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600年时光的“精绝”之作!国家级非遗贵州牙舟陶亮相罗湖

南方+

国家级非遗贵州牙舟陶展

聂氏麦秆画展

拓墨铭传——中国古代传拓艺术展

……

首届“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活动(简称“非遗周”)开幕了

看展可以提上周末日程啦

小南也为你整理了非遗周罗湖分会场看展攻略

10月18日上午,由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文管办指导,罗湖区委宣传部(区文体局)主办,罗湖区非遗保护中心承办的2018首届“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周”罗湖区分会场活动在区文化馆正式拉开帷幕。罗湖区的7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获牌匾。

此次获颁牌匾的7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为内画、树叶吹奏、六步大架、辛氏杂技、庆美银楼金银器传统技艺、中国古典金石传--拓艺术、脸谱面具绘画技艺等。

截至目前,罗湖区共有国家、省、市、区级文化遗产名录1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项目2个。

非遗周期间,国家级非遗贵州牙舟陶将亮相罗湖区文化馆。

此外,聂氏麦秆画展、拓墨铭传——中国古代传拓艺术展等活动也分别在水贝金座、金石博物馆等地同时举行。

下面小南就分别介绍这几个展览

快拿出小本本记好~

牙舟陶产于贵州省平塘县牙舟镇,距县城26公里。始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20世纪60年代起,牙舟陶器多次作为贵州陶瓷工艺的代表作品,选送参加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举办的“全国工艺美展”及“全国陶瓷展览”展出,曾在日本、朝鲜、丹麦、芬兰等国际展览会上频频亮相。

牙舟陶以其造型古朴墩厚、富有地方民族风情,独特的“冰裂纹”与“窑变”色泽自然匀韵、晶莹夺目、体色交相辉映,使得神韵别致,在当今陶瓷行业中享有“独树一帜”之美称,其有很好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麦秆画,源于隋,兴盛于唐宋,流行于明清。它虽来自民间,古时却只在宫廷皇室间赏析珍藏。

聂氏麦秆画为聂家世代相传,源于明朝宣德年间。据记载,清朝嘉庆年间第六世祖聂万卷(聂氏麦秆画第一代传人)为一带著名麦秆画艺人,他用植物胶、皮胶粘贴出的“生肖”、“五福捧寿”、“吉祥花草”等麦秆贴画,深受人们的喜爱。

清末,聂氏已熟练掌握麦秆画制作巧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聂氏麦秆画。经聂氏世世代代的赓续守护,麦秆画的传承得以延绵不绝,历久弥新。

聂氏麦秆画曾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河南老字号”等省级、国家级荣誉50余项;

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被列入《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保护目录。

此次展览,聂氏麦秆画携荣获第十届广东省民间工艺博览会精品展银奖的《四季吉祥·四季情》、入选《中国当代民间工艺名家名作选粹》的《锦上添花》等麦秆画佳作首次亮相水贝。

展览以古代石刻艺术为背景,展出精美的汉代画像石拓片和北朝石刻线画拓片,通过传拓艺术品的展陈,并邀请非遗传承人宋展崇先生现场展演传拓技艺和公益教学等活动,集提升社会对传拓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认同感。

传拓,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它是使用宣纸和墨汁(亦有朱砂等材料),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信息清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能。传拓的艺术作品,也即拓片。

其中,汉画像及古石刻线画的拓片则通过其隐喻而丰富的象征图像,高超的石刻艺术表现手法,反映了古代人的审美意识形态,形象地传达了这种充满神秘色彩、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汉画像及古石刻线画拓片所蕴含的艺术气概与魅力,也令现代艺术创作者叹为观止,流畅的线条、细致的表现手法、恢弘的构图,把繁杂的生活场景、浪漫的理想追求及现实形态升华成艺术形象,各种精微的细节和丰富的内容被统一梳理,按当时的艺术表现形式分层次归纳、展示出来。

非遗是珍贵的文化资源,更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保护传承非遗,任重道远,期待更多的民众走进非遗、加入传承行列,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撰文】祁觊

编辑 祁觊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