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有料|除了永庆坊,广州还有这些地区做了“微整形”,一夜变网红!

粤有料
+ 订阅

随着永庆坊上热搜,一个名词也再度进入大众视野——“城市微改造”。作为广州“城市微改造”的第一个样本,永庆坊项目成功活化了历史文化街区。那么,“城市微改造”来龙去脉究竟如何?在解开这谜题之前,先来欣赏岭南花城的复古美!

广州恩宁路,施工人员开始揭下覆盖在吉祥坊一号民居外墙上的幕布,这一幕场景颇具象征意味,恩宁路北面粤剧艺术博物馆以东的这片片区,经过近10年的蛰伏后,又将重启改造。

城市留住记忆,恩宁路演绎前世今生

恩宁路航拍。

这头是恩洲村,那头是宁溪村,穿过这两条村的路,取名“恩宁”。这是史料记载的恩宁路地名的由来,而这条路也如它的名字一样,给人以安宁之感。

说起老广州,大家总会想到恩宁路,这是“广州最美老街”,演绎着广州的前世和今生,承载了老广的光荣与梦想。

骑楼遮风雨,守护往来人。

目前,广州市区内骑楼街仅存36条。恩宁路、龙津西路和上下九路、第十甫路相连,成为广州最长最完整的骑楼街。和其他路段现存的少量骑楼相比,恩宁路的骑楼街最有广州传统特色。

粤剧声悠扬,名伶来寻根。

在粤剧艺人的心目中,恩宁路上的八和会馆是粤剧“祖屋”,是百年来粤剧艺人的根。由于八和会馆的分馆遍布世界各地,每年从世界各地前来寻根的粤剧艺人或爱好者不计其数。

 恩宁路被人们称为“粤剧街”。粤剧艺术博物馆也选址于此,在2016年建成开放。

 故居隐于巷,大屋盛又衰。

诞生于1931年的恩宁路总长只有1115米,却有三处名人故居:詹天佑故居、李小龙祖居和李文田书斋泰华楼。这三幢西关大屋隐于恩宁路的街巷中,并不张扬,却留下了永久的文化烙印。

西关大屋的兴盛到破落,在这里如时光胶片般一幕幕演绎。

◎摸着石头过河的城市“扮靓靓”

2015年12月,广州出台《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将城市更新这一概念引入广州,“微改造”这一提法也是首次在这个办法中提出。

当时,尽管城市更新在国外已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在香港、深圳、上海等地也逐步发展起来,但对于广州来说这还是一个新的尝试。次年7月,广州市人大代表城建环资专业小组视察了城市更新工作时,人大代表们纷纷追问城市更新局还存在什么困难现任广州市城市更新局局长杨承志回答:“关于资金和项目,很多东西都在摸索阶段。刚才我是汇报,但是最后怎样我心里也是没有底的,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

在2016年底,广州国际创新奖分论坛“历史文化名城的更新与改造”国际论坛上,现任广州市城市更新局副局长的张丽回答了“作为国内第一个单独创立城市更新局的城市,为什么广州要成立这个局?”的问题,她说就是为了适应从城市扩展到城市更新转变,盘活低效土地,这些是更新局的任务和使命。她还介绍说,广州已经出台了广州市城市更新总体规划(2015-2020),2016年推动了58个更新改造项目,共24.5平方公里,计划到2020年实施完成城市更新42-50平方公里。

在同一场论坛上,广州市荔湾区城市更新局局长吴智华则在他的演讲里旗帜鲜明提出一个观点:“保护不是原封不动,应该有创新,保护不是让居民活在博物馆里”,在当时的论坛上。他介绍,全市历史文化街区六成在荔湾区,荔湾区一直在对这些资源进行保护和更新,并奉行“保护性的开发、而非开发性的保护”原则,采取了以民为先的旧城微改造等措施。

吴智华还提到,荔湾探索了几种城市更新改造模式,一是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的老旧社区微改造,先自治后改造的模式,搭建小区公共议事平台,居民的认同感和获得感较好。另外就是以文化引领商旅发展,用文化推进荔湾区全面发展的模式。

永庆坊项目,正是这一理念落实的成果。

⊙这些旧村旧小区“微整形”后颜值“靓爆镜”  

【镜头一】  

仰忠社区:老城中心既“焕肤”又“调味”  

虽身处老城区的中心地带,仰忠社区却是一派干净整洁:新铺的路面在下雨天没有一点积水,道路两侧种满了植物,老旧的建筑被重新粉刷、更换了雨棚并翻新了防盗网,空中乱拉乱挂的电线不见影踪……  

