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
东莞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之一
4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0月18日
南方日报推出《弄潮》特刊
40个版解读改革开放40年的东莞密码
其中专门讲述东莞人才的变化
一起来看看吧
劲胜智能的技术人员正在调试机械手
改革开放40年里,东莞在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其人口结构数量也在同步变化——1982年常住人口只有115.30万人,2017年增长至834.25万人,35年间增加了719.0万人,年均增长高达6.0%。
产业结构决定人力资源需求结构、方向与水平,而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反过来又会促进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的提升。东莞的崛起,与劳动力的聚集、升级密不可分,改革开放40年里,勤劳务实的东莞人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一起创造了“东莞奇迹”。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百万民工下东莞”到如今东莞提出的打造“技能人才之都”。东莞致力于培育人口“质量红利”新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
“人口红利”促成东莞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后,当时的东莞县全县大部分农村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富余劳力很快涌现出来。与此同时,大量“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企业需要大量劳动力,大量洗脚上田的农民变身成为东莞最早的产业工人。
南方经济大动脉的搏动,推动了全国人口的迁移变动。东莞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形成了逐年递增的劳动力需求,并形成了相对较高的工资福利水平,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1987年外来劳动力首次超过本地,改革开放不到10年,东莞的外来劳动力由本省其他地区开始扩大到外省,进入到为全国其他省市提供就业岗位。
那是1992年春天,邓小平发表完南方谈话,大批内地农民涌向沿海的大城市,打工潮呈波澜壮阔之势。第二年,17岁的蒋生初中毕业,从老家四川到1700多公里外的东莞,先在工厂流水线做工人,后来又当起了个体户,凭借着精明与勤奋,他很快就开起了一家代工企业,把村里的年轻人都叫到了东莞。
“那时候东莞对我来说,是一个遍地是机会的热土。”蒋生说。
改革的春风劲吹,数百万像蒋生一样的外来工聚集到东莞。到2005年,东莞外来工数量从1985年的15.62万人,增至584.98万人,外来务工人员占东莞全市产业工人总人数的95%以上。“孔雀东南飞,百万民工下东莞”流传开来。大批外来人口的涌入满足了东莞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为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劳动力保证,促进了东莞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009年,金融危机风波将尽,“世界工厂”东莞复苏迹象渐显。各大企业都喊出了“不缺订单只缺工人”的口号。此时,商业嗅觉敏锐的蒋生决定投身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帮求才若渴的企业招到工人,也帮渴望拿到更高收入的外地老乡找到工作。
“我们帮老乡找到工作,看到他们过年回家满载而归,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蒋生说,来东莞打工不仅改变了一个个家庭、家族的命运,甚至改变了家乡的发展前途,“很多在这边干成事业的老乡回到老家投资兴业。”
提升“人才红利”推动高质量发展
对于这个曾依靠“人口红利”实现了20多年高速发展的城市来说,“用工荒”问题是对这辆高速快车踩下的一脚刹车。
早在2006年,有媒体报道东莞用工发生“质变”。对于当时民工数量下降的情况,有专家分析,这一方面归于用人单位门槛逐步抬高,正如东莞有关部门所说“东莞主要是技工荒”。另一方面源于打工者对知识的自觉追求,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知识是就业时最好的敲门砖”。
事实上,在此之后的发展表明,东莞经济转型对劳动力数量的依赖性确有下降,但劳动力质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早在2014年,东莞就在全国率先启动“机器换人”行动计划,至2017年初,全市申报“机器换人”项目数和投资额均为广东省第一。项目完成后,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2.5倍,产品合格率平均从86%提升到90%,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近10%。
机器时代来临,在减少流水线对普工依赖的同时,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在不断提升。
走进德尔能公司,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线上操纵机械手的50多名一线工人,都是90后的大学生。在劲胜精密智能工厂,“85后”工程师李勇军从流水一线普工转型至如今的研发工程师,兼任工厂营运部CNC领班,仅仅用了4年时间。越来越多的工人开始重视技能学习,从事更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为了进一步促进产业工人学历和技能提升,2018年,东莞实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到2020年全市技术工人的比例将达到22%左右,为先进制造力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助推创新驱动发展
东莞不仅是就业的热土,更是创业者的梦想起飞之地。
1999年,17岁的李实从山东出发想到广东闯荡一番,误打误撞来到东莞厚街,第一份工作是负责看门等杂活。之后,不服输的李实抓住机会,成为了一名销售,在塑化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后,一手创立了盟大集团。
如今,他一手创立的盟大集团,入选广东省经信委评选为全省电子商务试点企业、东莞市倍增计划试点企业,盟大旗下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易有塑”累计贸易额已经达到600亿元,并且已完成C轮融资,年底前将完成C+轮,公司聚集了一大批高学历人才。
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东莞像李实这样成功创业的还有很多,同时引进不少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近年来,东莞的高层次人才工作紧密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重点产业和领域,充分体现了“以用为本”的原则和产业化导向。高端人才还带来了一大批优质项目和高端技术,正在帮助东莞实现人才和产业深度融合。
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73万人,超过86%接受过高等教育。其中,各类高层次人才约11.5万人,双聘院士8名。自2013年以来,高层次人才年均增长率20.25%,涵盖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领域。
一直把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的东莞,正在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的过程,迎来人才、产业、科技创新齐头并进、共同出彩的多赢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