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为最传统的基础教育三大学科,作为承载人文素养的主体学科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新时代,要往哪儿走?要怎么走?要往哪个方向指引广大学子?
10月27-28日,以“改革开放四十年、语文教育迈入新时代”为主题,继去年首届博鳌生态语文教育创新发展论坛之后,国内第二届语文行业类盛会——生态语文教育创新发展论坛在深圳召开。
全国各地教科院、国内外高校及科研单位专家学者,教育、外交、文化、语言、新闻出版等领域特邀嘉宾、全国知名中小学校长、语文教研员、语文教师等上千余名语文领域教学精英齐聚一堂。
本次论坛由五大议题:语文教育与文化传承、语文教育与学科提升、语文教育与生命发展、语文素养与能力的测评,以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普及与发展。
何谓“生态语文”?
“生态语文是生命存在的一种状态。”生态语文理论的首创者,中国教科院教改实验区特聘专家罗珠彪教授出席了本次论坛,他以“生态语文教育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主题,全面诠释了生态语文的形成和七大能力的研究与落地。
他表示,希望能够通过平台的力量去进一步挖掘生态语文的概念、宗旨、价值和素养,进一步对生态语文指数测评、生态语文课程开发、生态语文课堂构建等内容进行挖掘性开发,全面引发一个民族对语文学科“生态”意义的思考。
具体到生态语文七大能力,全国中小学写作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荣维东教授在分会场以“写作”作为切入口,将生态语文七大能力落实到具体的测评体系。他表示,下一步要制定三到五年的目标,然后进行个体的学校里、学区或者省市的质量测评。通过情景任务,最终找出相关能力素养和核心知识能力。
此外,教育部高考评价体系研究课题负责人、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莫雷教授,通过能力到素养的学科考试改革的走向,以及语文测评中几大重要能力的目标分析,指出了语文未来的发展应该怎么教、怎么学、怎么考。
传承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语言要传承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2018年10月27日,深圳教科院院长叶文梓在第二届生态语文教育创新发展论坛开幕式上说,生态是一种智慧,深圳是改革开放的起点,通过生态语文的概念,可以讲好开放、包容和发展的故事。
作为东道主,华侨城中学的高中部校长吴永学校长认同这一观点,他说:“讲好中国故事,基础教育责无旁贷。”语文不仅要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更要承担起促进生命发展的任务。“除了需要交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需要在普世价值、意识品质、能力素质等各个方面看到民族期待和教育期待。”
“语文不仅仅是一个学科,而是一种文化。”首次将生态语文论坛带到马来西亚的周星辰女士,已经致力于华文教育的公益和慈善活动20年。她强调:“生态语文理论的提出不仅使马来西亚的华人能够早期对自己的人才进行发现和培养,更重要的是可以提供现在马来西亚教育系统里的老师和学生的再培养。”
作为特约嘉宾,年过七旬的程郁缀教授北京大学带来了精彩的“唐诗与人文精神”。他说:“诗歌也是语文重要的内容,诗歌的人文精神也是生态语文的一个核心价值。”程郁缀教授通过种种历史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价值和意义,吸引了会场的阵阵掌声。
语文要“去功利化”
“语文课特别是作文,一定要去功利化,要追求将话,反对假大空。”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所长吕同舟,在嘉宾主讲环节重点提到两点:首先,文课特别是语文教学一定要坚持人文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统一,坚持用人文教育统摄能力培养;其次,语文课的价值应该是教人求真、教人向善、教人识美。
“语文学科绝不仅仅只是一门工具,还包括了个人发展的思维和情感。”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巴登尼玛教授表示,生态语文教育有足够的包容性,跨民族和跨文化也应该是它本真之一。他呼吁,国内语文教育要从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引发出人类对思想文化的价值和统一。
影响力拓展到东南亚,论坛特色明显
会议的最后,由中国教科院党委委员中国教科院教育发展研究所吴霓所长,对论坛和闭幕式进行了总结。同时现场发布了生态语文教学实验方案、测评系统以及教育优质成果选拔通知。他表示,第二届论坛特色明显:
首先它是在首届博鳌论坛的基础上继续深化生态语文的研究及成果展示,主要体现了内容安排切合主题、延续的同时更加深化有内涵,并首次设置了民族地区语言教育发展议题,丰富了生态语文的内涵。
其次,与首届论坛不一样的是,本届论坛本届论坛组织方由教科院系统和高校专家担任,并将影响力拓展到了东南亚等华人圈。吴霓所长介绍,第三届生态语文论坛将于明年拟在贵阳举办,他号召广大一线教研人员共同努力,但闻花香,静待丰年。
【见习记者】何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