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天仪研究院CEO杨峰:航天业不再只是“国家队”的事儿

南方+ 记者

“我们不仅做卫星服务,还自己设计、制造、发射卫星。”

10月11日至12日,2018小蛮腰科技大会在广州举行。论坛期间,天仪研究院CEO杨峰接受南方+记者专访时分享了公司数年来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情况,“大家现在认为航天业只能是国家队干的事儿,其实就和很多年前对计算机行业持保守观望态度一样。但是,我相信属于我们的航天应用爆发时代会很快到来。”

本月底,天仪研究院将发射一颗用于实验的激光通讯卫星。“如果未来在飞机上上网,网速体验和现在在地面上一样快,价钱也只贵1.5倍,你会不会用?”说到这时,杨峰脸上是自信满满的笑容。

南方+:航天事业听起来就是一个需要重资本的浩大而漫长的工程,但是近年来国内外都有民营企业在这个领域做出了大动静。例如广东珠海的欧比特,能不能对比介绍一下天仪研究院在做什么?

杨峰:我国近年来从政策层面上对于民营资本进入商业航天市场打开了一个口子,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从我所了解到的来看,欧比特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卖遥感数据等卫星服务,他们不参与制造环节。天仪研究院则是涵盖了卫星的设计 、制造和发射。我们成立两年来,已经成功发射了4颗卫星,客户包括了中科院、航天科技集团、清华大学等十几家科研院所、大学和商业公司。

南方+:卫星是不是要达到组网规模才可以发挥更完整的作用?天仪目前在卫星组网处于什么阶段?

杨峰:我们现在还没有开始搭建网络。从我的观点来说,现在搭建网络还为时过早,中国的商业航天还比较稚嫩,从技术、资本、人才来说,都远不足以达到组网的程度。所以我们现阶段更多的是做一些科研,然后发射卫星做新技术的验证、积累技术。

南方+:我国自主开发的北斗三号将在2020年实现全球组网。据了解,广州的军工国企海格通信就一直在布局北斗卫星在各种场景的应用。您认为,民营企业应该怎么在未来布局卫星应用市场?

杨峰:我们国家建立的这套北斗系统,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都会有巨大的全球性价值,具有非常大的市场前景。国家层面在航天领域的布局是“高举高打”,然后还有很多“国家队”企业在做配套落地应用项目。在我看来,对于航天事业大部分场景的落地应用,其实需要民营的小微型公司来填补缝隙。

比如,为了提高卫星在地面上的定位精度,必须要依靠信号增强。我们已经发射了一颗低轨卫星,主要是用于导航信号增强的。现在有企业在做地面上的卫星信号增强,可能可以很快地在一个范围内建立一万个信号站。相同的覆盖范围之下,我们可能发射一颗卫星就能够实现。哪一种方式更好很难说,我相信未来一定是一个高轨、低轨、地面组成的一个一体化结合的网络,这才能形成商业航天生态。

南方+:您提到天仪需要自己制造卫星,是不是意味着生产链条很长、人力需求很大?

杨峰:我们这个行业其实是智力密集型。两年前天仪研究院已经发射了两颗卫星,但是团队才20来人。2018年到2019年,我们计划发射15颗卫星,目前团队也就50来人。航天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需要的是多专业耦合的高端人才结构。我们每一颗星的总设计师可能不精通每一个领域,但他一定是什么都会,而且能够从总架构上去统筹项目的人。

南方+:您提到目前天仪还处在实验阶段,未来卫星应用会抢先布局哪些领域?

杨峰:未来遥感通信、导航我们都有兴趣,我觉得应该是先把卫星做好。因为任何一个行业都是要从上游的脏活、累活开始做起,把产品做成熟之后,服务体系才能够做起来,下游的市场才能够用好。

我们公司的口号是“让航天触手可及”。我希望在以后大家介绍我们的公司,不是高大上的,而是会说:我觉得你们公司的服务蛮好的,愿意为这个服务付钱。

我们目前在做应用、技术领域的科研。这个月底就要发射一个激光通信的卫星,现在只是做一个实验,但未来我们想将卫星激光通信用在提供飞机上网服务方面。国内只有少量的飞机可以上网,用的都是国外收费昂贵的高轨卫星,上网费用起码是几十美元,而且网速很慢。如果能够把激光通信卫星做好,通信速率会大大提升,而且成本会降低很多。到时候,如果能够在天上上网跟地面上速度完全一样,价格仅仅是地面上的1.5倍,就会有很多人使用。

【文字】江珊 

【校对】居伟强

【实习生】江凌风

编辑 张波尔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