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十二年出版的《香山县志》(本衙藏版)卷十四中有记载:“弹流鱼即田流鱼,一名花鱼,一名七星鱼。色灰黑,长三四寸,身有花点,肉嫩,味清美,可作羹”。
弹流鱼在斗门区乾务镇村民中俗称泥鱼。装泥鱼是斗门区极富地方特色的一项传统捕鱼技艺,广泛分布在珠海、中山、新会、台山等珠江三角洲的滩涂地带,其中以斗门区乾务镇虎山、荔山、马山、网山的诱捕方式最具特色,它有一套独特的工具,包括:泥板、泥鱼笼、蚝袜和鱼笼。装泥鱼这一传统技艺流传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装泥鱼★
项目:装泥鱼
等级: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人:黄国富
装泥鱼这一传统的捕鱼技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对气温有一定的要求,一般在摄氏25度左右。装泥鱼这一活动基本是由成年男性参与,每月的农历初一前、十五后的退潮期是捕捉泥鱼的较佳时间。在长期的劳作中,广大生活在水乡滩涂地带的村民已经将这一传统技艺不断地传承发展。其中编织鱼笼、鱼篓等手工技术还成为一种传统手工艺活跃于民间,村民们茶余饭后三三两两闲坐在一起,常以编织为乐。在物质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对这一传统技艺进一步予以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0 年6 月20 日, 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装泥鱼
“装”,在广东方言里意即“诱捕”之意,而不是盛装的意思。村民在装泥鱼的过程中,根据泥鱼的各种习性,摸索出了一整套捕捉技艺,装泥鱼这一民间捕鱼方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编织鱼笼
泥鱼笼由笼口、笼须、笼体、笼尾四个部分组成,编织工艺颇为讲究,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先要挑选两年左右竹龄的“粉单竹”进行开篾,根据需要将竹枝锯成40至50厘米长,进行去竹囊、刨清篾皮、劈开创口、破篾、拖篾5道工序后,开出笼口篾、三绞篾、织笼篾等3种不同厚薄、不同韧度的细篾条再开始编织,每条宽1厘米的竹片可开出最多48条细篾。编织的顺序是先织笼口、笼须、再织笼体和笼尾,最后在笼口处绑上一根细篾条以方便渔民将鱼笼收集、整理。
二、择日和选滩
择日,每个月农历初一前、十五后的退潮期是较好的装泥鱼时间,最适宜捕捉时段是上午9点至下午4点。泥鱼一般在摄氏25度左右的气温下活动最频繁,因此装泥鱼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中秋前后为泥鱼最多最肥的时期,最适宜捕捉;冬天则不适宜开展此项活动。
选滩,由于泥鱼的生活环境比较特殊,大多生活在广大的滩涂地带,所以一定要选择一些平整、开阔、表面光滑、润水的浅水泥滩,而且不能长青苔。
三、装泥鱼
这是一个最重要、也最讲究技术的环节。村民们要利用鱼笼、鱼篓、泥板、蚝袜这四种工具,凭着自己的装鱼经验把握好时机才能装到泥鱼。装泥鱼的过程大概包括:看、放、等、收4个程序。“看”就是村民凭自己的经验,通过观察泥鱼在泥滩上走过的痕迹找到可能有泥鱼藏身的泥洞(这是最关键也是最考技术的一环);“放”就是把泥鱼笼口对口放在泥鱼出没的泥洞上,并用泥巴把鱼笼尾部压着以防泥鱼逃脱。为了加快在泥滩上的活动速度,通常村民利用泥板、蚝袜象滑雪一样在泥滩上滑行;“等”就是放了笼子以后等待泥鱼出来进入笼子里,也就是“落入陷阱”,一般需要等待三十到四十分钟;“收”就是时机到了要把刚才放的笼子和装到的泥鱼一起收回来。
四、回笼
装好的泥鱼要全部放到事先准备好的大鱼篓里暂养,待全部工序完成后,村民们便会清点各自所得,满载而归。
传播人文思想,凝聚改革共识,
弘扬社科文化,构建文明香洲,
一切社科资讯尽在“香洲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