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凉
各家又纷纷把厚被子搬出来了
每年这时候,小编最怕妈妈说一句话
给你打一床新棉胎吧?
十斤应该够了
what?十斤?
听起来能把我压窒息吧?
同学仔一个个都羊毛被、羽绒被、蚕丝被,
或者其他化纤被
棉被?太土了吧......
但妈妈们似乎对棉被
而且是专门找弹棉匠打的纯棉被
情有独钟
长大后,小编慢慢明白
棉被作为中国一件古老、传统的
产品一直沿用到今天
是有一定道理的
即便在其他填充物的被子面前也毫不逊色
↓↓
而且,可别小瞧了弹棉花这门手工艺
简单的道具,讲究的工序
人工定制打造
笑话说得多了,你真正了解“弹棉花”吗?
今天
小编带你走近清远6旬弹棉匠潘荣光
了解这门面临失传的老手工艺
一弯弹弓、一张磨盘、一根竹挑,一个弹花棰和一个竹筛子,数十年来,潘荣光用这五样工具打出了数以万计的棉胎。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一张张整整齐齐的棉胎变魔术一般从潘荣光的手里诞生。尽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丝绒、羽绒被等产品的出现渐渐取代了手工棉胎,30多年过去了,潘荣光仍旧在这个传统的行当里坚守着。
三代传承坚守传统手工艺
潘荣光在弹棉花。清远日报记者 李思靖 摄
潘荣光今年将近60岁,街坊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荣叔。弹棉花是荣叔的祖业,自爷爷那辈起,人人都会弹棉花,包括荣叔的爸妈,都是打了一辈子棉胎的“弹棉匠”。他正在用的弹弓、磨盘、弹花棰等等,都是爷爷那一代留下来的“古董”。
上世纪80年代,18岁的荣叔跟着父母到镇上的生产队学弹棉花。1996年,生产队解散后,荣叔便来到清远沿江二路一带开起了棉胎加工店。凭着熟练的手艺,荣叔很快又开了两家分店,他正在经营的这家店就是其中之一。荣叔的棉胎店不大,一张大木板床占据了店里80%空间,木板床一端整齐地放着四五床打好的棉胎,以及几袋原始的棉花,另一端则摆着一大卷棉纱网,墙上还挂着竹筛等工具。磨得发亮的木板床、铺满棉絮的房顶和窗台,荣叔的棉胎店里随处都散发着历史的味道。
每一床棉胎都承载着信任
记者来到荣叔的棉胎店时,荣叔正在赶制一床寄往东莞的棉胎。他一边操作一边告诉记者,一床棉被从零开始要经过松花、弹花、压花、拉线、磨棉胎、钉线、再磨棉胎,以上7道工序才能完成,打好一床6斤重棉胎大概要花三个小时左右。荣叔介绍,定制棉被的客人是个母亲,想赶在天气变凉之前给刚到外地上大学的小孩寄一床棉被过去,怕买回来的不放心,于是便来到了荣叔的店里定做。多年的弹棉花生涯让荣叔积累了不少人气。荣叔说,所有顾客过来打棉被,都是交代后就离开,打好了就过来拿,从来没有人盯着他做,街坊对于荣叔的信任可见一斑。如今,周边的许多街坊邻居,甚至是周边的乡下老人,都已是荣叔店里的老顾客。每一个顾客他都认真对待,每一床棉被他都用心打造。
70岁的刘阿姨来打棉胎,她在此打棉胎十几年了。清远日报记者 李思靖 摄
老手艺人的无奈
“弹棉花是个体力活,灰尘很重,忙起来的时候一天从早到晚都站着使力,天热的时候也不能开电风扇、吹空调,否则棉絮会被吹得满天飞不说,还会飞进空调里造成故障,几乎没有人想从事这个职业了。”荣叔说道。“刚开始跟着父亲学弹棉花的时候,一起学艺的还有四个年轻人,如今,还坚守在这个行当里的就剩我一个了。”
如今潘荣光逐渐使用机械化打棉花,但传统打棉花的工具他始终保留着。清远日报记者 李思靖 摄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手工棉胎的替代品越来越多,弹棉花这门手艺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荣叔有四个小孩,个个都会弹棉花,但是只有二女儿继承了他的衣钵。由于棉胎生意日渐清减,会弹棉花的工匠难寻,荣叔的棉胎店也从三家缩减成了两家。
在当下快速发展的中国,对于弹棉花这种传统手工艺变得越来越边缘化,从业人员也越来越老龄化,而今许多90后00后已经不知弹棉花是怎么一回事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弹棉花这门传统的手工艺就可能消失了。荣叔说,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真正去了解弹棉花这门手工艺,让这门手艺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统筹 | 清远日报记者 陈平生
视频 | 清远日报记者 李思靖
编辑 | 华安
清远政务新媒体合作
微信号:qyrbjun
清远日报
(微信)
清远发布
(微博)
清远政协
清远政法
平安清远
清城
食品药品监管
清远日报
(微博)
乡村新闻官
清远廉信
清远
扫黑除恶
清远金融
连州旅游
清远政线
(微信)
阳山发布
清远组工
清远三农
清远妇联
清远发布
(微信)
清远人大
清远宣传
清远税务
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