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有料|大湾区半小时生活圈来了!看超级环线如何改变“世界工厂”?

莞有料
+ 订阅

6个小时,穿越粤港澳大湾区7座城市。  

10月28日,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沿着“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广珠城际铁路”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超级环线”走访,切身感受了一把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为大湾区人们带来的便利。  

不久前的9月23日,广深港高铁全线开通,来往深港的时间大大缩减。

从香港西九龙出发,仅用了38分钟时间就能到达东莞虎门站。“这个速度之前根本不敢想象!”秦志强是“无人机之父”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的弟子,90年代在香港读博时,从学校到罗湖再到深圳机场就要花去大半天时间。  

2016年,李泽湘和秦志强在松山湖联合成立全童科教(东莞)有限公司,建立机器人STEAM研究院。如今,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一体化之下,一天穿梭于香港、深圳、东莞多个城市之间的跨境工作生活,对秦志强来说已经变得习以为常。 

继9月底广深港高铁开通之后,10月24日,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通车。当前,粤港澳正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三地综合优势,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图上,环绕珠江口的湾区东岸与西岸连成一个对角A字型,东莞正日益成为东西两岸半小时经济圈交汇的核心区域,这里正搭建起整个大湾区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连接轴。  

改革开放40年来,东莞依靠高度开放的经济体系承接来自全球的资源,成为令人瞩目的“世界工厂”,近年来更积极吸纳广深港各类创新要素汇聚,由低端代工厂转型升级为“东莞智造”。  

发挥区位与产业双重优势,在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历史机遇时期,东莞进一步提出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中心”的定位,推动协同式全域创新,重塑面向全球化的更高层次开放格局,以高质量发展撑起大湾区的“制造脊梁”。  

融入湾区打造“半小时交通圈”  

“从西九龙到虎门的时间,快过等外卖!”墨水教育科技(东莞)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霍大业,对如今的大湾区速度赞不绝口。每周他都要多次往返莞港,广深港高铁开通后,从香港西九龙的住处出发,到虎门高铁站,再转地铁2号线,最后到达位于东城站附近的公司,一程下来只要1个半小时,比以往直通车过关节省了一半时间。  

“13:55西九龙坐高铁,15:15到康帝酒店开会,15:30到屋企。上午在东莞office忙完,中午可以在中环食lunch,尽显大湾区交通优势。”这是同为香港在莞创业的胡宝源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的工作日程。  

在上世纪80年代香港经济步入快车道之时,从事金融行业的胡宝源赚到了第一桶金。2004年,他敏锐的触角伸向了奥运前夕的北京,又搭上了新一班经济腾飞的快车。这次,胡宝源将目光锁定粤港澳大湾区,2016年,在他认为“最有潜力”的东莞创办了一家文化策划公司。  

胡宝源

广深港高铁全长约140公里,连接广州、东莞、深圳、香港,并可以连通全国44个高铁站点,大大缩短了香港与内地各大城市的时空距离,大湾区内的经济、人文交流得到切实的增强。借助广深港高铁,使东莞到深圳福田的距离缩短为22分钟,到香港的距离缩短为38分钟。  

打造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发达交通网络,将成为东莞新时期参与城市竞合的“秘密武器”。  

穗莞深城际于明年建成后,将实现以广州为中心、1小时内珠三角9市的互相通达。搭乘这班列车,从东莞到广州新塘只要10分钟,到深圳机场也仅需半小时。穗莞深、佛莞惠城际轨道在东莞十字交汇,连接起广深惠三地的中心区。2020年,途经麻涌、望牛墩、洪梅三镇的佛莞城际(广州南站至望洪段)将建成,为东莞前往广州提供了更多线路选择。  

此外,深茂铁路、赣深高铁,莞惠城际、深惠城际、中虎龙城际、莞深快轨,东莞地铁1号线、2号延长线、3号线及对接广深的轨道交通连接线等规划建设工作全面谋划推进……  

不仅是轨道,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路网建设的推进,东莞作为轴线城市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大湾区的东岸与西岸连成一个对角A字型,中间一横就是目前已有的东莞虎门大桥;另一横则是今年5月底合拢的虎门二桥,明年通车后,从东莞往中山、珠海、澳门将提速一倍,从南沙到东莞缩短10公里,从东莞到番禺则将缩短半小时车程;将于2020年开工的莲花山过江通道,则将跨珠江狮子洋水道,串联起东莞水乡与广州番禺。  

港珠澳大桥的通车,一桥飞架,使得珠江东西两岸天堑变通途,东莞产业的发展也有了更广阔的腹地承接。  

与此同时,番莞高速、环莞快速三期、丹平快速二期、从莞高速等重大设施建设,与现有的广深沿江高速、广深高速、增莞深高速、博深高速、虎门大桥-甬莞高速、龙林高速、龙大高速等,共同构筑区域一体化道路网络。借助“五纵四横六连”的高速路网,从东莞1小时内可达广州白云、深圳宝安和香港三大国际机场。  

借助“半小时交通圈”,东莞牵手大湾区内的核心城市打造的超级“朋友圈”,有望爆发出更加惊人的乘数效应。  

促进硬件制造向创新优势转换  

在位于望牛墩东莞中集的“灯塔工厂”里,数千平方米的车间里鲜见人影,机器人在轰隆的声响中有条不紊地切割、上下料、焊接、喷涂……这个全球最先进的半挂车零部件数字工厂,机器人替代了45%的人工,生产效率提高了66%,每天这里制造的半挂车产品源源不断输送到海外。2015年,李贵平率领团队从深圳来到东莞,开始了“灯塔工厂”的规划建设,这一项目的投产,有力支撑了中集集团迅速抢占国际市场。  

