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癌症初步的检查中,CT检查是必要的手段之一,CT可用于发现早期肺癌,判断恶性肿瘤分期等。但CT作为放射性辐射的检查方式之一,很多人观念中都认为辐射是会致癌的,所以很大部分患者很抗拒到医院做CT检查,那到底做CT会不会致癌呢,对身体的危害大不大呢?今天就为大家来好好解释一下这个专业的问题。
什么是CT?
CT是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横断层投照方式,将X线穿透人体每个轴层的组织,扫描所得信息经计算而获得每个体素的X线衰减系数或吸收系数,再经过一系类转换获得矩阵排列CT图像的过程。
CT的辐射有多大?
辐射的剂量衡量单位是mSv,CT的辐射有多大,通过以下例子可以理解。乘坐飞机20小时的剂量0.1mSv,胸片一次剂量大约为0.2mSv,CT扫描一次剂量大约为:2mSv-10mSv,胸透一次剂量大约为1.1mSv。
国际放射委员会在1990年的建议,对于公众因任何工作和生活引起的辐射建议的剂量限值为1mSv/年,而其实影像工作者(拍片或CT的工作人员)接受的辐射剂量远超过1mSv,但5年内平均每年不超过20mSv,单年不超过50mSv。
CT是如何对人造成损害的?
X线是一种高能量粒子,在穿透人体时会破坏人体的细胞功能和代谢。如果剂量不大,只会产生短期效应,人体能够自行修复,危害相对不大。
如果X线剂量较大,就会损伤基因,产生各种有害的生物效应,而且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生物效应发生的几率也会增大。
生物效应不仅仅包括致癌效应,还包括造血、生殖、遗传、生长发育、激素调节等方面的效应。我们所熟知的居里夫人,就是死于长期、大量地接触放射性物质所导致的白血病。
做一次CT致癌的概率有多大?
假设人体遭受了射线到肿瘤出现需要这么一个过程:首先是射线导致细胞部分发生DNA断裂,这些损伤的细胞会进行基因修复,修复失败细胞会多数的结局是凋亡,偶可以出现基因突变,但突变的细胞多数情况下会被免疫系统清除。 接受一次照射,正常细胞想要经过层层小概率事件变为永生化细胞,确实没那么容易。
从动物实验来看,除非暴露在长时间、大剂量的照射,一般难以出现癌变,发生骨髓抑制的概率。而整天与放射性物质打交道的居里夫人死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抑制),是因为长期、大量地接触放射性物质,那相当于时时刻刻在照CT。
CT多久做一次适宜?
那麼又有人问了,CT多久做一次适宜?这个其实没有人以为做几次适宜,医生建议做也只是爲了确诊病情,做与不做都有它的利害,但是两头距离最少一个星期。
消除对CT的恐惧,但不应过度使用
还有需求留意的是,频繁的做CT和不同时期做CT也会带来一定的损伤,虽然没有证明CT扫描和癌发作率的关系,并不代表CT扫描和癌症的发作没有潜在的关系。
某种意义上CT招致癌症的风险取决于照射时的年纪大小,在儿童时分承受过量照射与白血病和甲状腺癌的增大不有关系,在生育期则会增大乳腺癌的风险,而老年人则能够增大肺癌的发作时机,应注重这类人群防止不必CT体检。
医院进行CT检查严格遵守的三项原则
在进行CT检查的时候,医院是被强制性严格遵循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基本辐射防护的三项基本原则的。
一是正当化原则,必须保证电离辐射的应用实践对人群的危害小于利益;
二是最优化原则,任何照射保持在合理最低水平,避免不必要的照射;
三是限值化原则,保证个人所受剂量不超过规定相应剂量限值,将放射性检查带给受检者的危害降到最低。
所以,CT扫描是一种相对安全的影像检查技术,检查需要用到CT的情况下还是可以放心使用的,一次至两次的检查,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但不能觉得危害不大就乱用或滥用,非必要情况下要控制CT检查次数,特别是短时间内检查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