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9次上央媒,高明《凡警小事》为何这么牛?

南方+ 记者

脚踩旧铁皮,在离地12米高空用肩膀托举起悬空在防盗窗外的5岁儿童;用膝盖狠狠撞击高明大桥水泥护栏,将爬上护栏试图轻生的女子成功救下;2小时内辗转肇庆高要、高明、禅城三地,成功救助被眼镜蛇咬伤的邻区市民……

10月18日,佛山市公安局高明分局召开《凡警小事》栏目开播一周年座谈会,讲述节目背后的感人故事,同时为54名登上《凡警小事》栏目的警辅人员颁发荣誉证书。

自《凡警小事》开播至今,高明公安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共推出22期节目,每期节目的原始素材大多来自一线警辅人员的执法记录仪,当中有9期节目获得中央电视台等央媒刊播。而54名登上栏目的警辅人员中,共有10人入选“高明好人”,2人获得“佛山好人”称号,还有2人正在参评“最美佛山人”。

与会的多位专家学者认为,《凡警小事》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有创新,成功讲述了警民暖心故事,搭建起警民交流互动的新桥梁。

54名警辅人员获表彰

本次座谈会以“平凡岗位、使命召唤,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为主题。“每一朵浪花都是微小的,千万朵浪花就能汇聚成大海的汪洋;每一件小事都是普通的,千万件小事就能托举起生命的脊梁。”在座谈会现场,一首《平凡的力量》音乐诗歌朗诵,道出了凡警小事的真谛。

“高明公安大力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广大警务工作者把这一思想落实到行动上,警队正能量事件不断涌现。”高明公安分局政委宋岩松说,为记录、分享和传播这些正能量,《凡警小事》栏目应运而生。

与以往呈现的侦查破案、生死抓捕的场景不同,这一栏目重在讲述警民暖心故事,分享的是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平凡小事,例如寻亲、救助、帮扶等,展现的是一个有温度的警队。由于节目原始素材大多来自一线警辅人员的执法记录仪,其画面美观度和清晰度和专业拍摄相比虽差距较大,但贵在真实、贵在接地气。

在此次座谈会上,高明公安分局对54名登上栏目的警辅人员进行了表彰,并颁发荣誉证书。从警11年的民警余明坤、从警4年的辅警叶荣东,作为警辅人员代表分享了节目背后的故事。

高明为《凡警小事》上榜警辅人员颁发荣誉证书。高明公安供图

为解救爬上高明大桥护栏试图跳江轻生的女子,余明坤用膝盖狠狠撞上水泥护栏,以此借力将女子成功救下。余明坤为此膝盖受伤,但他说这对特警来说是小事,不算什么,掉皮掉肉都正常。

为解救头部被卡在四楼防盗网上,身体悬空在防盗网外的5岁儿童,并避免该儿童出现窒息,叶荣东爬向窗外,在离地12米高空,仅靠脚下一块旧铁皮的承载力,用肩膀托举起这名儿童,直到其成功获救。

激发警辅人员职业荣誉感

在《凡警小事》所记录的故事中,很多警辅人员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只是举手之劳。但在群众中间,反应截然不同。

比如,叶荣东托举儿童的故事经传播后,收获大量点赞,甚至有网友留言要给他当媒人。再如,一名群众因为吃了“魔鬼”辣椒在路上突感身体不适,民警黄巍发现后,驾驶着摩托车将其送到医院救治,事后黄巍对这件事已经淡忘,但这名群众却送来一面锦旗,称是这位民警救了自己一命。

“《凡警小事》在现有的队伍激励机制之外,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激发了警辅人员职业荣誉感。”高明公安分局指挥中心有关负责人分析认为,警察和其它职业一样,时间长了可能会产生职业倦怠感,这会导致民警的自我评价和其工作产生的实际价值出现偏差,“《凡警小事》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缩小或弥合这种偏差,帮助警辅人员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的职业价值。”

广东警官学院治安系副教授杨俊峰也认为,这一节目对基层民警提升自我认可与社会认可具有激励作用,对塑造警察队伍职业荣誉感、美誉度大有帮助。

《凡警小事》的传播热度,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警民故事的正能量价值。据高明公安分局统计,在《凡警小事》推出的22期节目中,先后共有9期获得中央电视台等央媒刊播,省市各级媒体刊播更多达55次。

而在社会荣誉上,54名登上栏目的警辅人员中,共有10人入选“高明好人”,2人获得“佛山好人”称号,还有2人正在参评“最美佛山人”。

高明《凡警小事》上榜警辅人员合影留念。高明公安供图

为充分调动广大警务工作者记录和分享警队正能量的积极性,高明公安分局已设立相应激励机制,规定凡是上榜《凡警小事》栏目的警辅人员,由所在中队、大队予以书面通报表扬;事迹突出的由分局进行通报表扬。一年内通报表扬达到3至5次,优先推荐评选优秀公务员和优先推荐授予三等功。


