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迎来新的巨变。
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就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这是站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2018年1月2日,中共广东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准确把握“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推进我省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全省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突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从根本上改变我省农村面貌,建设美丽乡村。
在潮州364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015个村居遍布全域,乡村是潮州的主体,乡村兴则潮州兴,乡村强则潮州强。
乡村振兴战略在潮州如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潮州乡间田野如何绘就壮丽图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发生哪些新的变化?面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潮州乡村振兴如何探索发力?乡村振兴战略如何为潮州的振兴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近日,带着这一系列问题,南方日报记者、南方+客户端记者深入潮州乡村田野,和农民沟通,与干部对话,进企业采访,以期通过深入调研、实地走访、问计专家等方式,讲述乡村振兴好故事,呈现乡村振兴新气象,梳理乡村振兴微实践,为潮州乡村振兴崛起寻找新的动力。
【专题策划】严亮
【专题统筹】廖奕文 陈榆
全村面积仅0.8平方公里,其中约四分之一土地还被征用,去年全村集体收入达1676万元。不仅本村的村民享有分红,在纯女户中负责赡养老人的女婿及其子女也可获得分红。潮州市湘桥区城西街道厦一村的发展和管理让人点赞。
当下,乡村振兴战略东风劲吹,对标20字总要求,怎样让村发展更良性,村民生活更好?新一届村两委干部希望厦一村有更多发展空间。
领先一步“盘活”土地村民受惠
“我们这个村有好几个住宅小区,有厦寺小学、城西中学,还有很多市里的政府机关!”厦一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林永辉介绍说,因城市开发需要,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还是城郊的厦一村被征用了300多亩土地。
“现在也可以说是城市中心了。”林永辉调侃道。事实上,这里距离潮州市政府仅约2公里,而且,生活配套均已城市化。当年,在被征地之后,村里利用征地款及划留用地兴建3家市场。
“枫春水果粮油批发市场164间铺面,新春百货市场158间,新春南鱼肉菜市场176摊位……”林永辉如数家珍,3个市场占地面积46亩,投入资金1400多万元,建筑面积18400平方米。
“像水果粮油批发市场,八成半是我们村民。”林永辉介绍说,3个市场的开发和管理,既解决了全村约三分之一人口的就业,也给村里每年带来约900万元可观的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新春南鱼肉市场还成了全市首批十个菜市场改造对象之一,且率先完成。“每天村干部都是夜以继日地在改造工地上,50天左右就完成了。”村委会副主任林秋平感到很欣慰,大家齐心协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一件紧迫的任务,“工期正好赶上2个台风,也没有休息。”
改造一新的新春南菜市场不仅得到了市领导的赞扬,成为去年国庆前潮州竣工项目代表,市民们也用脚去投票,“以前下雨天很糟糕的,干脆就不来买菜。现在漂亮得很,不比大城市的菜市场差。”市民薛阿姨笑着说。
改造这个市场,让村里得益了。改造前每年只能收约80万元的租金,改造后租金涨至200多万。让林永辉和林秋平更高兴的是,凭借着两人建筑和装修经历,他们领着村干部们货比三家地挑材料,最终为村里节省约50万元。
然而地方小,收入总量有限,如何扩容,如何更好让产业兴旺?
“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一些老房子,或者倒了塌了,或是很便宜出租。”林永辉说,村里靠近市中心,这样的土地和房子浪费了。他觉得通过三旧改造统筹土地建商品房是个方向。今年春节后,村里曾经动议过:按这样的思路能盘活四五十亩土地,建10多万平方米的商品房,还可以增加1万多平方米的铺面。“能带来两三亿元的收入,铺面租金也有一大笔。”林永辉憧憬着,届时村集体收入能大大改观,也能带动村内市场再旺一点,不过现在“还有一两成村民不理解,继续做工作吧。”
着力“共建共治共享”对标振兴要求
怎样在小村庄有限的空间和集体收入里,让村民得到更多,分配更合理呢?
林永辉觉得得从精细化管理下手,既开源又节流,才能长久持续。
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里的车位逐渐紧张,而村里的一些边角地长期被乱堆乱放,既影响环境又不能产生价值。
为此,厦一村通过开村民代表大会,将这些边角地统筹利用起来,通过清理整治管理,昔日的杂乱之地成了一个个停车位。对于不同车位,村里还实行不同的收费标准,例如有些车位可能因红白喜事被占用,那每年便收10个月的租金,其余的则收满整年的。这样一来,村民和外来人口有车位可停车,村里每年因此增加约40万元的收入。
“原来村里老厝区乱停乱放,很杂乱,现在前后一对比,明显改善。”城西街道副主任李洁琼长期在厦一村,亲身感受了变化。
精细管理还有利于节流。原来该村每年的分红是固定式的,即每人按月领取生活分配款及年底获得当年一次性分红。但有些特殊情况却带来新的分配难题:例如村民去世后,当年的年底分红便不再享受,而新生儿无论哪月份出生都享受一整年。过去几年,有不少村民觉得这并不合理,时不时到村委会来讲理。
去年厦一村“两委”换届后,新一届班子成员立即开会商讨,并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做了调整。在分红分配上,林永辉想了个好办法——当年新增或减少的人口按实际发生的月份对应调整,这包括出生、嫁女、娶妻、死亡几种情况,分别有不同的分配措施与之相对应。
“原来不少人觉得这样分配太麻烦,不好搞。结果一实施,大家都很高兴,村里每年还能省5万元左右。”林永辉说。
“我们村纯女户招入女婿也能享受分红分配。”村委委员林晓鹏拿出村民自治制度向记者介绍说,如果家中下一代均为女儿,此种情况可通过家庭会议指定其中一位女婿享受村里的分红,该女婿需要出具书面申请并承诺赡养岳父母,其子女也将享受村民待遇。“而且不需要入赘或子女改姓。”这一人性化且体现孝顺文化的分配措施获得广泛好评。
在厦一村,自治制度和自治章程各成一册,并根据新情况在村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后进行修订。其中详细规定了财务管理、集体经济项目承包工程投标管理、土地管理、治安管理、户口管理、奖学制度、社会保障等内容。“本地村民和外来人口都按规章制度办事。”在林永辉看来,共建共治共享,得靠“一碗水端平”。
【记者】苏仕日
【通讯员】余佳锐