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山歌“叹”花笺,一曲阳江山歌,从明清时期流传至今仍焕发着无穷的生命力,从民间小调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走进阳江千家万户,成为家喻户晓、全民热爱的娱乐形式,到底有怎样的独特魅力?日前,南方日报、南方+记者走进“广东省山歌之乡”阳西县,采访了阳江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谭闰瑜,一同探寻阳江山歌流传千年历久弥新的奥秘所在。
从“山歌王子”到“山歌王”
一腔痴情一唱50载
千百年来,生活在漠阳江畔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创造了许多富有浓郁地域色彩的民间艺术,阳江山歌便是其中之一。它既是珍贵的“文化特产”,也是劳动群众生活的调剂品,用来表达内心情感,老少咸宜。
对于谭闰瑜来说,阳江山歌填充了他人生的大半光阴。幼时随父学艺对牛唱歌,少小游历与人对歌,数十载擂台霸主意气风发,远近乡亲都称呼他为“山歌王子”。靠着“鬓白皆因常练句,眼花只为夜抄歌”的痴情,谭闰瑜的山歌一唱就是 50多年。
他就是阳江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阳西县山歌协会会长谭闰瑜。50多年间,谭闰瑜进农家、站田头、到工厂、赴筵席……他自编自唱自演、字正腔圆的说唱和声情并茂、娴熟精湛的表演,给乡亲父老带来满场笑声,留下“阳江山歌王”的雅号。
一提起钟爱的山歌,今年66岁的谭闰瑜眼睛格外有神,跃跃欲试要给记者即兴表演一段阳江山歌。他介绍道,阳江山歌的调式多达几十种,如花笺调、吟诗调、斗歌调等,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无论是在水边田头,还是红白喜事,都能融进山歌,成为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一种形式。短短几句话,流露出阳西人民爱唱山歌,无事不歌,无处不歌的情怀。
当“旧”曲谱上“新”词
歌声唱响“山歌之乡”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是领路人,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奋勇向前进……”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古老山歌被赋予了新生命,一支支有感而发的原创歌曲开口即来。
谭闰瑜带着他创作的一曲阳江白榄《万众欢腾十九大》,走乡镇,进企业,歌唱党、歌唱十九大。对此,他表示,“我是一个有着40多年党龄的党员,希望能用自己的特长宣传党的好政策!”将山歌情怀融入生命的谭闰瑜,在聆听党的十九大报告后,很受鼓舞,立即创作了这首山歌抒发情怀。
除了歌颂十九大外,谭闰瑜在山歌原有的地方特色文化基础上,紧扣时代主题,紧贴百姓生活,以独特的艺术视角歌颂党、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生活、传统美德和中国梦,独树一帜,唱响了整个“山歌之乡”。
谈到这种创新,谭闰瑜表示,阳江山歌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劳动的文化产物。“不过,跟过去的山歌相比,现在的山歌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唱法上,都有不少的创新,特别是在表达方式上体现更多的欢乐,歌颂新时代建设取得的新面貌。”
2007年,阳西山歌协会成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阳江山歌,阳江山歌也开始走出阳江。“现在我们把阳江山歌制作成光盘,希望一首首朗朗上口的阳江山歌,承载着新时代的春风走得更远,让更多的人听到。”谭闰瑜期冀道。
让山歌回归生活
推陈出新实现“活态传承”
阳江山歌作为口头传承的民间艺术,在不断的口耳相传中衍化与完善,它的艺术风格也是在这种传承过程中得以形成。谭闰瑜介绍,创作者和爱好者只有开拓创新,才能使阳西山歌在不断变化和完善中获得永久的生命力。
近年来,结合时代、生活、群众的需求,将小品、舞台表演等元素融入到传统中,他个人创作山歌小品30余个,大大提高了山歌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让山歌世代相传,培育阳江山歌接班人,也是谭闰瑜一直以来的心愿。遇见想学山歌的人,谭闰瑜总是倾囊相授,带出一批入门弟子。他还深入研究山歌的入题、落韵、对比、双关等创作技巧,写出《山歌创作大纲》、《山歌韵律》等文章,并在阳西县文化馆开设了山歌培训班,免费教群众唱山歌,不断培养壮大山歌队伍。
在此基础上,为保护和传承山歌文化,当地党委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对县域内的山歌进行了多次搜集和整理,结集出版了《阳西民歌》、《阳西山歌选》、《阳西山歌的故事和传说》等有关山歌的书籍,保存下来的山歌多达数千首。
谭闰瑜对阳西山歌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016 年被评为广东省基层宣传文化能人。自2007年荣膺“广东省山歌之乡”以来,阳西每年山歌演出超百场,参演人员及观众达10余万人次。2013年阳西山歌擂台赛荣获省群众性文化活动优秀品牌。
对话
阳江山歌省级非遗传承人谭闰瑜
“希望年轻人接捧,在创新中传承山歌文化”
南方日报:您作为阳江山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些年为山歌传承做了哪些工作呢?
谭闰瑜:首先是培养传承人,师徒传帮带才能让山歌文化生生不息;其次还开展了山歌“进校园”活动,希望从娃娃抓起,培养山歌传承的储备力量;同时,我们还在民间收集汇编山歌集,从2007年开始已坚持10年,成果也很丰厚,希望可以保留这些文化遗产给后人;另外,我们还积极进基层演出,进乡镇、进企业、进社区等,已坚持了很多年,现在每年表演都超过100场。
南方日报:您认为山歌传承的重点在哪里?
谭闰瑜:最首要的任务还是发掘年轻人。不仅要对山歌文化有所了解,感兴趣,愿意投身其中,更重要的是可以坚持学习。我一直在培养更多年轻的传承人,继承和发扬我们的山歌文化。
南方日报:阳江山歌如何让现代人更加喜欢呢?
谭闰瑜:我们在保留山歌基本形态和文化内涵之外,还采取了很多创新手法丰富它的形式和时代价值。比如结合现实创作,关注老百姓最感兴趣的内容,谱成词曲,就很受大家欢迎;同时我是最早一批开始尝试创作山歌小品的爱好者之一,增加了许多丰富的表演元素,同时没有改变山歌文化的内核,收到的反响也很好。将来也会尝试更多创意,希望有年轻人加入,创作出让现代人更喜欢的作品,真正实现阳江山歌的“活态传承”。
【策划】严亮
【统筹】杨世华
【文字】吴思旻 张俊
【视频】张俊 吴思旻
【出镜记者】吴思旻
【通讯员】陈瑞锋 张文秀 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