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纸质手写到电子客票,一张机票变迁见证改革开放40年变化

南方+ 记者


1990年中国民航广州管理局开具的香港-福州的儿童票。南航供图

如今,打开手机就能网上订票,到机场还能自助打印登机牌、自助托运行李。但是在几十年前,机票长什么样呢?

10月25日,记者从南航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看到了改革开放40年来,各个阶段的机票变迁。从纸质手写到电子客票,一张机票形态的变迁,不仅反映了航空业对旅客的服务愈加便捷,也折射出改革开放40年伟大变化。

记者在现场看到了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是当年的一张手写机票,乘客的姓名、始发地、目的地、票价、航班号等信息,都由工作人员手工填写。

南航营销委电子商务部营销电子化处副经理安彤介绍,上世纪90年代以前,购买机票的程序较为繁琐,只有职务到达一定级别的人,才可以凭借单位的介绍信,来现场预订机票,而那时的机票,全靠人工手写。

1995年南航开具的广州-香港的机票。南航供图

2000年3月28日,南航在国内率先推出了电子客票。人们购票后,只需要拿着身份证,就可以去机场值机柜台直接兑换登机牌,非常方便,极大简化了乘机流程。到2011年底,中国最先成为全球航空电子客票普及率100%的国家。

十几年过去了,南航官网从2000年刚上线时一个月一两张电子客票的销售量,到如今一天的交易金额就能破亿元。而这超亿元的交易,绝大部分已经是通过电子支付完成。“人们买机票从最开始的现金付款,发展到网上银行支付,再到今天通过手机支付。”安彤说。

随着业务量的增加,互联网快速渗透到乘机的每个环节,机票的外在形式更加与时俱进。

2002年南航开具的成都-海口往返机票。南航供图

2017年9月20日,南航开始在广州白云机场的国内出发航班上全面推广手机二维码便捷登机服务。旅客可提前用手机在南航官方渠道下载二维码电子登机牌,到白云机场后直接到安检通道凭有效身份证件及二维码电子登机牌通过安检和登机。如今这项服务已经覆盖到了国内外40多个机场。

从纸质手写机票,到2000年推出中国民航第一张电子客票,再到2009年在广州推出国内首张电子登机牌,2016年开具中国民航第一张电子发票,到2017年推出全国首张航空旅客运输电子发票……一张机票形态的变迁,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航空业服务水平的提升,更是改革开放40年来,高科技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所带给人们真真切切的便利和幸福。

【记者】李凤祥

【通讯员】南宣

【校对】曹柏英

编辑 海燕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