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个电饭煲闪烁着指示灯,盖子上冒出热腾腾的蒸气,一股米饭的清香迎面扑来。这是美的创新中心内的场景。
从机械式到模糊逻辑式、智能式、IH、IH可变压力,从制造到“智造”……翻看中国电饭煲的发展历程,通过一代又一代的技术变革追赶世界工艺。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家电制造业大省的广东,以美的、格力等为代表的家电企业,不断通过科技创新,引领电饭煲技术更新换代。这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的艰苦付出。美的“煮夫”黄兵就是其中之一。
“科技升级推动产业升级。”在黄兵看来,经济的发展带动消费,科技的进步引领行业前行。如今,老百姓对“吃好饭”的需求越来越高,推动着科研人员继续努力,不断追赶世界一流工艺。
日尝约200口米饭 练就识米基本功
走进顺德美的创新中心,一栋栋玻璃房内,一间间实验室正紧张地进行实验。从最简单的机械耐久测试,到极寒气温环境测试,再到营养调试,工程师们的测试严谨有序。
这一道道繁杂精密的试验,只为煮出一碗更好吃的米饭。黄兵是美的研发团队成员之一。2004年,刚大学毕业的他,从湖南乘着绿皮火车南下广东,到佛山美的公司实习,并通过勤奋努力,留在美的工作,成为一名工程师。
让他感到震撼的,是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改变。自小在农村生活,让他曾始终觉得,煮饭总离不开柴火。而早在1994年,美的进入到电饭煲市场,生产出国内第一个智能电饭煲。同年10月,美的与日本三洋合作,引进模糊逻辑电脑电饭煲项目,成立美的电饭煲制造有限公司,逐步探索自主研发生产技术。
到黄兵入职那年,美的在电饭煲领域进入快速发展期。从试验员干起,他主要的工作,就是试吃米饭。“农村的娃娃知道感恩,觉得是公司给了我一口饭吃。”他笑着说。
这口饭,一吃就是14年。为了掌握自主研发技术,黄兵每天需要品尝约200口饭,相当于日摄入10碗饭的量。
常年“吃饭”积累出的经验,让黄兵练就一种独特的“品饭”功夫——煮熟的米饭,只需一口,米种、温度与加热程度,他都能精准道出。这为他日后做好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跋山涉水1.5万公里 研发最佳烹饪曲线
起初,黄兵所在的电饭煲事业部仍在生产第二代电饭煲产品。在当时,生产厂家在市场上占有绝对的“话语权”,消费者大多是被动接受。“上半年一个产品,下半年一个产品,一年就做两个产品。”
随着经济发展,老百姓的消费需求逐渐提高。“似乎再也不是造什么,消费者都买单的时代了。”黄兵说,在此情况下,美的开始围绕市场需求来调整生产。
当同行仍在拼渠道、砍成本时,美的启动“3311”技术规划,加大研发力度,生产出一款超越传统的智能电饭煲。2010年,定价999元的智能电饭煲进入市场,卖出300万个。这也开启了国产电饭煲的千元时代。
“加大研发力度,煮更好吃的米饭,才能满足消费者!”黄兵等人总结。但什么样的米饭才更好吃?黄兵和团队为了回答好这个问题,开启攻坚克难之旅。
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方的耕种和饮食习惯不同。为了弄清楚什么是“好吃”,设计出适合我国复杂气候、地形和水稻品种特点,尽可能满足众多人口味的电饭煲,黄兵和团队深入各地调研。
经过1.5万公里的跋山涉水,黄兵团队完成了对全国各地生产的大米品种的研究,为每种大米匹配出最佳的烹饪曲线。这些数据被转化到电饭煲的功能上,电饭煲可根据不同的地区、米种、环境适配不同的烹饪方法。
调研还有意外的收获。“过去,我们依赖国外技术,但经过调研发现,一般的压力技术在中国并不普遍适用。”黄兵说,正是对调研成果的运用,美的首创了国内电饭煲行业的可变压力技术,满足大江南北的消费者。
除了到实地调研,黄兵和团队还注重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我们研究发现,他们的测试数据总要求米粒的含水率为62%,为什么是这个数据?”黄兵坦言,他曾经为这个数字而废寝忘食,经过近一年研究,发现原来62%含水率的米粒,正是米饭软硬最适宜的标准。
产品走出国门追赶世界工艺
在全国两会上,雷军、董明珠等代表曾对国人赴日本购买电饭煲、马桶盖等制造业产品的现象提出反思。而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群众的需求越发从“吃饱”向“吃好”转变。研发更智能、更好吃的电饭煲产品,势在必行。
2015年4月,美的在东京发布“鼎釜”IH电饭煲新品,正式宣布进军日本市场。这款定价2999元的电饭煲产品,在日本家电界引发巨大反响,《日本经济新闻》称美的为“中国制造之光”。
“鼎釜”所采用的IH技术,是黄兵和团队成员卧薪尝胆多年的成果,也是他们对“好吃”之问,给出的又一个答案。
黄兵说,在很多人的记忆中,“柴火饭”是最美味的米饭,一碗柴火饭需要经过小火吸水、大火烧开、搅拌、再烧开、再搅拌的复杂过程,不但耗时,而且对煮饭火候要掌握得很精准。
电饭煲能否完成这个工艺?在两年的时间里,黄兵用了两吨米不断研究。仅为了试验内锅的涂层,就煮了上千锅米饭,一个产品至少要煮1000锅,一次测试至少要20个。同时,为了让电饭煲在锅内可以搅拌,团队反复尝试后,转向对气流进行研究,最终研究出让气泡360度翻转的技术,这在国内是首创。
2016年,美的收购东芝家电,引起广泛关注,一年后,由美的和东芝家电联合打造的电饭煲上线,开始销往日本。而上世纪5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电饭煲在东芝诞生。此后几十年,日本在电饭煲领域长期处于领先地位。随着中日合作产品问世,中国的小家电产品开始角力日本市场。
从向日本企业学习,到研发的产品进入日本市场,美的电饭煲用了24年,黄兵的大半青春也奉献于此。“你对电饭煲好,它就给你饭吃。”已经是美的集团生活电器部副总经理的黄兵开玩笑说,科研永无止境,在追赶世界一流工艺的进程中,美的电饭煲只是迈出一小步,接下来有更远的路要走。
不过,黄兵充满信心。这几年,他感受到了整个社会对创新发展的重视。在美的内部,科技创新迎来大好时机。截至2017年底,美的累计在中国专利申请量突破7万件,授权维持量3.5万件。过去6年间,美的在技术研发上的累计投入达300亿元。
人物小档案
黄兵,美的集团生活电器部副总经理,2004年毕业后进入美的,煮了14年饭,共经手研发了60多款产品,黄兵及其团队平均每年要用1吨米去做研发、要出11万份测试报告。黄兵带领团队研发的IH技术,让米饭烧出“柴火饭”的味道,在国内领先。
奋斗者说
创新不是产品经理拍脑袋的好点子,创新要根据大量实践调研、不断实验试错,在理解消费者的需求中,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改革开放为我们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机遇,让我们有机会和更前沿的科技企业交流学习。只有坚持创新,我们才能抓住宝贵的学习机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发展。科研永无止境,美的电饭煲只是迈出一小步,接下来有更远的路要走。
——黄兵
【记者】徐勉
【视频摄制】徐勉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