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贪吃“美味”,一家5人中毒1人死亡!爱吃的顺德人注意了

容桂发布
+ 订阅

因肉质细嫩香滑、肉味香浓

据说能清热解毒、美容养颜

蟾蜍(粤语读法为蠄蚷)

深受不少广东人的欢迎

▲顺德人爱吃的“蠄蚷粥”

但谁能想到

就因贪吃蟾蜍

广东一家人生死两隔

↓↓↓

10月8日,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称,近日,省内发生1起因个人捕捉并食用蟾蜍而造成家庭聚餐5人食物中毒事故。

不幸的是,其中一人抢救无效死亡。

食肆市场均有蟾蜍身影

乳香、美极、酥炸、椒盐、火锅……现在在广佛部分食肆市场,蟾蜍仍是不少人爱吃的菜品。

日前,在广州市海珠区两家以蠄蚷为主食的餐厅里,工作日的中午,门面较大一家的楼下大厅还是坐了八成满,另一家也有不少客人。“晚上会更加火爆。”前者一名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说。记者从食店提供的菜单可以看到,此处的蠄蚷有20多种做法,包括椒盐、火锅、煮粥。

▲从菜单可以看到,食店有20多种蠄蚷做法,包括椒盐、火锅、煮粥等。

“蠄蚷粥很鲜味啊,蠄蚷是有毒,但听说处理干净就没事了,药用效果挺不错的,所以没什么好怕的。”市民欧阿姨说。店家向记者介绍,店里的蟾蜍都是从批发市场进货,是养殖还是野生并不清楚,但只要会处理就没有问题。“我们这家店20多年了,还没出过事呢,只要会处理、放血就可以了。”

蟾蜍虽美味

但如果处理不当

毒性真的能让人把一条命搭进去!

蟾蜍好吃却致命

据专家介绍,蟾蜍的背部及四肢都有突起的绿豆大小的颗粒装包块,这是田鸡外表没有的,蟾蜍体内多数毒汁也存于此。剖杀蟾蜍时,必须用专业刀法去掉蟾蜍毒腺,一旦不慎割破毒腺就会造成中毒,对人体心脏、消化道及中枢神经产生严重损害。一旦中毒便会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还会导致昏迷,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大部分蟾蜍菜式烹饪制作,只是去除了蟾蜍耳下腺、皮肤腺等部位的剧毒,而其毒性物质还存在于肌肉、肝脏和卵巢,这些部位尤其是肌肉中的毒性物质则无法去除。

▲网络资料图

留意一下新闻

就能发现

类似自行抓捕蟾蜍食用致死的事故

并不少见

↓↓↓

省食药监局紧急提醒

对此,昨日省食药监局提醒:

  1. 广大群众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要从正规渠道购买食材。不购买、不自行捕捞和食用河豚鱼、蟾蜍、织纹螺、野生蘑菇等法律明令禁止食用的有毒动植物。同时,也不要贪图新奇去尝试未曾见过或不常食用过的“野味”或不明食品。

  2. 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河豚鱼、蟾蜍、织纹螺、野生有毒蘑菇等有毒动植物。消费者若发现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有采购、加工和销售上述有毒动植物的,请及时向12331或110投诉举报。

  3. 如果因误食有毒动植物而发生疑似食物中毒后,应立刻到医疗机构就诊,以免耽误治疗有效时机。

佛山市食药监局也发布消费提示:

这些常见动植物都有毒

千万别吃!

常见有毒动植物

蟾蜍

蟾蜍俗称癞蛤蟆,身体表面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其分泌出来的黏液含有剧毒,对人体心脏、消化道及中枢神经产生严重损害。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的会出现昏迷,甚至导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目前尚无特效疗法。

建议:

为防止中毒,切勿随意食用蟾蜍,购买食用蛙类时要辨清青蛙与蟾蜍;餐饮单位禁止加工制作蟾蜍。一旦发生误食蟾蜍中毒,应立即采用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皮肤染毒也要迅速用温开水冲洗,并尽快到医院就诊。

河豚鱼

河豚鱼,因其含有河豚毒素,食用后易因中毒而导致神经麻痹,进而发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全身无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因心跳、呼吸停止而危及生命。河豚毒素潜伏期一般为0.5~3小时,目前尚无特效的解毒药和治疗方法。

建议:

应从合法渠道采购和购买河豚鱼及其产品。禁止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经营养殖的河豚活鱼和未经加工的河豚整鱼;禁止加工经营所有品种的野生河豚鱼。

织纹螺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等。织纹螺含有河豚毒素,每年春夏季毒性更大,食用后可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

建议:

对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解毒药物。千万别吃。

铜铸蟹

铜铸蟹,又称铜铸熟若蟹,头胸甲壳呈横卵圆形,背部隆起分区明显,表面光滑。全身表面呈青绿至紫褐色,其间有白色,褐色与青橙色的不规则花纹,形成特殊的斑驳色彩。甲长约5公分、宽约10公分。

可能含有麻痹性生物毒素,中毒病人表现为口唇、手脚发麻,步态不稳等症状。

圆尾鲎

圆尾鲎(“hou”第四音),也称马蹄蟹或蝎鲎,平均体长30厘米左右,体重平均0.5公斤,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不可食用。

圆尾鲎成体及幼体的卵、肌肉、黄色结缔组织均富积有毒素,误食后会出现头晕、胸闷、口周麻木、四肢无力等中毒症状,甚至会导致呼吸肌麻痹而危及生命,应马上送医院救治,但目前针对圆尾鲎的毒素仍无药可治,只能通过催吐、洗胃、血液灌输等方式救治。

野生味道鲜

却不一定能吃哦

转发告诉身边爱吃的人吧!

容桂发布微信编辑小组整理

素材来源:羊城晚报、广东食药监、佛山食品药品安全、信息时报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