交通硬件环境的提升,正在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一个紧密联系、有机协同的经济体。而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产业优势,构成了东莞在大湾区城市群的独特优势。目前,全市集聚了110万家市场主体、超过15万家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7千家。  

“把创意变成模型,在其他地方需要一个星期,但在东莞只需要一天。”在拜奥雅德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松山湖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内,创始人周振滔告诉记者。这家企业致力于为病人量身定制提供治疗建议的机器,以帮助医生减少人为诊断误差。  

2016年,周振滔团队的第一家企业设在香港科技园,但随着公司生产规模扩大,香港生产成本高昂和市场份额较小等问题逐渐显现,而东莞在制造业上的优势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正好弥补这些缺陷。今年9月,拜奥雅德正式入驻松山湖。  

周振滔团队

广东美立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生物基因测序与体外分子诊断技术开发和应用的企业,虽然在东莞成立只有短短3年时间,但每年都实现营收翻番增长,明年还计划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美立康总经理倪加加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作为南方医科大学博士后,在谈到从广州来到东莞创业的原因,他说,“生物医药研发需要很多特殊定制的仪器设备支撑,在东莞可以寻找到更多低成本的仪器设备提供方,这帮助我们大大降低了研发成本。”  

倪加加在实验室测试

2018年初结束的广东省两会上,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沿穗莞深轴线打造高度发达的创新经济带,加快催生一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做大做强创新型产业集群”。广东省还规划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延伸到香港,形成以广深港为湾区的三大核心引擎。  

一大批像拜奥雅德和美立康生物这样的高科技含量、高成长性企业正在东莞落地生根、茁壮成长。在这些企业的带动之下,昔日“世界工厂”的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发展,创新驱动和开放型经济特征日趋明显。  

2018年东莞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东莞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已调整为0.3:48.1:51.6。工业结构中,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比重持续提高,分别达到52.4%和38.9%。新兴服务业也在加快发展,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互联和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增长均超过了40%。  

在东莞,已经逐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产业结构。  

2008年以来东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走势图  

推动各类高端要素加速聚集  

9月6日,在青葱峰峦环抱、树影郁郁葱葱的松山湖,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的国际机器人产业项目奠基开工。  

“三年多以前,一个产学研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在松山湖诞生。三年后的今天,基地从0到1到N,孵化出不少优秀团队。”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世界机器人领域权威李泽湘说,“我们将为有想法的年轻人打造一个更合适、更美好、功能更齐全的园区。”  

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项目奠基

建立广东省首家机器人学院、东莞第一个省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4大核心零部件研发突破德国日本技术封锁、孵化创业实体80余家,总产值超过19亿,投资企业20余家,帮助企业获得3.45亿社会投资……仅仅三年时间,李泽湘在东莞松山湖进行了一次颇见成效的探索,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创业项目在他手上信手拈来,就像变魔法般,让一帮青年学生创业军实现了从校园飞向全球的创新蜕变。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世界机器人领域权威李泽湘

多年前,与大疆创新创始人汪滔师出李泽湘同门的石金博,在香港科技大学做出了与师兄相同的“西进”创业的决定。2011年,她在松山湖创立了李群自动化,两年后研发出全球首台驱控一体的并联机器人。如今,李群自动化拥有全品类的工业机器人,2017年的订单量将近1亿元。  

李泽湘、汪滔、石金博等人的足迹勾勒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新路”:科技、资金、人才等要素由香港循流汇入珠三角,一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速崛起。昔日加工贸易时代粤港“前店后厂”的模式,“裂变”为“广深港研发+广东转化”以及“香港服务+广东智造”等多种方式。  

松山湖与李泽湘的合作成果,正是香港各类高端要素向东莞聚集的一个生动而成功的案例。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不断推进,这一流动进程随之加速。8月,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创新创业基地在松山湖挂牌;9月,松山湖管委会率队前往港澳,敲定了香港科技园多家科技初创企业落户松山湖事宜;9月,滨海湾新区与澳门青年峰会等签署协议共同建设粤港澳台青年创业城……  

与此同时,东莞自身创新实力在不断增强。2017年,东莞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058家,是2009年的16.5倍,总量排全省地级市第一位;2017年,全市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48%,比2012年提升了0.82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强度已高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全省的排名从2012年的第7位跃升至第3位,仅次于深圳和珠海;2017年全年发明专利申请量突破2万件,平均每天有55个发明专利提出申请……  

今年9月,全球第四台、中国首台散裂中子源装置在东莞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由此对全球顶尖人才磁吸效应正在加速放大。今年2月揭牌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围绕散裂中子源、拟新建设南方光源、极端材料环境设施三大科学装置,实验室目前已吸引了中科院、哈工大、北大等首批10支全球顶尖创新研发团队加入。  

散裂中子源

广东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认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加快互联互通的步伐,位处于湾区核心区域的东莞逐渐释放出绝佳的政策红利,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中心”为核心,积极汲取和承接大湾区各种创新要素,确保创新资源在东莞“留得住、用得好”,力争成为剑指国家级科技创新的策源地。  

【采写】郭文君 薛屏 叶永茵

【策划】黄少宏

【统筹】郭文君

编辑 薛屏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