国千年来的儒佛道交织融合批判吸收,烩之一锅、游刃有余。

凡有少年处,皆可读金庸。金庸小说、金庸影视剧、金庸电影……再回顾那些年看过的经典作品,发现同样是无数老广的青春回忆。那个肝胆柔情的武侠世界早已留驻在老广人的心里,即便岁月更迭、时代变迁,也永不消散。

那个金庸剧热播的年代,广州万人空巷

根据金庸武侠小说拍摄的影视剧几十年来不计其数,从登陆内地起就引发轰动,观众趋之若鹜。有料哥从一些年长的老广口中得知,当时的广东人,为了看TVB播放的金庸剧,广州街头万人空巷的情况并不少见。1976年郑少秋版的《书剑恩仇录》剧照。

1976年,TVB开拍首部金庸武侠名作《书剑恩仇录》,郑少秋一人分饰三角。此剧播出后郑少秋成了首席武侠小生。

1983年,首部引入内地的金庸剧《射雕英雄传》不断热播,成为了最早的经典武侠剧,也让很多不知道金庸是谁的广东人开始关注金庸武侠。周星驰、吴镇宇、刘嘉玲、欧阳震华……这些多年后成名的演员,在当时的金庸剧里还只是跑龙套的,堪称史上最豪华的龙套阵容。

1983年,刘德华版的《神雕侠侣》在香港创造了空前的收视狂潮,也让刘德华大红大紫。这版《神雕侠侣》最令金庸先生满意的,是扮演小龙女的陈玉莲。

1994年,TVB再次翻拍《射雕英雄传》,这也是90后最熟知的版本。

即使在流行网络IP改编电视剧的今天,有料哥周末打开电视,还总能看到两三部金庸剧在重播。正如现在流量小生们被网络IP剧争抢,当年能拍金庸剧就是当红的最好标志。

上世纪80年代起广东人就迷上香港新派武侠小说

金庸谢幕,好多人翻箱倒柜把珍藏的金庸全集一本本拿出来,重温其中每一个难以忘怀的经典瞬间。刀光剑影、爱恨情愁,大家怀念起初读金庸时那份快感和纠结。

说到读金庸作品,有料哥了解到,广东是改革开放之初最早引进香港新派武侠小说的地方。

中山大学教授黄树森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在广东出版界的努力下,梁羽生的《白发魔女传》和金庸小说进入内地,每个人都开始做武侠梦,中山大学一批年轻学者也因此开始研究金庸和他的武侠小说,当时还是研究生的施爱东写的《点评金庸》曾让金庸本人表示“深得他心”。

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故事家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施爱东对金庸的评价。他告诉有料哥,金庸的作品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他作品中的每个形象都是最中国的人物,并且用雅致的文人笔法写出了通俗的民间故事。

在金庸的作品中,人物的行事方式、思维方式都凸显了中国人的性格,故事结构和写作手法上又带有民间故事色彩,因此非常符合中国读者的口味。

比如说,你一定还记得《鹿鼎记》中韦小宝的市井形象,事实上他代表了不少民间故事中的“机智人物,故事情节也与民间故事中斗智斗勇的情节有一脉相承之处;

再如《天龙八部》中萧峰与马夫人的故事,与名著《水浒传》中武松杀嫂、石秀杀嫂的情节亦有相似;

又如在《书剑恩仇录》中直接借用阿凡提这一民间故事人物。金庸的作品结局通常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小说人物在性格上变动较少,这也符合民间故事的叙述习惯。

是有料哥对金庸作品的第一印象。施爱东告诉有料哥,这与儒家思想在金庸作品中的体现相关。《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作品塑造了郭靖这一经典的儒家侠客形象,郭靖一生施行仁义,最后为了民族大义坚守并战死在襄阳城头,金庸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评价他。郭靖身上体现了儒家强调的“积极入世、“建功立业、“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儒家思想外,金庸小说中还有法、道、佛等思想流派的影子,《天龙八部》的书名就来自佛家典故,小说中还融合了古诗词、《易经》,像是一本传统文化掌故的大百科全书

