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南大道、二线关是如何诞生的?十张深圳规划图带你看特区发展变迁

南方+ 记者

四十年改革开放,激活了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澎湃动力,铺就了一条令全世界瞩目的大国

身处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是一个无数人追梦的地方,也是中国最年轻、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从“小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一家名为中冶南方的企业成为了这段历史的推动者和见证者。

1980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中冶南方的前身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作为牵头单位,派驻深圳特区设计工作队,随后成立分支机构——深圳分院,扎根深圳,建设特区。

南方+记者日前在深圳分院至今仍保存完好的设计图纸上看到,改革开放之初特区的城市版图历历在目。

一座东西走向的狭长的城市平面图上,不同颜色的条块区分出城市的不同功能定位,这是特区设立后的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图。

另外两幅图纸中,纵横交错的红黄蓝线条,勾勒出深圳上步区(现福田区)的道路交通网络。

工整的黑白线条,清晰呈现出深圳最早大型工业区——八卦岭工业区的总体功能布局及交通路网,与今日的八卦岭版图相差无几。

作为改革开放之初支援深圳建设的重要单位,除城市及区域规划外,多条标志性道路的设计工作均由中冶南方完成。

深圳“二线关巡逻路”,全长84.6公里,路面宽6米,采用块石修筑,沿山脊设高2.8米的铁丝网,1982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1985年8月全线竣工。

正是这条路,筑起了当时特区内外的“分界线”,凡去到特区,均需在二线关查验身份证件后,进入“铁丝网”内。

就在今年年初,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请示》的批复,铁丝网逐步被拆除。

这条特殊的“分界线”,见证四十年特区的发展与变迁,承载着一代深圳人心中的记忆,走向了历史深处

深圳二线巡逻路设计图。

二线巡逻公路旧照。

深南大道,深圳的一张名片,历经多次改扩建,横贯东西,已成为深圳这座城市的坐标轴。

1982年,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受命承担深南大道首次改扩建任务,实施了深南路中段长约4.5公里的道路设计工作。

深南中路设计图手稿。

据曾经参与特区规划与建设的老专家介绍,当时国内城市规划与道路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经验可以参考,技术标准与规范也是一片空白,于是,作为牵头单位,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成为当时设计标准与规范制定者。

与深南大道并称为深圳三大主干道的滨河大道、北环大道,横贯东西,也是中冶南方的得意之作。

深南大道、北环大道、滨河大道方位示意图。

进入90年代深圳迎来了高速发展期,中冶南方相继承担了

深圳第一个CBD——福田中心区

第一个保税区——福田保税区

以及位于深圳东北部的第一个出口加工区等多个重要片区的总体规划及设计

福田中心区规划图。

福田保税区规划图。

2000年以后,深圳着力打造宜居、花园城市,一向走在城市规划设计前端的中冶南方,以前瞻的规划设计理念,实施了大梅沙及后海填海区总体规划与设计

突破传统设计规范,或采用“草帽型”的自由式路网格局,或加大路网密度,缩小路口间距,努力追求路网规划与自然环境的高度融合,成为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两项力作。

多年服务于特区的规划与建设,中冶南方逐步确立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人本理念。

例如在大梅沙国际旅游区市政规划与设计中,中冶南方一改惯常设计思路,在不影响原有地貌生态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调蓄池,实现雨水下渗及综合利用。

这一小小的转变,与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不谋而合,从而成为国内第一个“海绵”项目

2008年启动建设的后海湾填海区,历经十年规划与建设,是深圳打造的首个海绵城市建设试验区,也是中冶南方在海绵城市建设领域的一次自觉实践。

“从单项设计到综合设计,中冶南方不断进行着自我突破。和深圳一样,中冶南方有着强烈创新基因,在自我突破过程中,尤其注重发挥独有的技术和管理优势。” 

中冶南方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冶南方自传统设计院转型而来,如今“综合设计”模式在深圳落地实施。

伴随着一代老工业区的全面焕新升级,中冶南方希望在深圳城市建设新一轮的创新发展中迎来新的机遇。

【记者】张光岩

【出品】南方+深圳新媒体创新实验室

编辑 祁觊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