情景回放

“我差点和她一同掉到江里”

2017年12月,一名年轻女子因感情问题产生了轻生的念头,爬上高明大桥护栏,试图跳下西江。接到出警指令后,余明坤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与在场群众一同进行劝说,但这名女子当时情绪十分激动,通过劝说使其放弃轻生一时难以奏效。同时由于护栏截面较为狭窄,该女子一半的脚掌处于悬空状态,身体摇摇晃晃,随时都有掉下西江的危险。

时间就是生命!余明坤快速定下了一个解救方案:他请现场一位中年妇女上前劝说,趁着该女子分散注意力的一刹那,快步上前将女子成功从护栏上救下。

民警余明坤从高明大桥救下试图轻生女子。高明公安供图

“我当时用膝盖狠狠撞上高明大桥的水泥护栏,用膝盖作为支点的力,抓住那名女子的手臂一把拽下来。”余明坤说,高明大桥护栏仅有约一米高,如果不找一个力做支撑,他就有可能拉不住女子,反而一起掉到江里。

“孩子救上去后,我回望楼下才感到一点后怕”

今年9月12日,一名家住四楼的5岁儿童在玩耍时爬上窗台,导致头部被卡在防盗网上,身体悬空在防盗网外,面临窒息的危险。接到出警指令后,民警陈志华带领辅警叶荣东等人火速赶往现场,并联系消防部门支援。

到达现场后,陈志华立即用双手托起小孩,但却无法将孩子从防盗网解救出来,此时叶荣东迅速跑到阳台消防窗爬向了窗外。脚下是风化严重的旧铁皮,前方是离地12米的高空,在来不及做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叶荣东双手抓住防盗网,并用肩膀顶起小孩。此举避免了小孩出现窒息,为其他队员剪破防盗网施救赢得了时间。

辅警叶荣东用肩膀托举起身体悬空在四楼防盗窗的小孩。高明公安供图

“当时看到小孩身体悬空,随时都有窒息危险,所以我就爬到窗外,托住他,让孩子好呼吸。”叶荣东说,救人时间紧迫,根本就没想到要为自己做防护措施,后来孩子救上去后,他离开窗外时回头看了一眼楼下,就那个时候感到有一点后怕。


专家观点

广东警官学院治安系副教授杨俊峰

既要展现民警打击犯罪的威武,也要捕捉作为社会公仆的奉献

看了《凡警小事》节目后,深深被人民警察和他们的行为感动。这就是平凡的力量,平凡也可以很有力量。

民警的角色是多元的,有反犯罪斗士的角色,也有社会公仆的角色。但在常见的传播中,往往聚焦在反犯罪斗士上,通过呈现英模事迹、破获大案要案、打击犯罪等,展现人民警察威武英姿的一面。

而民警在平凡岗位、日常行为中的奉献和付出,很多时候并没有进入传播的视野。《凡警小事》栏目初步解决了这个问题,建议在呈现民警社会公仆角色上有更多聚焦,挖掘出更多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故事。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余苗

《凡警小事》既传播信息也传播信任

《凡警小事》栏目的出现和热播,标志着警民互动、警民联系上了一个新台阶。节目中所呈现的故事,为什么能够吸引那么多人关注和点赞?很重要的一点,是节目抓住了传播的规律,比如说抓住鲜活的人物形象。当传播从广泛的大众传播进入到精众传播,传播的核心不仅是信息,而且是信任,《凡警小事》抓住了这个特点。

同时,《凡警小事》在传播形式上也很有特点,每期制作的视频都非常短,两分钟以内,一方面不会使观众出现视觉疲劳或倦怠感,另一方面也便于优质内容在更大范围内传播,比如各级媒体很容易便可剪辑到自身平台中刊播。

时事评论员苏少鑫

《凡警小事》真实展示民警工作场景

《凡警小事》讲好了警察的故事,引起了媒体、群众的关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纠正公众的偏见。为什么会有偏见?很大程度来源于信息的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就容易产生误解,凡警小事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全方位地、真实地展示了民警的工作场景。

比如刚刚在播放余明坤警官在高明大桥救人的节目时,很多人都被当时的场景所触动。在那一危急的时刻,民警表现有勇有谋,在短短几分钟内便做出正确的选择,背后源于专业的训练,直至变成职业本能,推动民警在正确的时候做出正确的事情,使公众产生安全感,这就是真正打动人的地方。

【撰文】叶能军 侯权 李志甜

【摄影】高明公安供图

编辑 田人心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