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秋已至,天气开始转凉
在这个一年当中最舒适的季节里
除了风扫落叶的愁绪外
当然还有令人感到温暖而满足的美食
今天粤游君要为大家介绍的
就是在广东常见的一门吃的艺术
——“打边炉”
围炉而聚,边吃边聊
任秋风萧瑟,任冬寒侵袭
这一锅小小的美味
总能温暖每位旅人的心
冼铨辉,一名城市的建设者。20年来,他辗转于顺德大小工地,搭建脚手架。跟其他工友不同的是,冼铨辉心里还装着一个世外桃源。
正在工作的冼铨辉以及其搭建的“世外桃源”
这是一片隐藏在城市深处的密林,距离城中心不到5千米,只有水路可以通达。15年前,这片10多公顷的林地曾是无人问津的荒滩。冼铨辉租下这里栽种竹子,用来制作工地用的脚手架。
冼铨辉正在其竹林间穿梭
随手在林边空地种下的蔬菜,茄子、辣椒叶、紫苏和枸杞叶,不用专门打理就能随时收获,这是冼铨辉准备晚餐的材料。
清水打边炉,是顺德人眼中火锅的最高境界。只需一锅清水,少许葱姜,几片陈皮,极简的做法最能凸显食材本味。
打边炉,是顺德人对吃火锅的习惯称谓。然而对“边炉”这个颇为古怪词儿的阐释却众说纷纭。明人笔记以为边炉其实是“便炉”,取其方便;《清稗类钞》认为“以创自边某。故曰边炉”;有人认为边炉是一种古老的用铜片做的“有边之炉”。
香港美食家蔡澜猜测边炉的得名“是路边供应的食物之故”。本邑学者李健明先生引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翩,似小瓿,大口而卑,用食”,认为“边”是“甂”的俗写。
广东早在明代已有“边炉”的说法,南粤大学者陈献章《南归寄乡旧》诗云:“生酒鲟鱼会,边炉蚬子羹。”明代有冬至日打边炉的习俗。明万历《顺德县志》载:“冬至祀祖,燕宗族,风寒召客,则以鱼、肉、蚬、菜杂烹,环鼎而食,谓之边炉。”此语成了对“边炉” 称谓的权威阐释,为饮食史书所广泛引用。后来连开年也打边炉了。民国时期的《龙山乡志》:“初二日围炉(俗称打边炉)畅饮,谓之开年。”
一家老小,围炉而聚,美食美器,各取所需,随烫随吃,热气腾腾,谈笑风生,喜气洋洋。
如今,顺德人打边炉已突破了冬日的局限,连炎夏也开冷气大打边炉了。
刚出水的草鱼取脊背肉,切成不到1毫米的薄片,形状要像展开双翅的蝴蝶。鱼片汆烫,只需几秒,爽滑清鲜。蘸料却不能马虎。
岭南人对酱汁的要求,极为苛刻,一定选用天然原料。利用充足的日晒促发微生物的繁殖。豆类蛋白被分解成氨基酸。6个月的酿造,酱缸中的液体变得丰满醇厚,是打边炉最佳的伴侣。
不同种类的鱼,锅底也要相应变化。冬天,鲢鱼肥美健壮。这种鱼脂肪含量较高而且腥味略重,不适合清淡料理。顺德人自有诀窍,豆豉和鱼汤熬成豉汁,番茄所含的酸性物质分解鲢鱼中的土味素,去除土腥味。佐以辣椒、葱姜、胡椒等辛香调料。鲢鱼的丰腴鲜美在豉汁中绽现。这是专属于冬季的美味。
除了鱼,鸡也是打边炉青睐的食材。乡村散养的土鸡,两年不超过1.5千克。肉质弹韧而口感香醇,是顺德人的首选。
打边炉是顺德人吃的艺术之一。当然,外省也有火锅,但大多都是作为加热菜肴之用,或只是焯单一的肉食。
顺德的边炉则不同,所用全是主料,蔬菜品种也多样。吃的时间特别长(往往长达数小时),食量也特别大,作家曾炜《顺德风情》一书记载了作者在顺德沙滘公社一个老友家吃鱼火锅所用食料:“两桌,十几二十人,宰了二十六斤鱼,照例宰鸡杀鸭。”附近有些人家比他们吃得还凶,真的定量每人3斤。
