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想的就是如何把村务做得更好,带村民脱贫致富。”今年中秋节期间,惠州市青年农民创业协会扶贫探访龙门县西埔村,听说有协会探访,西埔村和临近的旧梁村第一书记张照侠和龙剑波热情迎接,并和协会探讨接下来的脱贫发展计划。“干部驻村”精准扶贫是惠州市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惠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核心任务,围绕“村村有物业、户户有就业、人人有收入”的目标,组织动员全市力量和资源投入精准脱贫攻坚,大力实施“十大扶贫方案”,有效推动该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新进展。
500名年轻干部驻村
7000多名党员挂钩实施精准扶贫
据扶贫大数据平台显示,目前惠州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832户、38350人(其中,有劳动能力6258户24275人、无劳动能力10574户14075人),预计2018年底达到预脱贫标准16473户37979人,2019年底实现新增贫困户预脱贫359户371人。
为实现上述目标,2016年以来,惠州市出台《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定点扶贫工作方案》,对分散贫困人口采取“千干扶千户”行动,向有脱贫攻坚任务的村派驻驻村工作队,对有劳动能力贫困户采取“一对一”挂钩帮扶。
2018年,惠州市再次创新“百局扶百村、百企扶百村、百会扶百村”扶贫工作机制,要求各级、各部门将精准扶贫脱贫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着力提升脱贫攻坚的“领导力”。其中,市、县(区)领导挂钩联系相对贫困村,市直和驻惠各单位派工作组进驻相对贫困村,党员干部挂钩联系贫困户,层层压紧压实责任,实现全市扶贫工作的“全覆盖”。同时,市直26个职能部门制定脱贫攻坚配套政策文件,把各行各业资源向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确保“两不愁”“三保障”等基本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目前,该市共500多个帮扶单位、7000多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村、贫困户进行全面挂钩帮扶;选派500名优秀年轻干部长期驻村兼任第一书记,团结带领村党组织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统筹抓好党建、扶贫、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全面确保对建档立卡相对贫困户的帮扶工作落实到位。
在社会组织方面,惠州市整合全市资源形成扶贫合力,共发动220家民营企业、160家社会组织与该市46个省级贫困村和102相对薄弱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落实2075万元帮扶资金。
创新“十大扶贫方案”
全面提升脱贫攻坚“造血力”
在惠东县多祝镇联新村,无数个光伏发电板在源源不断的收集着电能,这是该市建设的最大光伏扶贫项目,总投资约750万元,该项目的引入和运营实现了效益村民人均分红,为该村贫困人均增收3000元/年以上,可坐享“阳光收入”。
为了确保贫困村、贫困户的光伏扶贫项目收益不降低,惠州市还出台《惠州市光伏扶贫上网电价补贴暂行办法》,保证光伏扶贫项目上网电价稳定在0.98元/度。
光伏发电扶贫是该市创新推出的“十大扶贫方案”之一,此外,还包括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旅游扶贫、教育扶贫、医疗保险扶贫、“互联网+扶贫”、行业和社会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等,全面提升了该市脱贫攻坚的“造血力”。
在教育扶贫方面,市、县教育经费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倾斜,对贫困户家庭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对贫困户子女就读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含技校)、大专阶段实行生活费补助。
在金融扶贫方面,惠州市自2017年至今已发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共329笔,合计1556.1万元。其中,惠东县189笔,937万元;博罗县89笔,424.5万元;龙门县51笔,194.6万元。
在产业扶贫方面,惠州市立足当地资源,实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对贫困村建立长效农业特色产业,鼓励带动增收效果好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在贫困村发展生产基地,吸纳贫困户就地务工、参股,积极引导贫困户自主扩大发展种养业,增加收入。
截至目前,该市累计投入扶贫资金6.87亿元,实施村扶贫项目1306个,各县统筹项目已顺利实现分红,其中博罗1332元/人,惠东938元/人,龙门997元/人。
克服“等靠要”思想
确保每个贫困户有项目、有分红
据了解,惠州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扶贫工作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难度,如教育生活费补助方面、低保与扶贫政策未能做到无缝衔接、农村危房改造政策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安全住房需求衔接不到位、贫困思想难以扭转等。对此,惠州市委农办表示,接下来将加大统筹力度,实施兜底保障、扶志扶智等工程,并坚持“一村一策、一户多策、一人一策”,实施产业扶贫“五个一”,即创建一批特色鲜明的扶贫产业基地和扶贫产业园,确保每个贫困户参加一个以上扶贫产业项目。
在兜底保障方面,将继续抓好项目及行业扶贫,坚持开发式与保障性扶贫并重,确保贫困群众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残有所助、生活有兜底,尤其是加强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确保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对象、标准、管理的有效衔接和动态管理。同时,在扶志扶智方面,培养贫困村脱贫致富带头人,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和技术技能培训力度,组织贫困群众“走出去”,营造脱贫光荣、勤劳致富的良好氛围。以县为单位将财政投入资金统筹用于具有较强盈利能力的项目,因地制宜发展资产收益扶贫项目,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方式,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股份分红收益,全面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记者】乌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