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人文遗迹,忆岁月荣光,来南海丹灶古村老巷一游探寻旧梦

南海丹灶
+ 订阅

乡土、乡情、乡愁,是人们心底最质朴的记忆和情感,面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在多少人的梦里,故园情愫挥之不去乡,愁萦绕心间。

今天,小编带你探访丹灶的古村旧祠、大街小巷,共同追忆这里的人文遗迹、岁月荣光。

向南村:六间百年私塾藏身于此

穿过丹灶镇南沙社区向南村牌坊,原以为和大多数村一样,看见的是民宅或是池塘,但眼前出现的,竟是一排已有百年历史的岭南特色青砖瓦房,有意思的是,这排古老房屋还曾经是孕育当地人才的私塾。

据说,清末年间,村中有一富人在外做生意,机缘巧合结识了当时的抚粤使者许振袆,并邀请其为“处静李公祠”题字。距今,它已历150多年风雨的洗礼,见证了向南村的成长与兴盛。

除了处静李公祠,村里保留完整的还有7座清代祖祠,分别是东明祖祠、洁元书厅、光庭别墅、南似书室、西岳书舍、天镜家塾和佐廷家塾。据说,由于祖辈是当教师的,重视文化教育,到向南村开村后,他希望子孙后代多读圣贤书,接受礼教的熏陶,因此,后人一直秉承“知书达理”的祖训,在村中广泛建立了书塾。

这些古建筑以13条古巷相连,古巷的门头皆用青砖砌成,牌匾嵌在青砖上,分别刻有约礼、由義、居仁、积厚、东壁、履中、祥安、让安、俭安、良安、義安、恭安和礼安等,排列整齐严谨,这在大多数古村落中较为罕见。

沧海桑田,如今这些私塾里的朗朗书声已经不再,但是村民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它们,每年请人来维护,只为这份“崇学精神”能够激励后代奋发进取。

仙岗村:古泉汩汩,镬耳完好

说起丹灶古村,不得不提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仙岗村。走进仙岗古村,这里的安谧让人会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村道两旁的明清建筑并排而立又错落有致,青砖、雕塑、镬耳留存下原汁原味的岭南韵味,老人在枝繁叶茂的大榕树下纳凉,小孩在树下嬉戏,浓浓的古村风光让人恍若置身世外桃源。

“仙岗村”起名于东晋葛洪在此结灶炼丹的传说,该村以已有700多年历史的陈氏大宗祠为中心,以低井坊、水巷坊为核心,长庚里、圣堂大街等晚清民国民居建筑群基本保留了珠三角广府传统建筑特点。倘若午后来此,看着屋檐角下透过的一缕阳光,穿越之感就会油然而生。

在深幽别致的仙岗村中,不得不提的还有拥有“仙井”之称的“蟹眼双泉”。“蟹眼双泉”自古以来便分为雄雌两泉,雄泉井口呈方形,而雌泉井口呈圆形,取义为道教中的“天圆地方”。其井水甘甜,四季长流,历史上与其并称“仙岗八景”的景观,现大多不复存在,唯有自宋代就存在的“蟹眼仙泉”历经岁月沧桑,依旧潺流不息,不负“蟹泉不息”之名。

△蟹泉(刘世辉/摄)

仙岗村人杰地灵,古往今来出现了不少政商名流。其中,最为出名的是陈广文和陈仙洲。陈广文是清朝年间的一代富商,乐施好善的他先后出资在仙岗村修路搭桥,建立祀祠,因而备受村民爱戴。在他100岁寿辰的时候,光绪皇帝下旨赠送白银180万两,建造11间大屋,同时还赐“百年人瑞”的石牌坊。因此陈广文也被称为“百岁公”,终年103岁。

而爱国儒商陈仙洲,于1926年和1938年先后拒绝了当时军阀吴佩孚和侵华日军所赐的高官厚爵,坚定抗日,并变卖古玩字画用于购买飞机,保卫武汉。其爱国之举在武汉引起轰动,也在仙岗村后人中世代相传。

西城村:曾被誉为“小广州”的村庄

西城村,一个曾被誉为“小广州”的村庄,如今繁华褪尽徒留沉寂。这里曾是南海最兴旺的乡村圩市,也是黄花岗烈士的故乡,过去无数慷慨激昂的故事,让这座小村庄平添一份传奇气息。

说起西城村昔日的繁华,就要从西城圩大街讲起。这条长800米的大街,在清代不仅云集了近百家商铺,附近还遍布着众多市场,是当时南海最为繁华的乡村圩市之一。

村里的老人说,除了集市贸易外,西城圩市上还有很多茶馆、金铺等,大街上杂耍卖艺、说戏唱曲应有尽有;水运更是繁忙,每天都有客运和货运来往于广州及周边的城乡。那时的西城圩市被誉为“小广州”“小沙面”,非常繁华昌盛,就连三水也有差不多一半人来这里买东西。渐渐地,人们干脆将“西城圩市”改为“西城市”,西城市之名由此而来。

随着人口不断向外搬迁,圩市往外发展。如今,走在西城圩大街上,再难寻味到当年的那份繁华。下午时分,大街上来往的人并不多,但依然还能见到一些充满岁月痕迹的老行当,走进理发店、木工店、挥春店内仿佛能看到当年这里门庭若市的场景。

西城圩大街,已没了昔日的热闹,街上店铺的生意也不再红火,但街上一间间有历史味道老店仍坚守着热闹过后的宁静。

尽管历尽沧桑,它们却仍然保存着最初的“味道”。

趁着周末,不妨离开城市的钢铁森林,到古村老巷一游,追忆故事寻旧梦吧~

编辑 潘智玲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