印象中的金庸先生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他能够在讲座签售时询问读者名字,并立即根据名字写出两句诗。“施爱东向有料哥回忆道。

曾与中大学子谈侠道"

金庸长居香港,但也是广州的“常客”。《金庸全传》的作者、暨南大学教授费勇向有料哥回忆起第一次见金庸本人的场景,那是上世纪90年代金庸到广州花园酒店开文学研讨会。

“我记得那次会场上来的人特别多。1993年我写过一本《金庸传奇》,书中有一句评价写道'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深刻变化过程里,金庸以武侠小说向古典中国作了一次深情的回眸。'没想到,金庸先生竟然在会上表示'感谢费勇先生在书中对我的评价'.我当时还不到三十岁,感到非常意外,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在费勇印象中,金庸不善于言辞,但十分谦虚、平和,待人很诚恳。

让许多“老广”印象深刻的是2001年5月,金庸来中山大学演讲。当晚演讲开始前一个多小时,刚被雨水冲刷过的中大梁球锯场前站满了前来听报告的学生。年过七旬的金庸精神奕奕地步入剧场时,现场师生争相站起来希望目睹"金大侠"的风采,掌声持续了足有五分钟。

2009年3月28日,北京,200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在京举行。来源:视觉中国

有料哥了解到,金庸在和中大师生的对谈中谈到了自己对文学、影视、生活等五个方面的思考。有学生问他,“写了十几部武侠小说,您认为自己最像哪位大侠?”没想到,金庸竟笑呵呵地答道:“我自己与大侠完全不像。在香港别人叫我'查大侠',我认为不是,这次去少林寺又碰到人叫我'金大侠',我一回头对他说:'你要跟我比武吗?'”引得全场大笑。

他告诉学生们,小说其实是对作者真实生活的补偿和发泄,“我自己没武功,所以就代进小说里去,想像自己有那么厉害,我不会喝酒,所以把萧峰写成酒量特好,我的小说里侠士武功都很好,还有机会打抱不平,我没有很漂亮的女友,所以笔下的女侠都很美丽可爱,这是一种希望和理想,自己完全不是大侠。”

金庸还曾这样回应批评他的小说太浪漫主义的人:“武侠本来就是浪漫的,这与其他小说属于不同的两种文体。”

有趣的是,那次讲座,金庸还提及自己与古龙私下的交往。“古龙是江西人,个性有点侠气,我就没有。他喝酒多年所以年轻时就去世了,与他交往,我认为他与武侠生活相近,有次他不愿与一帮日本人喝酒,结果被人砍伤手臂,而我是规规矩矩地做学者。”金庸还笑称,自己与古龙平时谈天说地很好,但要生活在一起不容易。

来源:视觉中国

金庸曾表达对广州和中山大学的喜爱,感叹沙面这个地方适合居住、写作。为培养中大年轻影视剧编剧,金庸建议在中大办一个传播研究院,给中大中文系学生自己作品的影视改编权,只“收1块钱稿费”。

新版《金庸作品集》为“广州版

很多金庸迷可能不知道,《金庸作品集》的新版其实是“广州版”。 2001年,金庸将全套作品的出版和销售代理权授权给了广州出版社,由广州出版社和花城出版社联合出版新版《金庸作品集》。从此《金庸作品集》告别了三联版,进入了“广州版”时代。

不过,有料哥发现金庸在出“广州版”时对自己的15部长篇武侠小说进行了大规模改动,比如让黄药师爱上梅超风,给小龙女的武功中增加"亭亭如盖"一招,这也曾让不少“金迷”颇为不解。

为何金庸要选择在广州出版新版作品集?有料哥找到广州资深出版人李利编审,他清楚记得,从1999年起广州出版社就多次与金庸接洽,直到2001年终于让“广州版”落地。《金庸作品集》在广东出版后,金庸专程到广州东山广场参与座谈签售会。“当时闻讯而来的观众规模相当大,近一千人涌进现场,金庸先生自己也非常激动,表示广州与香港非常近,能在广东出版满足了他的一大心愿。”

