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永远是企业最难以跨越的一道“坎”,
中国古话有“富不过三代”之说,
有人认为“马云式退休”和“阿里式传承”不可复制 。
重构的世界种业格局要求必须全球化,
加之中国种企进入新一轮与国外企业共舞时代,
种企该如何应对全球化浪潮,实现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永续传承?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
对内的传承,对外的拓展,是中国种子企业可持续、长期发展的永恒命题。10月19日,由广东种博会组委会主办的第五期种企总裁沙龙在河北廊坊举行,种业精英围绕“传承与全球化”这个主题交流分享,探讨企业发展之道。
传 承
任何企业,无论是家族企业,还是股份企业,都会遇到传承的问题。阿里巴巴的顺利接班让很多老总羡慕,也再次体现马云的高超智慧。
荷兰家族种企能有上百年的传承发展,做对了什么?
“企业的传承不只是传承创始人的血脉,更是将企业传承下去,做成一个百年企业。”作为瑞克斯旺十五年的老员工,瑞克斯旺(中国)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市场运营总监张明国认为,公司之所以能日益生机勃勃、具有竞争力,靠的是文化的传承。张明国指出,只有员工认可企业文化,才能发自内心地喜欢及干好一份工作。
张明国表示,瑞克斯旺对待创始人的子女,也是根据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来判定,瑞克斯旺把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管理权交给引领企业向前发展的人。
如何实现种企顺利交接?需要交接什么?
浙江神良种业有限公司已经经历了四代传承,总经理邵泰良是公司的第四代接班人,对于“传承不只是血缘的传承,更是企业的传承”他同样认同。如何实现种企顺利交接?他认为,传承需要提前十年、二十年布局。
邵泰良回忆,接手公司的时候,父亲曾教导:“一技在手,吃穿不愁。”所以他从小就教导子女,种子是产业,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营销、国际贸易等。由于提前对子女学业的布局,如今三个子女留在公司学习经验。对于深耕多年打开的松花菜市场,邵泰良认为品种资源的传承也很重要,品种资源将随着企业发展传承下去。
谈及如何分配家业,邵泰良笑称:“可能给儿子多分一点。“对于企业发展,他的理解是:“五年发展靠机遇,十年发展靠企业家,十五年发展靠品牌,二十年发展靠文化,百年发展靠梦想和创新。“
接班后上一任掌舵人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江西华农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操亮介绍,公司于1992年成立,一直做豇豆的研发销售,在很多科研机构不愿做的小产业上坚持20年打下了基础,因此将坚持、务实的精神传承给下一代非常重要。
吴操亮认为,接班后上一任掌舵人应该主动退出,给接班人成长的机会。由于子女从小接触种子,幼小的心灵对种子都有感情,海外留学归来后,女儿在公司做人事,儿子在公司做营销。在工作上,吴操亮对待子女采用“大事靠商量,其他的主动退出”的方法,给孩子更多机会磨练、成长。
“他做事踏实,为人诚恳。”谈及正在接班的儿子,吴操亮表示非常有信心,相信儿子历经磨练后能担起传承的重担。
怎样协调和父辈的矛盾?
作为广西横县子龙种业有限公司总裁,冯喜良是“种二代”的代表。由于60后与90后观念和思想的摩擦在所难免,作为种业的晚辈,他刚开始做种子也与父亲有很多矛盾,如不接受家人对学业的安排、不按部就班,选择从搬运工干起。
冯喜良开玩笑说道,以前不喜欢种子,曾伤心为什么家里是做种子的,而不是珠宝金融房地产。在公司工作一年多后,冯喜良有了独立做事的想法,也看到了公司发展的问题:地域限制了发展,于是在父亲的帮助下到深圳开了自己的公司,通过深圳的公司逐步实现海外发展。
冯喜良表示,经过两年多,自己不断成长,父亲也在改变思维和看待新事物的眼光。由于共同有着想把事情做好的想法,现在他和父亲几乎没有矛盾。
“种业与其他任何一个行业不同,出一个品种要五年、十年,要耐得住寂寞,要下得了田,上得了谈判桌。年轻一代传承的不只是家产、资源,还有精神。”作为“传承”话题的主持人,南方农村报农财宝典种子新闻部主任李晓芬说。
瑞克斯旺(中国)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市场运营总监张明国
浙江神良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邵泰良
江西华农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操亮
广西横县子龙种业有限公司总裁冯喜良
南方农村报农财宝典种子新闻部主任李晓芬
全 球 化
重构的世界种业格局要求必须全球化,而且中国种企进入新一轮与国外企业共舞时代。全球化其实就是意味着国际化,在国际化进程中如何抓住机遇,促进发展?
作为“全球化”话题的主持人,中国种子贸易协会秘书长田伟红表示,全球化其实就是意味着国际化,也是中国种子企业现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怎么看待全球化的趋势和未来?
