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岭南|在海外,如何让宝贝爱上学中文?

侨乡广记
+ 订阅

▲挪威首都奥斯陆附近的福内布中文

学校的孩子们用偏旁部首组字。

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外孙女阿拉贝拉在“习特会”上演唱中文歌曲《茉莉花》,背诵《三字经》和唐诗的视频火遍了网络,海内外网友纷纷点赞。一份加拿大统计局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加拿大生活的人中母语是普通话的人数从2011年的27万,升至2016年的64万,排在其他语言类别之首;讲广东话人数则排第二,接近60万。

“中文热”持续升温的今天,华文教育迎来愈加广阔的空间和新的机遇。周末中文学校、中文补习班、兴趣班等如雨后春笋,发展势头可喜。华文学校的教育对象正由华裔子女扩展到所有爱好中文的人士,招生办学规模扩大,地位得以提升。

然而,作为中华民族在海外“留根工程”的华文教育,要实现真正“落地生根”并不易。“热在家长,冷在孩子”的尴尬处境,是部分国家华文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

▲手持华文课本的华裔小孩。

据日本《中文导报》报道,长期以来,在日华侨华人最忧心的就是子女的教育问题。成千上万的在日华侨华人子女无法接受正规的、稳定的、全日制的华文教育;无法系统地、持续地学习中文和中华文化。日本神户中华同文学校校长张述洲表示,华文学校接收学生的规模受到诸多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华文教育覆盖率。

另一方面,孩子们对是否就读华文学校也有分化。5岁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华裔二代丹尼尔·龙表示,“在家会说一些中文,但长期生活形成的还是美国式思考方式。”二代尚且如此,在海外出生的华裔三代、四代对学习中文没有先天的冲动更难以避免,长期的海外生活稀释着他们身上的中国文化特性。

▲英国曼彻斯特华夏中文学校自1996年建校以来,

学生人数从三四十人发展到数百人。

与此同时,伴随新一代土生华裔青少年的增加,华文教育长期面临的教学困境也在加剧,师资、教材、授课方式需不断调整。

每逢周末,家住在旧金山的华人李黎娜都会送孩子到当地的华文学校学习中文。谈及孩子的学习,李黎娜有些无奈:“老师的授课方式还是传统的那一套,讲一讲词汇、句型和语法,布置的作业大多是抄写或背诵,孩子总觉得没意思。”这样的授课方式让从小在西方长大的 “香蕉人”常常兴趣索然。

▲海外华裔青少年正在学习华文。

此外,资质认可和资金来源等生存难题等待华文教育机构解决。菲律宾红烛华文教育基金会咨询委员、华文教师张杰指出,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华文学校,既不在所在国的教育体系内,也不从属于中国的教育体系,无法享受所在国相应的教育待遇。另一方面,华人社团在海外自发组织的华文学校多是非营利性质,学校运转的资金主要依靠华人社区和团体、所在国政府或非政府机构的拨款以及个人或商铺的捐助,还有收取的少量学杂费,经费来源有限且不稳定。

那么,如何挖掘海外华文教育的吸引力,让华文学校实现长足发展?

▲泰国陶华教育慈善中学举办新中小学生汉语水平考试(YCT)。

张述洲说,“国家支持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编写了新的华文教材,是一个进步。如今许多学校都换成了这套统一教材,我们神户中华同文学校也在用,此外我们还会因地制宜组织编写本土教材。”

随着教学理念和形式、手段的不断发展,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华文教师希望有更多学习的机会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为此,中国国侨办文化司建立了“培训-考核-认证”三位一体的培训机制,同时解决了海外华文教师资格的国内认证问题。有关部门还会举办世界华文教育大会,为各国华文教育界精英提供一个切磋“武艺”的平台,让他们交流各国成功的办学经验、有效的教学方法,借鉴目前中国汉语教学的先进理念。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代表队在2018华语辩论世界杯比赛现场。

针对学生积极性不高、与老师互动不多的问题,华文教育机构纷纷推陈出新。专门为汉语教学设计的“云”教育技术实验室,多功能汉语学习应用软件,手机微课资源等新媒体产品将华文教育推向新高潮。

张述洲认为,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华文教育者的目的不在于让每一位新华裔后代都汉语倍儿棒,“落叶归根”。新华裔后代只要“落地生根”,带着一份民族认同融入当地社会,成为沟通中国与当地社会的桥梁便足矣。

用心刻画南粤侨乡的容颜与肌理,尽情抒写独特侨史的雄壮与细腻,用声音呈现一个不一样的侨乡广东。

普通话、粤语、英语版本都有喔!

☝长按识别二维码,聆听侨乡之美。

☝扫码畅享海量正版优质有声书。

☝长按识别二维码,广东资讯应有尽有。

编辑|龚春辉

校对|吴荆子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