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阿司匹林能预防心血管疾病?你可能已经误解了40年

广东健康头条
+ 订阅

阿司匹林曾经是不少患者和医生心中的“神药”,发热可以用它,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也可以用它。

但近期,科学家们说许多人对阿司匹林存在近40年的误解!

对于健康人群,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于收益,其中风险包括肠道和颅内出血、溃疡、肾功能衰竭、失明等。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病

服用阿司匹林风险远大于收益

近年来,多国研究报告表明,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做法是一个长期的错误。

今年8月25日举行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的临床研究报告都显示,对于尚未出现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阿司匹林的预防作用并不足以抵消其带来的副作用。

牛津大学的实验针对的是糖尿病患者,这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群体。最终实验显示,在超过 7 年的实验时间里,阿司匹林仅将严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了12%,但是却将发生大出血概率提高了 29%。

另一项哈佛大学主持的实验覆盖了 12546 名志愿者,在长达12年的随访中,服用阿司匹林只让心肌梗死、中风、心血管原因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下降了 4%。

美国 FDA 综合了大量的研究数据后,也不推荐阿司匹林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与服用阿司匹林的收益相比,它最致命的危险是引发胃肠道出血和脑出血。

主要副作用1:增加人体出血风险

阿司匹林会干扰血小板(促进血液凝结的血细胞),从而增加胃肠出血和脑出血的风险,尤其是对于老年人。研究发现,如果老年人长期将阿司匹林作为预防手段,一旦其遭遇可能导致脑出血的意外,其死亡率也会更高。

主要副作用2:破坏胃肠道内壁

经常服用阿司匹林会破坏肠胃道内壁,增加出现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克罗恩病、憩室病、炎症性肠病 (IBD) 和肠穿孔的风险。即使在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的患者中,也有10% 的患者患上了胃溃疡。

但是别怕,如果出血,做两件事:一是胃镜检查,二是去看医生,请医生评估有无继续服用阿司匹林的必要。

发热别乱吃阿司匹林!

2016年,原国家食药监总局曾发布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谨慎使用含阿司匹林的中成药。

作为传统的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在中国被添加到许多治疗感冒的中成药里,常见的有菊蓝抗流感片、金羚感冒片、速克感冒片等。

专家指出,长期服用含阿司匹林的中成药有可能会导致凝血问题。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副主任、主任药师梅清华告诉帮帮,除了阿司匹林外,其他解热镇痛类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其实也不适合长期服用。

这是因为,此类药物有可能导致消化道溃疡、出血,对于孕妇来说有可能导致胎儿畸形。她提醒大家,服用药物要遵医嘱,不要乱服用。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呼吸科主任、主任医师马为也提醒,部分患者服用解热镇痛剂阿司匹林,可能会招致瑞氏综合征的发生,要避免大剂量阿司匹林的应用。

特别是对于水痘引起的发热,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也曾提醒,水痘患儿使用阿司匹林药物已被证实与瑞氏综合征有关。切勿使用阿司匹林或者含阿司匹林的药物来缓解由水痘引起的发热。

瑞氏综合征也称为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属于继发性线粒体脑病,是因多脏器脂肪浸润所引起的以脑水肿和肝功能障碍为表现的一组症候群。

研究表明,瑞氏综合征可能会导致脂肪肝、肝功能下降、肾衰竭、血液凝固等疾病,除此之外还有可能导致患者永久性的脑损伤,甚至造成患者死亡等。

该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但大量临床报道发现,患儿病毒感染时服用水杨酸盐(阿司匹林),发生该病的可能性大。

这 8 类人要当心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王勉曾在丁香医生撰文提醒,若有以下几种情况,服用阿司匹林更要慎重,并咨询医生意见。

1. 有药物过敏史:对阿司匹林或其他水杨酸盐过敏,亦或是对阿司匹林中其他成分过敏的人。

2. 哮喘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出现剧烈哮喘。

3. 消化系统溃疡:如果有胃出血、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服用阿司匹林会增加出血风险。

4. 血小板低:要明确血小板降低的原因并对应处理,谨慎用药。

5. 需要拔牙或手术:通常需要在术前一周停用阿司匹林,以免增加出血风险。

6. 严重的肾、肝、心功能衰竭。

7. 与甲氨蝶呤合用。

8. 妊娠最后 3 个月的孕妇。

但这并不意味着,阿司匹林就不能吃了。

如果已经发生过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则应该在医生指导下,遵照医嘱服用。

阿司匹林怎么吃合适?

阿司匹林的标准剂量是每天 81~162 mg,一般每天 100 mg 足够。

市面上有两种阿司匹林,一种是普通的阿司匹林,另一种是肠溶型阿司匹林。普通的阿司匹林在胃液中溶解更多,可能引起更强的不适反应。

但是,不同品牌的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副作用也有差异。较好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在胃液中溶解度更小,引起胃肠的不适更轻微。有明显胃肠道反应的人,建议咨询医生具体服药方案。

帮帮最后再次提醒大家,阿司匹林不是保健品,不能全民普及,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简而言之,没病的人别乱吃!

值班帮帮:朱晓枫

部分内容综合来自丁香医生、搜狐网、成都商报四川名医等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