据西安金鹏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晓东介绍,先正达、圣尼斯等世界种业巨头,在90年代就进入中国,目前在我国各蔬菜领域几乎都有一定的影响力。21世纪初,我国民营企业虽不断发展壮大,但整体上我国种业的基础、经验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所以我们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谨慎,不宜图快,该怎么走?先走哪一步?都需做好规划。
“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李晓东认为,全球化首先需要具备全球视野,目前国内缺乏具有全球视野的企业和人才,可喜的是,现在国内种企的一些老总把子女送到国外,以及新生一代在外企工作,这都为全球视野的具备打下基础;第二要有理念和精神,要具备契约精神与法制理念,做事要认真投入,注重科研与细节;第三要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保护是当前我国种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品种流失对创新企业的损失是巨大的,我们需要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促进创新企业的发展。同时,要有合作和包容的精神,只有合作包容、“抱团取暖”才能更好应对全球并购浪潮。
作为外资企业,怎么看待全球化?在这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7月25日,利马格兰旗下两大蔬菜种子机构,威马-米可多与科劳斯合并,目前利马格兰在全球种子企业中排名第四,蔬菜企业中位列第二。作为大连米可多国际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旻奎表示,中国种业对外开放的程度加大,对蔬菜种业是利好消息,外资企业也将有更多机遇。
李旻奎认为,外资企业与中国种企不同的地方在于,外资种企倾向于设计更长远的发展目标,而中国企业更多为短期发展进行规划。威马米可多有257年的发展历史,公司在进入某一市场前,会进行5~7年的市场调研,同时在进入市场前要有清晰的战略愿景,市场及产品定位,对合作伙伴的选择也会非常慎重,如果公司一旦决定进入市场,就会持续深耕下去。
谈及种子贸易面临的问题,李旻奎表示在进出口检疫程序条例上不够清晰。“种子贸易协会已与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进行沟通,针对进出口检疫审批时间长、流程复杂等问题,以后将会简化程序,促进种子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田伟红说。
面对当前国际化,江淮园艺在进出口贸易以及产品布局等方面有什么规划?
安徽江淮园艺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方宏建表示,公司从2004年就做进出口贸易,刚开始主要针对东南亚国家,但这个过程走的很“痛苦”,当时从产品竞争上,这些周边国家种子同质化很严重,且价格低端。
2010年,决定采取另外的方式做国际贸易。2013年,江淮园艺成为国内第一家做“蔬菜国际培训班”的企业,至今已有5年。今年在拉丁美洲哥斯达黎加又独立开展培训班,通过在国外筹备培训班的过程中,公司国际贸易开发的设想与布局逐渐清晰。
面对国际冲击,国内种子企业怎么“走出去”?
方宏建认为,要把我们国内种子企业的优势集中起来,抱团走出去,这样才能规避很多贸易、技术壁垒和风险,少走弯路,且目前国内科技型种子企业有很多家,在单一作物领域具有很好的基础。在全球化的贸易过程中,通过资源整合,发挥长处,抱团发展,中国种子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能占有一席之地。
在种业新一轮放开的形势下,中小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作为中小型企业老板,北京鼎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蒋涛认为,在全面放开外资进入种业的背景下,对蔬菜种企的冲击大于机遇。第一,外资可以作为企业主导或大股东,必然会在产品研发上加大资金投入,产品将更具优势;第二,外企将国外成熟的管理模式、市场品种推广经验等引进来,对市场的把控将更加主动和全面;第三,与国际接轨后,国内对于蔬菜种业的各方面标准将进一步提高,对于小型企业难免会有照顾不到的地方。
“当然,国际化进程的加速,给中小型企业也会带来一些机遇。”蒋涛说,如人才资源及优良品种资源将会加大涌入。同时,与国外种企合作的机会也会增多,在这种竞争合作的过程中,相互融合,一些国内种企肯定会加速健康发展。
中小型种企如何在全球化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蒋涛认为,多挖坑不如深挖井,可专注于某一产品,还可适当的抱抱“大腿”,寻求与大企业合作的机会,来共同发展。同时,找好定位,在全产业链条上,在每一个环节寻找适宜自己生存发展的机遇和空间。
“家业可以看作是一把种子,它带着企业主的智慧,经历,时间,集合成为企业家个人生命的密码,由谁去传承传播,是他们的重大选择。”对于“传承与全球化”,南方农村报副主编麦倩明认为,做企业其实是做社会责任,关注传承,也是关注社会责任的表现。走出去是任何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必由之路,尽管贸易战烽烟又起,但国际贸易不断开放的趋势是不可逆的,中国种业必然是国际种业商业巨大植株的一个分枝,凭着自身强大的基因正努力地壮大着自己的那一脉。
承办第十七届广东种业博览会的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科长黄真珍讲道,总裁沙龙是一场心灵的碰撞会,是行业精英们社交、互助、分享和情感释放的平台。今年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种业历经近20年市场化快速发展后,正在由种业大国向强国迈进!要成为强国,企业就要强,就要对标美国、荷兰、日本等实力强的国家,而众多民营企业在历经近20年市场化快速发展后,走到了“传承”的十字路口。加上政策放宽外资进入种业领域,中国种企进入新一轮与国外企业共舞时代。
中国种子贸易协会秘书长田伟红
西安金鹏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晓东
大连米可多国际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旻奎
安徽江淮园艺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方宏建
北京鼎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蒋涛
南方农村报副主编麦倩明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科长黄真珍
总裁沙龙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