其实,在改造前,社区电话线、供电线、宽带线凌乱横穿,且多数裸露在外,严重影响着整个社区的安全性和美观性;电水表设施破烂不堪,且未实现“一户一水表”;排污系统残旧,常出现排污堵塞、漏水、化粪池满溢等问题;供水系统陈旧,常出现因水管生锈出水量小、水质脏、水管漏水、水压低供应不足、水阀生锈等问题。  

经过一年多的微改造,社区环境和卫生焕然一新,大家的心情也随着环境的改善而变好,居住幸福感大大提升。  

▲仰忠社区积极探索老区人居环境整治模式,悄变“花花世界”。

【镜头二】

有广州城市文化新地标之称的“289艺术PARK”,以文创+科技、互联网融合消费、体验、展演、办公、孵化、投资,已成为创新的人文艺术生态园区,成为年轻人的艺术生活一站式消费体验目的地。

曾经,这里是南方报业的生活楼、生产楼、印报楼、印务楼。

2014年,南方报业新印务基地启用,289大院里的印报楼闲置下来了。经过周密的调研谋划,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决定把这里改造成一个艺术园区。

于是,历经两年,她安静羽化。2016年,她在广州大道旁蝶变成这样一座艺术公园,成为深受文青喜爱的“网红打卡地”。

▲改造前的印报楼

▲从这个滑槽下来的报纸,要送到东莞、惠州等地。

▲改造后289艺术园区内的特色餐厅

【镜头三】  

花山小镇:建筑活化更新,置入新功能  

虽然洛场村周边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在微改造前,这里却是“藏在深闺无人识”。据了解,微改造范围内碉楼基本为空置,部分破损严重,急需加固修缮;传统民居多为空置或附属用房,用地及建筑资源闲置情况较多;自建房建筑风格凌乱,风貌不统一。  

▲花山小镇改造前

经过策划,花山小镇微改造项目提出将洛场村改造成为连接华侨历史文化、岭南碉楼、乡土旅游的创意产业园区,通过将碉楼、青砖房改造为创意产业的工作室,引进设计、摄影、VR概念体验、创意花饰等各类型创意产业,还有概念餐厅、酒廊、咖啡等创意相关产业。  

▲花山小镇改造后

如今,徜徉于小镇,碉楼以及传统民居的外观整饰坚持“修旧如旧”,旧村落的文化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

【镜头四】  

永泰村:增加村集体物业33万平方米  

永泰村微改造项目是李克强总理来广州视察的唯一城市更新项目,由茶山庄旧厂房地块升级改造及旧村安全隐患整治和综合整治三部分组成。  

永泰村改造按“1+1+1”模式启动,通过茶山庄旧厂房升级改造,筹集资金1.04亿元完成“城中村”安全隐患整治和村容村貌整治。  

按照规划,茶山庄旧厂房地块将建设成为30万平方米的互联网+商业综合体——“安华汇”,以建材、家居、灯饰等家装高端产品为核心,打造展贸平台和安华汇网上交易平台,通过线上线下体验、线上交易,打造“华南首席家居生活双核/Mall体验之都”。目前,茶山庄旧厂房地块升级改造项目安华汇主体工程已完工。  

▲永泰村发力旧村村容村貌整治,实现村民富起来、环境美起来  

【镜头五】  

黄埔古村:守住历史根脉,打造文化品牌  

黄埔古村是一个独具岭南海洋文化特色的古老村落。  

保护整治前的黄埔古村村内道路破损,村民建筑残旧,历史文化古建筑破败、乱搭乱建问题突出,居民生活环境“脏、乱、差”、池塘水体污染严重,公共服务设施缺乏、治安环境较复杂,村内交通混乱。  

自2010年始,黄埔古村采用“政府主导综合整治”的改造模式,对于需要进行拆迁安置的村民自建物业制定合理补偿标准,由区统一安置。创新“抽疏保旧、完善配套、适度开发、商业运作”的新模式,初步建成黄埔古港古村历史文化景区,实现了文物保护开发、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促进村社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平衡发展。  

▲黄埔古村举行最具传统特色的“北帝诞”(资料图)  

实施微改造后,广州大街小巷获得了蝶变新生。房子焕然一新、老化的公共设施更新了,社区环境变靓了,赢得街坊们纷纷点赞。  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现代产业,提升城市品质,旧厂房插上了科技和金融的翅膀,旧城、旧村重新绽放耀眼的光彩! 

【策划】只偶 点小羊 L三次方

【撰文】许晓冰 唐嘉欣 傅鹏 昌道励 芳洲杜若

【摄影】李细华 肖雄

【校对】吴荆子

编辑 唐嘉欣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