打边炉虽然款式各异,但其特质却不得有丝毫变异。这就是各取所需,随烫随吃,围炉而聚,热气腾腾,谈笑风生,喜气洋洋。打边炉时,人人都是烹调师,个个尽是美食家。难怪有人说,与其说吃火锅,不如说是吃气氛。
当此风刀霜剑的冬夜,升一炉熊熊炭火,煮一锅白浪翻滚的沸水,与亲朋好友一起,边随心所欲地涮食适口的美食,边把酒话桑麻,听哔哔剥剥的炭爆声,摇曳的火光照亮每个人的脸,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
这样的美食聚会和情趣,丝毫不比美国总统的 “围炉夜话”逊色,不比法国作家的“梅塘晚会”稍差。
对大多数人来说,打边炉最适合亲朋好友同桌围坐,而辉哥却找到另外一番意境。
刚刚采来的蔬菜,新出水的草鱼,孕育着生命的竹林。辉哥在工地上疲惫了一周,只有这顿饭,才是他最享受的田园生活,才能让他回到安闲的往昔岁月。
不光对食材要求严苛,烹饪器皿也不能马虎。以水晶原石熔铸磨制而成的水晶锅,更强调材质的化学稳定性。在火锅中加入磨好的水晶块,温度更易把控。味道提升的同时,剔透的锅具更让人赏心悦目。
顺德人认为,讲究一物一味的清水打边炉是最高境界的吃法,因为这样才能享受到食物的本味、真味,这与老子“大味必淡”的思想有相通之处,也让人油然而生“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联想。
“天下最会养鱼和烹鱼”(美食散文家沈宏非语)的顺德人最擅长吃鱼火锅。《顺德均安志》对吃鱼火锅的花样有详尽的记载:“[虫崩][虫少]过河”(将塘鱼起肉切双飞薄片,放入白开水焯至刚熟,蘸以加有花生油、胡椒粉的酱油,夹以生姜丝就食。)、“水鬼跳氹”(将练好的鲮鱼丸投入水锅焯熟,蘸味就食。)、 “频沦鱼”(浸鳙鱼块)、“姜葱鲤”“糖醋鳊鱼”(用八珍醋作汤浸鲢鱼片或块)等等。
其中又以“ [虫崩][虫少]过河”最富顺德特色,有诸多讲究:首先抓鱼的质量。刚打回来的鱼较肥,最好能预先在河涌或鱼池里放养几天,让其肌肉收缩,吃起来特别爽滑。鱼的大小也有讲究,太大的肉太老,过小的肉散,如是鲩鱼,1千克左右最为适中。其次讲究刀工。鱼肉要切成“薄如蝉翼”“轻可吹起”的 “双飞”片,浸水方能卷起来,既易熟,又好看。取鱼脊肉,直刀切入,第一刀直切到底,第二刀将切到底时就抽起,取出后抖开,就是一块蝶翅展开的双飞片。切双飞片时,每刀皆须一次到位,切忌补刀拖刀,否则鱼肉就会变粗糙和松散。
其次讲究火候。鱼片浸至八九成熟,即可夹起蘸熟油姜丝往嘴里送,绝对不能浸至过熟,否则就欠缺鲜嫩,而且还会烂在镬里。还有吃鱼与吃蔬菜错开,一来可以减腻,再者趁着歇歇,这就能吃得更多。
最后是压轴戏——喝汤,把鱼头和鱼骨倾进镬里熬汤。此汤汇聚了鲜鱼和蔬菜的精华,被视为“天下美味”。自然,顺德人吃鱼火锅还有一些小技巧,比如汤底加上几块萝卜(含糖),可增添汤味的浓郁和去除蔬菜的涩味;也可在汤里加上一小块生石膏,据说可减轻打边炉后口干舌燥之弊,在汤里放上几块豆腐,既可口,也有类似功效。
顺德人以 “[虫崩][虫少]过河”的艺术吃鱼火锅,被视为广东人打边炉的正宗吃法。顺德人打鱼边炉,不仅花样多多,而且极富创造性,例如创造了吃“啜鱼”和粥底火锅的艺术。
美食四季流转
人们走向明天的脚步也时刻向前
在这里
从手到心传递的食味
让人们离乡土永不遥远
文章素材来源丨顺德区旅游局、佛山电视台顺德分台
今日话题
打边炉时,哪样食材对你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在下方留言告诉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