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亮相央视广受欢迎,你爱看的东江醒狮如今这样薪火相传!

莞城文化周末
+ 订阅

热闹的锣鼓声响起,数只大红色的醒狮时而眨眨眼,时而连续跳跃。在醒狮表演中,一只只神采奕奕的狮子被展现得淋漓尽致。10月3日,东莞(常平)小戏小品创作基地与广州市黄埔区文化馆共同打造的小品《狮舞吉祥》,亮相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CCTV—3)播出的《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该作品把舞狮艺术与小品表演相结合,向观众传递出“非遗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观众沉浸在精彩炫酷的表演时,只有醒狮队的队员明白,为了做出连续的动作,他们付出了多少汗水。  

在东莞,醒狮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民间文化活动。莞邑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根植本土的醒狮文化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在各种大型活动中“出彩”的狮子是如何“诞生”的?这一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又该如何传承?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走进石排明德醒狮队、莞城兴塘醒狮队,以及石龙德和兴麒麟狮子店,从这些醒狮人的口,一窥莞邑醒狮的浮沉岁月。  

不同的彩绘展现了狮子的不同性格与内涵。(麦炜源摄)

技艺

四代传承守护指间行当  

石龙太平路60号对于很多东莞人来说是一个有些陌生的地名,顺着太平路前行,60号门前的景致尤其亮眼——小狮头与鼓堆放在门边,数十个大小不一的醒狮头和麒麟头占据了墙面。定睛一看,红与黄的搭配流光溢彩,鲜艳的色调为小屋增添了几许生气,这便是石龙百年老店“德和兴醒狮麒麟店”(以下简称“德和兴”)的所在地。  

石龙百年老店“德和兴醒狮麒麟店”。(麦炜源摄)

“从18岁开始扎狮头,到现在已经近40个年头了。”郭润棠是德和兴的“掌舵人”,他告诉笔者,“德和兴”是曾祖父从广州传回石龙的招牌,沿袭到现在已100多年,传了四代。今日,“德和兴”这个百年老店,已从单一的家庭作坊发展成为制作麒麟、狮头,售卖锣、钹等一整套醒狮道具的综合店。  

说起这一门手艺,郭润棠娓娓道来,“做好一只醒狮头至少要一周时间,必须经过6个步骤。”首先是扎廊,用砂纸将竹篾扎成一个狮头轮廓,这是制作醒狮最关键的一步。其次是贴纸,用浆糊将砂纸贴在狮头轮廓上。然后便进入最消耗时间的阶段——晾干,只能风干不能暴晒。再通过手工描绘,把狮头的眼、鼻等部位画出来。最后还有两道工序,分别是上油漆、贴装饰。  

扎好的框架覆上一层砂纸,一层蚊帐布,又一层砂纸,确保狮头牢固不易烂。(麦炜源摄)

“狮头制作是一项纯手工的技艺,虽然现在能从工厂里买到合适尺寸的竹篾,不需要自己‘破竹’,但制作的原材料都是不可替代,连浆糊我们也是生粉自煮。”在郭润棠布满老茧的手上,总会沾有各色颜料或是粘稠的浆糊,即使是冬天,也要用手去粘浆糊贴砂纸,双手满是沧桑。  

传统技艺的传承,并不是一味保持不变,而是跟着时代的变化,有所创新,这是郭润棠所追求的。他说,过去醒狮头上的花纹都是他一手设计的,“这门技术一直没有书面记载,各种不同的狮头形状和花纹都靠记忆来做”。如今,应采购者的要求,郭润棠还会采用亮片、彩纸和各种装饰品粘在狮头上,狮头既美观好看又耐用。  

狮头图纹彩绘蕴含着美好的寓意。(麦炜源摄)

“近些年,狮头制作市场需求量不大,效益不高,基本是微利经营。况且醒狮也是一种季节性商品,销售旺季一般在农历春节前,平时很少有人大批量采购。”郭润棠感慨地说,工序繁琐、利润微薄,年轻人不愿意进入这一行业,这一传统手工艺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2009年10月,石龙醒狮头制作技艺项目被列入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郭润棠也于2011年1月被列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对于获得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郭润棠很开心,“原本做这个行当只是为了谋生,现在还多了一分责任,将狮头制作技艺传承下去,既是继承了父亲的手艺,也是让传统文化通过产业化的运作,真正走入老百姓的生活”。  

“德和兴”是家庭式的作坊,制作技艺应时代而变化。(麦炜源摄)

舞艺

形神兼备演绎轻灵南狮  

醒狮,是很多人心中极具年味的一项活动。只要鞭炮一响,鼓声一震,威猛的醒狮一动,整个年仿佛都活了起来。据《东莞市志》(1995年9月版)记载:“新春佳节,喜庆日子,民间祭祀等重大活动,人们喜舞狮以示吉庆,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东莞醒狮造型威猛、色彩斑斓,和南狮同宗同源,醒狮的步伐、配乐的打法,基本套路等各有特点,是一种集音乐、舞蹈、武术表演及雕塑、绘画、刺绣等工艺于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  

10月20日晚,乍暖还寒的东莞秋风习习,路人都忍不住裹紧了外套,然而在石排中坑村的王氏宗祠明德堂内,一群在进行舞狮训练的年轻人身着短袖却展现出“热气腾腾”的景象:伴随着响亮而有节奏的鼓乐声,舞狮者李志强顶着狮头道具,身着舞狮的裤子,步法精准,舞狮灵活,“狮子”神态逼真。据了解,石排中坑明德醒狮(狮舞)于2007年成功申报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东莞狮舞项目的代表。  

