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有料哥
10月30日,武侠小说泰斗金庸逝世,享年94岁。
网友纷纷追忆感叹:笑傲江湖成绝响,人间再无侠客行。有料哥的朋友圈也被告别老先生的消息刷屏。金庸二字,承载了一代人太多的青春与回忆。
有料哥的朋友圈中,金庸的存在贯穿了大家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时代。虽然情境和场景各有不同,但阅读的喜悦和对江湖侠气的向往都那么相似。妥妥的暴露年龄帖↓
作为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金庸对诸子百家、佛经道藏、诗词歌赋、医卜星象都了然于胸,笔下文章传统文化交织民族大义,将中国千年来的儒佛道交织融合批判吸收,烩之一锅、游刃有余。
凡有少年处,皆可读金庸。金庸小说、金庸影视剧、金庸电影……再回顾那些年看过的经典作品,发现同样是无数老广的青春回忆。那个肝胆柔情的武侠世界早已留驻在老广人的心里,即便岁月更迭、时代变迁,也永不消散。
那个金庸剧热播的年代,广州万人空巷
根据金庸武侠小说拍摄的影视剧几十年来不计其数,从登陆内地起就引发轰动,观众趋之若鹜。有料哥从一些年长的老广口中得知,当时的广东人,为了看TVB播放的金庸剧,广州街头万人空巷的情况并不少见。
1976年,TVB开拍首部金庸武侠名作《书剑恩仇录》,郑少秋一人分饰三角。此剧播出后郑少秋成了首席武侠小生。
1983年,首部引入内地的金庸剧《射雕英雄传》不断热播,成为了最早的经典武侠剧,也让很多不知道金庸是谁的广东人开始关注金庸武侠。周星驰、吴镇宇、刘嘉玲、欧阳震华……这些多年后成名的演员,在当时的金庸剧里还只是跑龙套的,堪称史上最豪华的龙套阵容。
1983年,刘德华版的《神雕侠侣》在香港创造了空前的收视狂潮,也让刘德华大红大紫。这版《神雕侠侣》最令金庸先生满意的,是扮演小龙女的陈玉莲。
1994年,TVB再次翻拍《射雕英雄传》,这也是90后最熟知的版本。
即使在流行网络IP改编电视剧的今天,有料哥周末打开电视,还总能看到两三部金庸剧在重播。正如现在流量小生们被网络IP剧争抢,当年能拍金庸剧就是当红的最好标志。
上世纪80年代起广东人就迷上香港新派武侠小说
金庸谢幕,好多人翻箱倒柜把珍藏的金庸全集一本本拿出来,重温其中每一个难以忘怀的经典瞬间。刀光剑影、爱恨情愁,大家怀念起初读金庸时那份快感和纠结。
说到读金庸作品,有料哥了解到,广东是改革开放之初最早引进香港新派武侠小说的地方。
中山大学教授黄树森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在广东出版界的努力下,梁羽生的《白发魔女传》和金庸小说进入内地,每个人都开始做“武侠梦”,中山大学一批年轻学者也因此开始研究金庸和他的武侠小说,当时还是研究生的施爱东写的《点评金庸》曾让金庸本人表示“深得他心”。
“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故事家”,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施爱东对金庸的评价。他告诉有料哥,金庸的作品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他作品中的每个形象都是“最中国的人物”,并且用雅致的文人笔法写出了通俗的民间故事。
“在金庸的作品中,人物的行事方式、思维方式都凸显了中国人的性格,故事结构和写作手法上又带有民间故事色彩,因此非常符合中国读者的口味。”
比如说,你一定还记得《鹿鼎记》中韦小宝的“市井”形象,事实上他代表了不少民间故事中的“机智人物”,故事情节也与民间故事中斗智斗勇的情节有一脉相承之处;
再如《天龙八部》中萧峰与马夫人的故事,与名著《水浒传》中武松杀嫂、石秀杀嫂的情节亦有相似;
又如在《书剑恩仇录》中直接借用阿凡提这一民间故事人物。金庸的作品结局通常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小说人物在性格上变动较少,这也符合民间故事的叙述习惯。
