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前读遍了尼采荣格弗洛伊德 | 李咏的另一面

粤读
+ 订阅

10月25日,知名前央视主持人李咏因癌症去世,并于美国时间28号早上10点(北京时间28日晚上10点)在位于纽约的麦迪逊大道1076号的弗兰克林坎贝尔殡仪馆举行了葬礼。

10月29日上午,李咏的妻子哈文发微博宣布这一消息,引发了众多网友悼念追忆。据悉,在此之前李咏接受了17个月的抗癌治疗,去世时年仅50岁。

他曾在2009年出版的自传《咏远有李》中提到,自己早就想好了在告别仪式上放的遗言,希望来送别自己的亲朋好友以送话筒代替送花“我希望我身边摆满了话筒。人生几十年,一晃就过,我李咏这辈子就好说个话,所以临了临了,都走到这一程了,还在这儿说话。没吓着你们吧?”在考虑遗言时李咏仍不忘逗笑读者。

未想如今,这位曾带给观众欢笑,成为一代人回忆的著名节目主持人真的离开了我们。而走近这本自传,了解更多他的故事,也未尝不是一种纪念方式。

李咏曾说自己当初决定不出书。但有感于同行罗京去世时为没有留下自己的书而遗憾,李咏最终决定出版书籍作为给自己的四十岁礼物。书中记录了他从人生之初到迈进央视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他如何在舞台上挥洒幽默,也可以透过他与妻女相处的片段看到一个顾家的李咏,还能看到他更不为人知的一面——25岁之前,读遍了尼采、荣格、弗洛伊德……

工作中的李咏

作为《幸运52》《非常6+1》《咏乐汇》等多档央视综艺节目和春节联欢晚会的主持人,李咏包揽了从60后到90后多个年龄层观众的经典回忆。从进入央视起,李咏打破了观众对于主持人“一脸严肃”的刻板认识,以个性的发型、风趣的言谈和一贯的开朗笑容获得观众的青睐。

他曾坦言自己不喜欢背台词,往往按照预先设定的大方向临场发挥,并打趣称“自己在台上从来没有站直过。”据说不习惯背台词的他,在2007年春晚零点报时前突然改变了原先的主持风格,变成了《非常6+1》的聊天式主持方式,接连引发多位主持人口误,这一幕也被网友称为“春晚黑色三分钟”。

这位主持人在台上幽默开朗,有感于观众的热情,全情投入节目中:“顺着一个旋转楼梯就往下跑,有音乐,有鼓点儿,不由自主就越跑越快,因为大家的掌声越来越热烈,呼声越来越高。楼梯上光线很暗,好几次我脚下一个踩空,连滚带爬就骨碌到观众们面前,也挺好,省时间。”

给观众带来欢乐是李咏的主张。“三岁半的孩子,我跪着跟她讲话。……只要孩子开心,只要孩子的爸爸妈妈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大姨大舅看着开心。”“观众们都很热情。我被他们围在中间,领子被扯开,扣子被扯掉,都是常事。没关系,我回家缝去,大不了下回再换一件。”

顾家的李咏

2013年,李咏的人事档案正式从中央电视台转入中国传媒大学,在传媒大学任教。时隔两年后,其妻子哈文也从央视辞职重返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哈文既是李咏的初恋情人,也是他在央视的同事,俩人育有一女,取名法图麦·李。

除了人生感悟,李咏在书中也记录下不少和家人亲密相处的甜蜜片段。他在书中说,自己和妻子哈文是“19岁,一见钟情”。当时李咏是播音系的话题人物,但他只对一个“恰好坐在我右侧”的女生感兴趣,那就是哈文。

1988年的元旦,李咏买了两张票请哈文看演出,演出结束后在西配楼后面的小花园等待哈文。本已打好腹稿的表白在最后变成即兴发挥,李咏最后一弯腰从地上拔起一朵野花:“你要是同意,就把这花接过去,不同意就别动。说吧,就这么点事儿,简单!”

最后,哈文一伸手,把花拿走了。这段感情延续多年,传为佳话。

李咏在节目中多次表达对于女儿的宠爱,去世的时间“520”正好就是女儿的生日。他在书中也分享了初为人父时的感受——

“我的心像被什么暖融融的东西紧紧地包裹住了,两字:踏实。突然想到一个词,大爱无疆。怎么形容这种爱呢?它连边儿都找不着,比无疆还无疆。……她身上流着我的血,她就是我,我就是她,她笑我就笑,她疼我就疼。”

他还从2001年11月10日午夜起,怀着“说不清楚的心情——惶恐,期待,忏悔,都有点儿”,为自己的孩子记录下《宝宝日记》

“一开始写,就停不下来了,期待是一天一天紧跟着脚儿的。每天,无论我在北京,在外地,睡觉,还是路途中,我都会和小宝宝絮叨几句。文章开头千篇一律:‘亲爱的小宝贝,你好吗?’最初,多是抒发初为人父的焦虑、惶然,为自己这么多年抵制‘它’的到来而忏悔,就怕将来有一天他妈把不住嘴说出来。后来便成了流水账。大到中东战事,巴以纷争,小到和哈文的一次口角,或春节中的家庭大扫除。甚至工作中的不顺心也要讲一讲,譬如对长官有啥意见,有啥看法,今天谁欺负我了,替你老爸记着他!”

孤独中读哲学的李咏

也许大家不知道的是,李咏还是一个“25岁前读遍了尼采、荣格、弗洛伊德”的青年。这还曾让他的导师卢嗣华“惊得非同小可,一个劲儿打量我,眼神有点接近于‘肃然起敬’。”

李咏23岁一个人在西藏时还读过尼采。他自称,是与恋人的分别催生出一个多愁善感的哲学青年。

“这个年龄的人,谁会读尼采呢?只有两种,一种是绝望的人,一种是有信念的人。到现在,我都不敢确认自己属于哪一种。”他在自传中说。

李咏在书中谈起自己的读书心得:“我父亲和岳父都说过,读大学不是学专业,专业学不完,关键是要在大学期间学习一种认识论、方法论,这才是受用终身的。同理,我对《资本论》理解得深入还是粗浅并不重要,关键是我见识过了。”

2017年2月,李咏参与录制美食真人秀《熟悉的味道第二季》。12月2日,他与谢楠、雅琴一同主持“2018爱奇艺尖叫之夜”,被称为老、中、青三代主持,这或是他在公众面前最后的公开活动

此外,李咏曾发表过演讲《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他笑着说:“我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静静地待着,我不会有道歉,也不会有离别,更不会有抱怨,我只会有感谢。……所有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感谢你们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感谢那个主持人李咏给我们留下的美好回忆,再见,李咏。

相关阅读

作者: 李咏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年: 2009-11-1页数: 229定价: 25.00元

【撰文】黄堃媛 徐佩雯 周笛 综合《咏远有李》(原作者李咏)内容及网络信息整理

【编辑】徐佩雯 周笛

【图片】网络资料

【统筹】郭珊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