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动物不用再为人类“试毒”,全球专家来到广州探讨新办法!

广东健康头条
+ 订阅

每个人都生活在化学物质中,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化学物质。人类常用的化学品有10万种左右,包括化学品、化妆品、药品、食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等。为了保护人体健康,这些产品在批准上市之前都需要进行毒性测试。

然而,传统毒性测试方法依赖于动物实验,不仅损害了动物福利,也存在着通量低、周期长、费用高,且动物外推到人的预测不确定性等问题。

大会开幕式

10月9日-11日,第四届毒性测试替代方法与转化毒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亚洲替代方法大会在广州召开,国内外500多位专家学者到会交流,探讨对有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价、预测、控制的科学有效新方法新手段,从而更好地保护人类健康。

依赖动物实验的传统毒性评价有很多不足

全世界共有1.1亿种化学品,人们常用的有10万种化学品。中国毒理学会副理事长彭双清研究员介绍,对这些产品,传统的毒性评价主要依赖于动物实验,让各种动物替人类“试毒”。

但动物实验不仅损害了动物福利,更关键的是通量低,一次性能测试的化学物质较少。“一个动物实验下来,成本很高、周期又长,而每年需要进行毒性评价新化学物质又很多。” 彭双清说,人们常用的10万种化学物质有80%都未进行系统的毒性评价。

更重要的是,动物实验的结果能否直接推导到人的情况,值得打一个问号。彭双清说,就连同一个致癌性试验,大鼠和小鼠之间结果的一致性也只有57%。

此外,动物实验往往是很短的时间、很高的剂量进行毒性测试,但无法测试出长期低剂量的毒性,而人们使用化妆品、保健品等很可能是长期使用,把高剂量推导到低剂量又是一个问题。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邹飞补充表示,毒性评价不仅要评价急性慢性效应,还要评价远期效应。例如农药“六六六”上市时也有毒性评价,但远期来看才发现对人体毒性过大,最后只能退市。

“动物实验往往是测试致死剂量,而对于是否致癌、是否影响智力发育等这种慢性、远期的影响,需要更精准的毒性评价手段。”他举例说,动物替代实验已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毒力测试废除了猴子实验,改用体外培养的细胞;生物制品的热源实验废除了兔子实验,改用血细胞测试等。

人造眼结膜和人造皮肤可代替动物测试

在此次大会的展位旁,一个个小盒装的人造皮肤、人造眼结膜吸引了参会者的注意。这些人造皮肤和人造眼结膜,都是用临床上自愿捐献的人体皮肤细胞和眼结膜细胞培养而成,小指甲盖般小小的一块,就要500多元。

人造眼结膜

彭双清介绍,以前测试某些物质对眼部和皮肤的刺激性、皮肤过敏性,就要把药滴在实验动物眼睛上,把化妆品抹到动物皮肤上,动物皮肤受到很大的损害。现在人们就可以利用这些在体外培养出的人造眼结膜、人造皮肤代替。

他强调:“替代方法不是简单地用非动物代替动物,而是用更先进科学的方法手段来代替动物。”

中国毒理学会副理事长、南方医科大学食物安全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杨杏芬介绍,目前基因组、蛋白组和代谢组等多组学技术,及器官芯片、结构-活性分析(QSARs)、交叉参照(Read-Across)、计算毒理学等新技术,正在探索毒性测试领域的转化应用。

例如,器官芯片可以同时模拟肝脏、肾脏、胃肠等多种器官,预测这些器官对化学物质的反应;3D打印人源肝脏细胞,能模拟肝脏的微环境用以测试化学物质。

邹飞介绍,目前,循环、内分泌、胃肠、免疫、表皮系统、肌肉骨骼、神经、生殖、呼吸和排尿系统的器官芯片已有商业化产品。“人体芯片技术的开发,可以实现在人体组织中检测新药安全性和功效,阐明组织对化合物的反应机制,更好地模拟器官的生理特性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好的开发疫苗、生物产品和新药,实现更精准的代替传统动物实验。”

人造皮肤

有两种替代方法已列进中国化妆品技术规范

本次大会由中国毒理学会毒理学替代法与转化毒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毒性测试与替代方法专业委员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分会联合日本、韩国实验动物替代方法学会共同主办,南方医科大学联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所等单位承办。

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黎孟枫指出,近年来,国际上毒性测试替代方法得到快速发展,尤其在发达国家,成为近年毒理学科发展最快的专业领域之一。一些毒性测试替代方法已经开发并逐步走向实际应用,我国毒性测试替代方法与转化毒理学研究也在掀起热潮。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消除贸易壁垒,毒性测试方法和体系的建立要遵循全球统一的标准。”他表示。

目前,欧盟已经发布了28项替代动物实验的方法,并规定自2009年起化妆品原料禁止使用动物测试,2013年禁止化妆品产品使用动物测试。全球已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动物测试禁令或限令,一些替代测试方法已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认可并列入法规管理。

杨杏芬介绍,在中国,化妆品安全管理中近来有两种替代方法列进了化妆品技术规范,其中一个就是省疾控中心与南方医科大学合作团队完成。在食品领域,中国也在尝试探索成熟可行的替代方法。

黎孟枫透露,目前,南方医科大学与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申报共建“广东省预防医学科学院”,构建新型医、教、研、防成果转化平台和科学研究基地。

【记者】李秀婷 

【通讯员】黄瑶

【校对】曹柏英

编辑 麦小华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