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崇林世居 聆听百年客家故事

惠阳发布
+ 订阅

大帽山下的崇林世居。

崇林世居正门。

围屋内单门三楼式中开拱形门的牌坊。

镇隆镇地处深莞惠交界,区位优势明显,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富,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假期,镇隆镇成为周边地区游客喜爱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其中,该镇的大光村的粤东第二大客家围屋“崇林世居”,更备受外地游客青睐。近日,区新闻中心《乡村行》采访组第十九站就走进大光村,欣赏乡村美景,感受古屋韵味。

气势恢宏省内第二大围屋

沿着G205国道,转入圩镇行驶约1.5公里就到大光村,在离村委会约500米处,就是久负盛名的大光村“崇林世居”。

崇林世居庞大的建筑群犹如西方的古罗马城堡一样气势恢宏,构造精美,是客家人生活和智慧的伟大结晶。围屋坐西南朝东北,平面呈回字形布局,总面阔128米,总进深约130米,占地面积约16640平方米,从外至内共由池塘、禾场、首围、祠堂、望楼五部分组成。四周围墙高9米,内有住房262间,九厅十八井。首围、祠堂、崇林楼(望楼)是围屋的主体建筑。在围屋内,最为壮观的一处,当属位于围屋中间部分的望楼,高20米的重檐歇山式的三层建筑,堪称崇林世居的灵魂所在。站在崇林世居的制高点,凭栏俯视,只见整座围屋气势恢宏,庭院错落有致,与前方一池碧水相映成趣。围屋内虽然不少部位已经坍塌,但依旧能感受到当年房屋层层叠垒,回环相连的恢弘气势。

屋内建筑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围屋内到处有雕琢精美的装饰物,有色泽艳丽的廊图壁画,显示出客家人高超的建筑工艺,洋溢着浓郁的客家文化韵味,建筑风格独特,通风、采光、排水、卫生规划得体,建筑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美。不少传统技艺在惠州建筑史上首开先河。

“崇林世居,始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是叶氏三世祖叶文昭所建。”叶氏后人、大光小学校长叶春华向采访组介绍了崇林世居的基本情况。崇林世居的主人叶氏家族,从梅州迁徙至惠阳,择地而居。自开基祖叶文昭发家后兴建广厦,建成这座号称“广东第二大屋”、“惠州第一大屋”的客家围屋。

尚俭务实泽荫后人

据介绍,根据《南阳叶氏大成宗谱》记载,两大叶家同一祖上,自梅州迁徙至惠阳,他们与梅州出了开国元帅叶剑英的叶家亦同祖宗。大光叶氏家族,迁徙至惠阳镇隆200余年间,至今已在此繁衍了十三代人,其中前十代都是居住在崇林世居这幢巨大的客家围屋内。

崇林世居开基祖是叶文昭。《南阳叶氏大成宗谱》记载,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时年33岁的叶文昭的祖父叶奇发和妻子温氏从紫金出发,越过崇山峻岭,到镇隆老板坑栖身。叶奇发在镇隆老板坑扎根后,利用所学地理风水知识,算中对面山坡是块风水宝地。不久,他便带领儿辈在对面山坡建造祠宇、居宅,命名为“新板坑”。

叶氏在镇隆扎根后,开始繁衍生息。叶奇发的孙子叶文昭,就是崇林世居的开山之祖。文昭公靠卖盐起家,这一点广为叶氏后人熟知。“老祖宗贩卖私盐,后来生意越做越大,估计都做到邻近的外国去了。”叶春华说,叶文昭年纪轻轻就颇有经商头脑,而且勤俭节约。《南阳叶氏大成宗谱》有一篇《昭公颂》,详细地记录了叶文昭少年时便兼营肩挑盐业生意,在这个小生意中悟出了生财之道,向内陆贩盐,可获数倍乃至十多倍利润,于是他开始走南闯北贩卖盐。最初,他是肩挑卖盐,后来用“鸡公车”推,再后来有了资本后,他的贩盐交通工具变成了马。叶文昭的盐业生意越做越大,触角遍及国内外,钱也越来越多。

有一次叶文昭特地来到秋长铁门扇(今三和街道办铁门扇)另一叶氏家的四角楼察看。他用扁担丈量四角楼的长宽,宗亲见怪问道:“难道老侄台也想建四角楼吗?”叶文昭答曰:“安知?”而后,叶文昭将“为儿孙留下更大家业”作为毕生梦想并为之奋斗。