有料哥了解到,目前金庸作品的版权由广州市朗声图书有限公司全权代理,并且从广州走向了海外,以漫画、有声书等多种方式相继登陆欧美主流文化市场。

来源:视觉中国

金庸精通英文,他多年前曾谈道,他的小说翻成西方文字并不成功,因为西方人不易理解我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事实上金庸和他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被西方市场认可,继2018年初英国出版了全球首部英文授权本《射雕英雄传》第一卷后,2个月内加印7词,《射雕英雄传》的法文漫画版也出版到了第5版。德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意大利文等语种的金庸武侠作品出版也正在筹备。

除了广州,金庸也曾多次在深圳留下足迹。

2004年,金庸曾来到深圳,作为深圳读书月论坛嘉宾,以“中华民族强在融合”为题发表演讲。

2005年,第六届读书月期间,在首次“历史的天空下”论坛中,金庸、二月河在深圳进行了一场高峰对话。

2013年,深圳市民何国鉴用时4年,用小楷抄出3600米长佛经,当年,“何国鉴佛经小楷书法长卷展”在龙岗大运中心篮球馆开展,年届九旬的金庸老先生也专程为此展亲笔题词。

两度接受《南方日报》专访

金庸一生有"两支笔",一支是写武侠小说的“侠笔”,另一支是写报纸社评的“健笔”。很多人既喜欢看他的武侠小说,也喜欢他犀利的文风社评。有料哥也很庆幸,曾与先生同在一行业中。

作为老一辈"报人",金庸对媒体有很深的感情,还曾两次接受《南方日报》记者的专访。2007年,金庸还曾亲笔题字:"向南方报业读者问好"。

2003年,金庸受聘中山大学名誉教授。

2003年10月18日金庸受聘为中山大学名誉教授,在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作为“过来人”的他曾勉励年轻记者:“做人要光明磊落,办报要明察是非。”

时隔4年,2007年,金庸在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再次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采访。当天的采访在香港北角的一个海景办公室里进行,鹤发童颜的金庸思维敏捷,对答如流。

◎寄语媒体人

面对记者提出“一张报纸怎样才能最具竞争力?”金庸回答,经营一份报纸,要有长远的目光,要说真话,建立信用,不言则已,言必由衷,品牌才可以持久,才最具竞争力。

"办报和做人都一样,要讲真话,要做好人,最低的限度就是不讲假话,不做坏人,不去害人。做人要光明磊落,办报要明察是非。"字字铿锵有力。

◎寄语读者

当记者提问,“学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实用价值呢?”迎来金庸反问,“如果人类只重视技术而忽视情操,我想,这与动物又有什么区别?”纵观金庸小说中的人物,陈家洛出身高贵之家,而韦小宝比较寒微,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金庸想赋予读者新的想象力,鼓励读者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迎难而上。

◎寄语年轻人

针对年轻人的成长,金庸寄语:“学习,当然是学习!年轻人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学做学问,才能武装自己。其次是学做人。做人很简单,就是要做正直、坦荡的人。”"面对小说中许多“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金庸谈到,有些大学生为情轻生,说是仿效小说中的爱情故事,我感到非常的痛心和惋惜,学生应积极地面对人生和爱情,不要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

金庸还强调:“有些读者,可能从我的作品中得到一些心理暗示或幻想,希望能遇上特别的际遇,遇到“侠客”,这种幻想不怎么健康,我倒希望读者能从我的书中受到启发,影响自己成为'侠客'帮助别人,坚持社会正义。”

如今,金庸不再。他刻画的江湖,还会在我们心里延续。

2009年3月28日,北京,200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在京举行。来源:视觉中国

再见,金大侠!

【策划】李培 洋晓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毕嘉琪 周豫 见习记者 徐佩雯 黄堃媛

【校对】杨远云

编辑 陈海燕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