这样的场景,已在明德堂持续了23年。1995年10月,中坑村成立了明德醒狮队,他们融合南北狮的优点,并吸取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华,让醒狮这种古老的艺术焕发出了新的活力。那时的王荏滔才上初二,自小他便跟着父亲习武,后来也随着父亲加入了明德醒狮队,如今更是明德醒狮队的队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家的娱乐活动单一,别说电视机了,能有收音机的家庭也很少,舞狮作为一种多人参与、趣味性强,又可以强身健体,是一项可以打发空余时间的运动项目。”王荏滔说道,起初舞狮是兴趣所致,能与师兄弟们一起表演就觉得开心。往后的时光里,王荏滔感受到了南狮的变化,更是见证了南狮从传统走向创新、从无规则到有了足够统一并且权威的行业规定。  

东莞醒狮造型威猛、色彩斑斓,深受市民的喜爱。(受访者供图)

王耀强是醒狮团的技术指导,1982年他开始接触舞狮,在他看来,传统舞狮讲究技巧和武术功底,做到马步稳扎稳打,灵活多变,舞动时威风凛凛,气势非凡。“学习舞狮,多以传统‘地狮’开始。‘地狮’动静分明,套路固定娴熟,且狮头造型考究,主要表达出狮子过程中的‘起落惊疑,喜怒哀乐’等神态。”王耀强双手一边摆动一边说道。  

往后,南狮发展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时代,传统醒狮在娱乐大众的基础上,被赋予了体育竞技和文化传承的意味,并在传统套路上有了创新。  

明德醒狮队的特色节目有“醒狮飞高桩”“蝎子守灵芝”“群狮起舞”“醒狮飞跃龙门青”等,每个表演都有一系列完整的动作组合,情节或取材于民间传说,或源于神话故事。瘦小的李志强和壮实的王炽恒一个是狮头一个狮尾,两人是合作舞狮的搭档。按照行业内的话来说,王炽恒的马步稳,下盘扎实,力气也大。狮头要做形态,需要力气,也十分辛苦。李志强尽管看上去比较瘦小,手上劲可不小。  

明德醒狮队的特色节目“醒狮飞高桩”。(受访者供图)

“醒狮飞高桩”这一高难度动作难倒了不少队员。但在无数次摔倒爬起后,李志强和王炽恒做到了。默契是狮头和狮尾必须具备的条件,王炽恒说:“我们一起练了很久,对方的想法一说就懂。比如一个动作,要飞跃到哪里,在桩上哪里是落点,稍微一提便知道如何反应。”  

与王荏滔当年一样,年轻的李志强学习舞狮也是因为兴趣,但谈及坚持下来的原因时,原本嬉笑的他却严肃起来,“一个看似简单的舞狮表演,其实有很多门路,我们对传统文化要怀有敬畏之心”。每晚睡觉前,李志强都要观看学习舞狮的视频,而且他还时常观察猫、狗的动作,以此来模仿表现“狮子”的形态。而大家将训练地点选在了明德堂,也是因为这里有厚重的舞狮文化沉淀,年轻人在此训练,也是出于尊重传统。  

授艺  

大小狮子“舞”进莞邑校园  

在小品《狮舞吉祥》开篇,一群小演员伴随着欢快的音乐,为观众们献上了一段铿锵有力的醒狮表演,为小品“非遗进校园”的故事线索埋下了伏笔。大赛点评专家、知名表演艺术家方芳认为“这个小品很温馨”,并感叹其能把非遗文化融入其中,最让她感到惊喜。  “醒狮进校园”活动会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安排学习不同的内容。(陈灿荣 摄)

醒狮艺术与小品的结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该作品的创编、常平小戏小品创作基地负责人秦川认为,将小品主题落到“非遗传承”上,既展现了非遗的魅力,也让学习非遗的孩子有了展示的舞台,从另一个角度鼓励大家走进非遗。  

小品用艺术的手法呈现非遗的魅力,而在东莞,醒狮艺术的传承则是落到实处的行动。  

陈汝森所带领的兴塘醒狮队入选了东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支醒狮队最大的特色是,不仅有“成年狮”,还有一群校园里的“幼年狮”。  

2012年,兴塘醒狮队在寒暑假定期举办公益培训班,免费招生授课。2015年开始将醒狮文化带入莞城英文实验学校,开展“醒狮进校园”活动,免费培训该校学生,并深入到东莞中小学校进行醒狮文化推广活动。  

兴塘醒狮队将醒狮文化带入学校,开展“醒狮进校园”活动。(陈灿荣 摄)

据陈汝森回忆,醒狮文化兴盛之时,莞城每逢佳节或企业庆典之日,必邀醒狮助庆。《东莞市莞城志》记载,“醒狮是较早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1950年后各大行业和工厂都有醒狮队,其中铁木厂醒狮队活动时间最长”。  

过去,陈汝森初学舞狮时要求要有武术功底,连马步都要练三个月。如今,走入校园的舞狮有了明显的变化,“根据孩子的特点,我们专门制定了培养计划,在学习醒狮文化的过程中,穿插醒狮的历史、礼仪等小知识,并通过小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喜欢上这项传统文化”。  

上课之余,陈汝森还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备课,他会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安排学习不同的内容,他说道:“例如有些人乐感比较好,那就会让他主要学打鼓;柔韧度比较好的,就会让他模仿动物的动作;身材比较壮实的,就可以学些刚猛的动作。”  

如今,只要一到学校,陈汝森就会看到孩子们奔跑过来,冲着他喊师傅,此刻的他感到无比的欣慰,“我们自己练了那么久,现在可以将醒狮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了。”

【撰文】麦炜源

编辑 毛敏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