据传,叶文昭曾做了一个梦,梦到八仙之一的何仙姑托梦说,在距此不远的山下有一块更好的地方适合建房。这块地方就是镇隆大山下,今崇林世居所在地。叶文昭建造崇林世居时已是古稀之年,他将毕生积攒的金钱用来建房买地,对建造这幢围屋精益求精。

清嘉庆三年(1798),在镇隆大光村大山下,一幢雄伟的回形围屋———崇林世居拔地而起。毕生的梦想成为现实,叶文昭十分欣慰和激动。此时的他年迈衰老,双目失明。围屋建好后,他要儿孙抬着他摸着屋墙,他绕了天街一周,边走他边情不自禁地连声叫好:“儿孙无忧饥冻了!”

这幢庞大的围屋建造好后,惊动了方圆数百里,也成为当地之最。不仅如此,叶文昭还置下了两三千亩良田,横跨惠阳、惠东和宝安三地,成为当地当之无愧的首富。

1802年的一天晚上,叶文昭安详地与世长辞。

十则规条影响后人

叶文昭虽已逝去,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两百年来却一直滋润着叶氏族人。

在崇林世居进入正门后是一座高大单门三楼式中开拱形门的牌坊,“树德务滋”四个大字赫然于牌坊中间,坊壁上绘制着生动的山水风光、人文故事。跨前一步回头仰望牌坊另一面,精美的吉祥动物浮雕呈现眼前。围屋到处镶有“南阳绵世泽,东粤绍家声”、“厚德载福,和气致祥”、“树德务滋”、“为善最乐”的匾额、石刻联、石匾等,无不体现出客家人“崇文厚德、为善最乐”的文化精髓。

崇林世居建成,叶氏家族乐居其中,兴教化,重德行,耕读传家,人才辈出。200多年来,叶氏曾出有举人、秀才九人。新中国成立初期,镇隆镇学校三分之二的老师出自崇林世居,现在也有很多叶氏后裔分布在全国各地从事教育工作。镇隆当地人则更习惯用这样一句话语来描述大光叶氏:先生多过金瓮,秀才多过棺材。

叶蓉煌。叶家第六代子孙,他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中举,当时乡试排名第11名。作为大光村第二个举人,他做了一件对叶家影响深远的事,那就是立了崇林世居十则规条:“敦孝悌,睦宗族,务正业,重国课,守国法,戒非为,崇节俭,端风俗,敬师长,和乡邻”。如今,走进崇林世居的大门,也能找到这十则规条。十条规则的碑立在大门厅内右侧墙上,是一块黑色的石板。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认,不仅有十则规条的详细内容,还有叶蓉煌写的序和落款,从中可以了解叶家为何要立下这十则规条。十则规条的内容,每一条用三字总结,并作了详细的解释。文字浅显易懂,一般人都能理解。

“崇林世居的后人都能熟背十条乡规,并以此作为为人处世的规则。”叶春华说,这些具有很强警世通俗性的条条框框,实际上在当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如今在大光小学大厅背面墙上,也张贴了这十则规条,引导鼓励广大师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实践这种崇林精神,自觉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许文昌 张伟峰)

围屋与古树相依相伴两百年

崇林世居,历经两百余年风雨。在它身旁,五棵百年大树,始终相依相伴。

在崇林世居右侧的镇隆镇大光村古树公园,有5棵200岁以上的樟树。据传,这5棵古樟树都是“崇林世居”创建者叶文昭200多年前建围屋时栽的。原来有住在“崇林世居”的村民管护,90年代后的叶氏族人陆续搬走,它们便成了无人管护的“孤寡古树”。村民们在其中一棵古树脚下设了一个烧香拜祭点,以祈求安康。2004年村民们烧香拜祭时烧到旁边那棵古树,幸好消防车赶到,救了古树一命。

如今,为了不再让这些珍贵的古树名木遭受破坏和侵蚀,区林业局和绿化委员会它们进行了登记造册“上户口”,每棵的胸前戴一块“惠阳区古树名木”牌,编上号,写上管护责任人。在建大光村古树公园时,还将古树脚下的烧香拜祭点迁走,对虫蚁侵蚀造成树洞的古树,进行除虫灭蚁,用水泥浆填补树洞;对树根进行围栏填土、见空插绿等,建了凉亭和石凳。

“如今这里不但成了古树们安享晚年的‘养老院’,成了当地村民休闲的好地方。”村民感慨地说。

(许文昌)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