“侠”是有料哥对金庸作品的第一印象。施爱东告诉有料哥,这与儒家思想在金庸作品中的体现相关。《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作品塑造了郭靖这一经典的儒家侠客形象,郭靖一生施行仁义,最后为了民族大义坚守并战死在襄阳城头,金庸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评价他。郭靖身上体现了儒家强调的“积极入世”、“建功立业”、“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儒家思想外,金庸小说中还有法、道、佛等思想流派的影子,《天龙八部》的书名就来自佛家典故,小说中还融合了古诗词、《易经》,像是一本传统文化掌故的“大百科全书”。
“印象中的金庸先生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他能够在讲座签售时询问读者名字,并立即根据名字写出两句诗。“施爱东向有料哥回忆道。
曾与中大学子谈“侠道"
金庸长居香港,但也是广州的“常客”。《金庸全传》的作者、暨南大学教授费勇向有料哥回忆起第一次见金庸本人的场景,那是上世纪90年代金庸到广州花园酒店开文学研讨会。
“我记得那次会场上来的人特别多。1993年我写过一本《金庸传奇》,书中有一句评价写道'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深刻变化过程里,金庸以武侠小说向古典中国作了一次深情的回眸。'没想到,金庸先生竟然在会上表示'感谢费勇先生在书中对我的评价'.我当时还不到三十岁,感到非常意外,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在费勇印象中,金庸不善于言辞,但十分谦虚、平和,待人很诚恳。
让许多“老广”印象深刻的是2001年5月,金庸来中山大学演讲。当晚演讲开始前一个多小时,刚被雨水冲刷过的中大梁球锯场前站满了前来听报告的学生。年过七旬的金庸精神奕奕地步入剧场时,现场师生争相站起来希望目睹"金大侠"的风采,掌声持续了足有五分钟。
有料哥了解到,金庸在和中大师生的对谈中谈到了自己对文学、影视、生活等五个方面的思考。有学生问他,“写了十几部武侠小说,您认为自己最像哪位大侠?”没想到,金庸竟笑呵呵地答道:“我自己与大侠完全不像。在香港别人叫我'查大侠',我认为不是,这次去少林寺又碰到人叫我'金大侠',我一回头对他说:'你要跟我比武吗?'”引得全场大笑。
他告诉学生们,小说其实是对作者真实生活的补偿和发泄,“我自己没武功,所以就代进小说里去,想像自己有那么厉害,我不会喝酒,所以把萧峰写成酒量特好,我的小说里侠士武功都很好,还有机会打抱不平,我没有很漂亮的女友,所以笔下的女侠都很美丽可爱,这是一种希望和理想,自己完全不是大侠。”
金庸还曾这样回应批评他的小说太浪漫主义的人:“武侠本来就是浪漫的,这与其他小说属于不同的两种文体。”
有趣的是,那次讲座,金庸还提及自己与古龙私下的交往。“古龙是江西人,个性有点侠气,我就没有。他喝酒多年所以年轻时就去世了,与他交往,我认为他与武侠生活相近,有次他不愿与一帮日本人喝酒,结果被人砍伤手臂,而我是规规矩矩地做学者。”金庸还笑称,自己与古龙平时谈天说地很好,但要生活在一起不容易。
金庸曾表达对广州和中山大学的喜爱,感叹沙面这个地方适合居住、写作。为培养中大年轻影视剧编剧,金庸建议在中大办一个传播研究院,给中大中文系学生自己作品的影视改编权,只“收1块钱稿费”。
新版《金庸作品集》为“广州版”
很多金庸迷可能不知道,《金庸作品集》的新版其实是“广州版”。 2001年,金庸将全套作品的出版和销售代理权授权给了广州出版社,由广州出版社和花城出版社联合出版新版《金庸作品集》。从此《金庸作品集》告别了三联版,进入了“广州版”时代。
不过,有料哥发现金庸在出“广州版”时对自己的15部长篇武侠小说进行了大规模改动,比如让黄药师爱上梅超风,给小龙女的武功中增加"亭亭如盖"一招,这也曾让不少“金迷”颇为不解。
为何金庸要选择在广州出版新版作品集?有料哥找到广州资深出版人李利编审,他清楚记得,从1999年起广州出版社就多次与金庸接洽,直到2001年终于让“广州版”落地。《金庸作品集》在广东出版后,金庸专程到广州东山广场参与座谈签售会。“当时闻讯而来的观众规模相当大,近一千人涌进现场,金庸先生自己也非常激动,表示广州与香港非常近,能在广东出版满足了他的一大心愿。”
有料哥了解到,目前金庸作品的版权由广州市朗声图书有限公司全权代理,并且从广州走向了海外,以漫画、有声书等多种方式相继登陆欧美主流文化市场。
金庸精通英文,他多年前曾谈道,他的小说翻成西方文字并不成功,因为西方人不易理解我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事实上金庸和他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被西方市场认可,继2018年初英国出版了全球首部英文授权本《射雕英雄传》第一卷后,2个月内加印7词,《射雕英雄传》的法文漫画版也出版到了第5版。德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意大利文等语种的金庸武侠作品出版也正在筹备。
除了广州,金庸也曾多次在深圳留下足迹。
2004年,金庸曾来到深圳,作为深圳读书月论坛嘉宾,以“中华民族强在融合”为题发表演讲。
2005年,第六届读书月期间,在首次“历史的天空下”论坛中,金庸、二月河在深圳进行了一场高峰对话。
2013年,深圳市民何国鉴用时4年,用小楷抄出3600米长佛经,当年,“何国鉴佛经小楷书法长卷展”在龙岗大运中心篮球馆开展,年届九旬的金庸老先生也专程为此展亲笔题词。
两度接受《南方日报》专访
金庸一生有"两支笔",一支是写武侠小说的“侠笔”,另一支是写报纸社评的“健笔”。很多人既喜欢看他的武侠小说,也喜欢他犀利的文风社评。有料哥也很庆幸,曾与先生同在一行业中。
作为老一辈"报人",金庸对媒体有很深的感情,还曾两次接受《南方日报》记者的专访。2007年,金庸还曾亲笔题字:"向南方报业读者问好"。
2003年10月18日金庸受聘为中山大学名誉教授,在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作为“过来人”的他曾勉励年轻记者:“做人要光明磊落,办报要明察是非。”
时隔4年,2007年,金庸在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再次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采访。当天的采访在香港北角的一个海景办公室里进行,鹤发童颜的金庸思维敏捷,对答如流。
◎寄语媒体人
面对记者提出“一张报纸怎样才能最具竞争力?”金庸回答,经营一份报纸,要有长远的目光,要说真话,建立信用,不言则已,言必由衷,品牌才可以持久,才最具竞争力。
"办报和做人都一样,要讲真话,要做好人,最低的限度就是不讲假话,不做坏人,不去害人。做人要光明磊落,办报要明察是非。"字字铿锵有力。
◎寄语读者
当记者提问,“学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实用价值呢?”迎来金庸反问,“如果人类只重视技术而忽视情操,我想,这与动物又有什么区别?”纵观金庸小说中的人物,陈家洛出身高贵之家,而韦小宝比较寒微,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金庸想赋予读者新的想象力,鼓励读者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迎难而上。
◎寄语年轻人
针对年轻人的成长,金庸寄语:“学习,当然是学习!年轻人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学做学问,才能武装自己。其次是学做人。做人很简单,就是要做正直、坦荡的人。”"面对小说中许多“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金庸谈到,有些大学生为情轻生,说是仿效小说中的爱情故事,我感到非常的痛心和惋惜,学生应积极地面对人生和爱情,不要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
金庸还强调:“有些读者,可能从我的作品中得到一些心理暗示或幻想,希望能遇上特别的际遇,遇到“侠客”,这种幻想不怎么健康,我倒希望读者能从我的书中受到启发,影响自己成为'侠客'帮助别人,坚持社会正义。”
如今,金庸不再。他刻画的江湖,还会在我们心里延续。
再见,金大侠!
【策划】李培 洋晓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毕嘉琪 周豫 见习记者 徐佩雯 黄堃媛
【校对】杨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